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最近将爱沙尼亚的总理纳入了通缉名册。在前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中,最对俄国反感的非波罗的海三国莫属。这三国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
无论是在人口或土地面积方面,这三国在俄国的对比下显得十分微小。这些国家的总人口加起来还不足700万,总土地面积也仅有174,000平方公里。
这样的国家规模无法与人口超亿、土地面积达到1709万平方公里的俄罗斯相比。但这三个国家却始终不向俄罗斯低头,并且在多个方面挑战俄国,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底气从何而来?
波罗的海三国最初被沙俄征服是分为两个阶段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在17世纪晚期还属于瑞典的领土。然而,到了18世纪初,形势发生了变化。
1700年,彼得大帝开始对抗北欧的强国瑞典,经过21年的战斗,沙俄终于在1721年击败了瑞典,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广阔领土。
自那以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就成了沙俄的一部分。因此,他们比中亚的五个斯坦国家及外高加索的三国更早加入沙俄。这些地区包括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分别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被沙俄吞并。
而外东北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地区则在1858年至1860年间被沙俄强占。芬兰则在1809年成为沙俄的一个大公国。
理论上,由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较早成为沙俄的一部分,这里的俄化程度应当很高。然而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
立陶宛稍晚些时候,在1795年到1815年间,随着沙俄分割波兰,逐渐被纳入沙俄的势力范围。因此,前两者源自瑞典,而立陶宛则有波兰的背景,他们一直不接受沙俄的统治,并经常发起反抗。
在苏联时期,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非常严格。1917年沙俄崩溃后,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纷纷开始独立。从1919年到1920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纷纷独立,得到了当时的俄国政府的承认。
本来他们应该能够安稳地过日子,但苏联的建立后,一直想要恢复前沙俄的领土。1940年,利用二战的机会,苏联出兵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并通过全民投票宣布加入苏联。
这显然让当地人难以接受,因为投票的结果很可能是苏联高层在办公室里随意决定的。当1941年德军占领波罗的海三国时,当地人甚至将他们视为解放者,这是多么的讽刺。
此后,波罗的海三国跟随德军对抗苏联,直到二战结束。以爱沙尼亚为例,苏联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
首先,二战期间对爱沙尼亚的主要城市进行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其次,战后处决了所有曾与苏军对抗的爱沙尼亚军人。此外,将一部分爱沙尼亚领土划给了俄罗斯,并流放了大量爱沙尼亚人,同时大量迁入俄族人,导致爱沙尼亚人口比例大幅下降。最后,直到1950年代后期,苏联才开始逐步放宽对爱沙尼亚的控制。
这些措施导致波罗的海三国人民对俄罗斯的反感加深。这也是苏联解体前夕,波罗的海三国提前独立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于俄罗斯而言,波罗的海三国的底气来自于多方面。俄罗斯通缉爱沙尼亚的女总理主要是因为爱沙尼亚在俄乌战争中支持乌克兰。爱沙尼亚女总理表示,她和她的家人被俄罗斯通缉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关于这个小国为何敢与俄国对抗,主要有几点原因:首先,爱沙尼亚是北约成员国,只要不主动入侵俄国,就可以在北约的保护下安全。其次,爱沙尼亚经济发达,人均GDP超过27,000欧元,经济实力使其有能力进行对抗。此外,波罗的海三国地理位置重要,可以成为北约的重要军事据点。最后,他们也在考虑自身的安全,担心波罗的海三国可能成为俄国下一个目标。因此,波罗的海三国已经做好了全面对抗俄国的准备。
俄国认为波罗的海三国独立是不合法的,参考的是1991年12月签订的《阿拉木图宣言》。这份宣言是11个苏联成员国签订的,旨在正式宣布苏联解体。由于波罗的海三国及格鲁吉亚早已宣布独立,他们并未参与这份宣言的签署。
因此,俄国认为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不符合程序,应该可以予以质疑。然而,波罗的海三国很快就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并于1991年9月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他们的独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这种认可无疑比任何单一国家的看法更具权威性。#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