张良和诸葛亮都是中国非常著名的谋臣,而且他们两个在民间的影响力也非常大,尤其是诸葛亮,更是被视为智慧的代表。
我们自古以来都喜欢做排行榜这种定西,从最早的初秋五霸,到后来的战国四大名将,这种排行和比较,就一直存在。
而且还动不动就喜欢讨论一个谁更厉害的问题,比如说张良和诸葛亮究竟谁更厉害这个话题,就经常被人提起。
这个本来属于那种关公战秦琼的话题,但最近我发现,这件事还真的挺有意思,因为张良和诸葛亮还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今天昭烈君就用非常认真的态度来对对比一下两个人,正好是汉朝的一头一尾,从中更能鸟瞰出整个汉代变迁的脉络。
(01)对君主个人的影响
古代谋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能够对君主和整个局势的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君主安危的影响。
很多君主愿意一生都信任整个谋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最危急的关头,谋臣曾经救过他的命,没有他可能也就没有君主了。
这一点上,张良和刘邦可以说是打个平手,因为他们分别在刘邦和刘备早期最危险的时候,都曾经对君主自身能不能存活下来,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刘邦自从沛县起兵以来,遇到的最危险的事情就是鸿门宴了,而鸿门宴刘邦之所以能全身而退,张良起了决定性作用。
更准确地说,是项伯起了决定性作用,早年间项伯杀了人,作为反秦先锋的张良收留了他,可以说是救了项伯一命。
这一次鸿门宴前夕,张良主动找到项伯,无论是晓之以情也好,动之以财也罢,项伯在项梁死后,作为项氏家族的长辈,在项羽面前说话那是相当有分量的。
而且中途刘邦逃走也是张良在顶着,跟项羽周旋,这次刘邦能够死里逃生,张良绝对是居功第一,樊哙肯定也功劳巨大,但他只能算是锦上添花,根本原因还是张良通过项伯在从中斡旋。
这方便诸葛亮对于刘备危难之际的影响那就更明显了,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可以说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四处流浪,完全没有自己的地盘,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清晰的规划。
刘备从有了诸葛亮开始,才算是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有了属于自己的目标,从此刘备再也不是一个任人驱使的小军阀了,而是成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地方割据政权,刘备本人从此也彻底告别了生命危险,不然像之前那样跑来跑去,指不定哪天就别冷刀冷箭给弄死了。
(02)国家战略方面
隆中对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三国时代的关于蜀国的战略规划,可以说是诸葛亮为刘备量身打造的一套,完整的战略方向。
从此之后,无论是顺利还是艰难,缓慢还是迅速,蜀汉政权的战略方向一直都是根据隆准对来的,如果不是最后失败了的话,这个隆中对,绝对是中国第一谋略。
这个最大的战略,小的战略方向比如死守汉中地区,联吴抗曹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战略,可以说在诸葛亮无论是从大战略还是小战略方向,都完全影响了整个蜀汉政权,对刘备最终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跟隆中对相对的还有个叫“汉中对”,这个汉中对完全可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是指导刘邦如何出汉中,如何战胜项羽的总方针,但可惜的是这个方案不是张良提出来的。
这一点也算是张良小小的遗憾,不过这个不能说是张良战略能力不足,主要是他这个时候,不在刘邦身边,提出这个方案的是打下大汉三分之二江山的韩信。
