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只有毛主席,才能救中国。”这句话是多少老帅老将们内心中的真情实感,在毛主席逝世后,不知多少将士老泪纵横,又不知多少人民悲痛难抑。
他们对于毛主席的感情是发自肺腑的,而原因也很简单,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只有毛主席有能力将他们凝聚成一条绳。
但你知道吗,在革命战争中,我党涌现了一大批非凡人物,而诸如周总理、十大元帅等人也个个不凡,但他们为何甘愿做毛主席的“下属”呢?
而国民党的蒋介石虽然是个彻头彻尾的反动派,但其能力并不弱小,为何独独不能战胜毛主席呢?莫非是所谓的“一物降一物”吗?
毛主席的真正对手
1934年10月,因为战略上的失误,导致红军被迫进行了长征,而在这次长征之始,毛主席却丧失了军队的指挥权。
这也导致了在湘江战役中,因为采用了李德的战术,使得红军损失惨重,让毛主席痛呼不已,那些牺牲的红军健儿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跟随“毛委员”才参加革命的。
可如今,他们都倒在了胜利的征途之中,永远的长眠于地下了。
这次的突围使得红军上下都笼罩上了一层乌云,而与红军相反,此时的蒋介石却显得踌躇满志,他自信满满的吩咐手下务必要“剿匪”成功。
当然,在借着“剿匪”这个理由时,蒋介石还有着更大的目的,那就是趁机除掉那些“听调不听宣”的军阀,以此扩大自己的地盘。
对于蒋介石的这番心思,各路军阀也是心知肚明,但碍于“中央军”的实力,这些军阀也只能出动军队,围剿红军,但他们中的一部分其实是希望红军早日离开自己的地盘的,免得夜长梦多,让蒋介石趁机收购自己的地盘。
尽管各路军阀不是铁板一块,但在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压境之下,红军所面临的压力骤增,再加上由于长途跋涉,红军的物资难以补充、士兵们又十分疲倦,而接连的不利,使得将士们都有些迷茫。
眼看着红军已经进入了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再一次被中央所重视,在到达了遵义地区后,一场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会议得以召开。
在这次会议中,中央恢复了毛泽东的临时指挥权,而重新回到核心层的毛主席终于不用束手束脚,有机会大展身手了。
面临红军恶劣的生存环境,毛主席却以一个天才战略家的头脑指挥了一场堪称艺术般的战役,那就是四渡赤水。
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毛主席先后四次渡过赤水河,在一二次的强渡赤水,其实只能称作杰出的军事家,但从第三渡开始,毛主席便彻底的展现了自己的天赋。
而第四次渡河,更是兵指贵阳,让彼时督战的蒋介石吓得惊魂不定,连忙呼叫各路军马护驾,让国民党原本的紧密部署出现了“漏洞”,使得红军成功突破国民党的天罗地网。
这一堪称神来之笔的指挥,使得红军上下彻底叹服,晚年的周总理在听到赞颂毛主席的歌曲时,其中有一句“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连连点头。
而少有人知的是,周总理也曾评价过蒋介石的军事指挥能力。
那是在延安时期,美国记者斯诺在采访周总理时,曾询问他如何看待蒋介石,当时的周恩来是这样回答的:“不怎么样。作为一个战术家,他是拙劣的外行,而作为一个战略家则或许好一点。”
由周总理对于毛主席和蒋介石双方的军事能力所作出的评价,可以看出二者的差距。
当然,尽管蒋介石的军事指挥能力不算出色,但在政治方面,蒋介石确实是一把好手,也曾形式上统一过中国。
然而,相比于毛主席,蒋介石所能依靠的只有地主豪绅集团,也因此,蒋介石势必要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上。
所以,在解放战争中,短短的三年时间,蒋介石集团便溃逃了台湾,而相比于蒋介石对于帝国主义的低声下气,毛主席所率领的新中国却在成立伊始,便展开了对联合国军的战斗。
并且在这场伟大的立国之战中,志愿军们狠狠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而新中国也得以屹立于世界之林。
在抗美援朝战役结束后,原本还妄想着反攻大陆的蒋介石集团,彻底失去了信心,就连蒋介石都是沉默不语。
但或许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进行“对比”,如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又如曹操和刘备,因此,有一些好事者认为,蒋介石是毛主席一生中最大的对手。
这个说法其实对了一半,毛主席确实是蒋介石一生中最大的对手,但蒋介石却不是毛泽东最大的敌人,相较于蒋介石,毛主席还曾对抗过苏修、美帝,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成为世界的共运领袖。
而此时的蒋介石,已经不算是毛主席最大的对手了,有人说,在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毛主席曾感慨万分,还说:“君且去,休回顾。”
但其实,这是“移花接木”,当时毛主席所悼念的是在1975年4月份逝世的董必武,那天,毛主席放了一首北宋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的唱片。
听了这首词的毛主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还特意将词中的“更南浦、送君去”,改为“君且去,休回顾”。
作为一大代表,毛主席和董必武是仅有的两个活着登上天安门的共产党员了,如今老友已去,毛主席的内心自是无限伤感。
至于蒋介石的逝世,毛主席其实没有太大的感受,在毛主席的一生中,蒋介石虽然也是一个对手,但却不是最难缠的敌人,晚年的毛主席自述一生功业时,就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件大事,看的比第一件(建立新中国)更为重要。
因为那第二件事,便是向历史周期律所发出的冲锋,在取得了巨大无比的胜利后,毛主席却没有因为胜利而冲昏了头脑。
但这次的“对手”是如此的顽固、难缠,以至于毛主席晚年也不禁忧愁,乃至向周总理诉说衷情。
这或许就是英雄迟暮吧,少时曾豪言:“自信人生二百年”的毛主席晚年也感慨道:“忍将夙愿,付于东流?”
而历史的无情则在于,毛主席生前所做出的种种预言,竟然一一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