但是张良对这个刘邦集团的战略也有最本质的影响,最明显且根本的就是两件事,第一件就跟这个汉中对有关系。
鸿门宴上,项羽虽然放了刘邦,但是在范增的建议下,项羽的分封还是针对了刘邦,不但把刘邦封到了巴蜀地区,而且还在关中地区封了三个王,目的就是防范刘邦东进。
这个时候,张良的战略眼光就显现出来了,注意这里项伯又一次要出场了,张良又一次把刘邦给他的财物都给了项伯,求项伯在项羽面前说说情,把汉中地区也给刘邦。
汉中这个地名,我们经常在历史书上看到,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为一山间盆地,东西长两百余里,南北宽10到50里,称为汉中平原。
这地方看着不大,但对于巴蜀地区非常重要,简单来说你要想守住巴蜀,必须拥有汉中地区,一旦丢了汉中,敌人就很容易打进巴蜀,但悲催的是,你就算拥有的汉中出来依然比较难,但你一旦丢失汉中,离你灭亡就不远了。
汉中地区,也与淮泗地区一样,在中国政局南北对立的时代,常常是反复争夺的焦点。秦亡以后,刘邦由汉中反攻关中,进而统一天下,汉中成了龙兴之地。三国时期,曹操、刘备争夺汉中,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五次北伐失败,蜀汉之亡,也由失守汉中开始。
南宋时期,汉中地区再次成为南北势力推移的地带,宋在此屯驻重兵。蒙古军队由大散关攻入汉中,东进灭金,继而南下灭蜀,南宋不久亡国。
这个如此重要的地区,张良战略眼光毒辣,用一点财宝就打动了项伯,这是刘邦反攻项羽的前提,你要是连汉中都没有,还谈什么汉中对。
另外有趣的是,刘邦本来是叫蜀王的,但有了汉中就被叫做汉王了,进而有了汉朝,从这个点来说,汉朝这个名字最终也是张良给要过来的。
当然张良对于刘邦更重要的影响是秦汉之际的另一个根本影响,那就是张良阻止了刘邦对六国的重新分封。
楚汉相争,本质是一场新制度与旧制度的较量,项羽是楚国贵族,一心想要回到战国,他自己也在灭秦之后,重新分封了天下,一切似乎有回到了过去。
但秦国能够统一六国,靠的就是郡县制,靠的就是废除贵族那一套,虽然秦朝是亡了,但是秦朝代表的历史方向却是先进的,正确的。
张良阻止了刘邦的分封六国,本质上是让刘邦彻底却别于项羽,刘邦于项羽的楚汉之争,也变成了两种制度相争,又重新变成了秦国与六国的斗争。
刘邦继承了秦国,项羽继承了六国制度,尤其是楚国的落后制度,他们之间的胜负,已经不是一两场战斗能决定的,而是刘邦注定了能够战胜项羽,这就叫战略眼光,这就要重大影响,跟你偶尔打一两次胜仗的性质完全不一样。
(03)个人对国家的影响程度
就个人对国家的影响程度而言,张良要远远小于诸葛亮,主要是因为诸葛亮身兼多种角色,而张良始终只有谋臣这一种角色。
诸葛亮前期属于谋臣,后期是蜀汉的丞相,完全控制着整个蜀汉的大小事情,而且还要领兵打仗,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对蜀汉的作用简直就是集汉初三杰于一身,但张良却一直有病,只能做个谋臣,处理不了繁重的政务。
但最终是累死的,他其实也不想事事亲力亲为,主要是蜀汉后期人才奇缺,而汉初的刘邦政权则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光是谋略这块就还有个陈平能与张良掰掰腕子,但陈平汉朝的影响,肯定是没有张良大。
张良还做了一件对汉初影响非常巨大的事情,就是保住了太子的位置,刘邦想废长立幼,最终被张良想出来的商山四皓的主意给打消掉了,这一点也能看出来,张良作为谋臣,做的都是这种对汉初有着本质深远影响的事情。
从个人影响力而言,深刻细致程度,张良比诸葛亮稍逊一筹,但深远程度,张良要比诸葛亮强,根本原因是因为诸葛亮所有硬伤,蜀汉败了,也亡了,所以诸葛亮做的所有事情,都无法谈深远两个字,但这本身只能说是两个人的天命,与个人能力大小几乎没有关系。
总结一下就是,张良跟诸葛亮都是谋略大师,但因为张良所处的时代,比诸葛亮更有优势,刘邦集团人才方面的确是比蜀汉集团更优秀,尤其是能从汉中出关中打天下这一条,历史上除了韩信谁也没做到。
当然你可以说这里面有具体的原因,但成了就是成了,败了就是败了,名将名臣如果都是在一帆风顺下做出的成绩,那就不能称之为名将和名臣。
以上都是根据真实历史做出的对比,基本上着眼于大的方面,关于两个人的各种传说,一直都有非常多,关于张良和诸葛亮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