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5年,刘邦由于轻敌,在彭城率领五十六万诸侯联军败于项羽的三万楚军,无奈之中,他采用张良“下邑画策”的计谋,准备策反九江王黥布。
公元前204年的十一月,汉军的谒者随何“毛遂自荐”,得到刘邦的允诺后,带着二十多个随从,前往黥布的驻军劝降黥布归顺刘邦,这注定是一场惊险无比的外交活动,因为郦食其就死于劝降齐国的事件中。
所谓“谒者”,是指主管传达禀报的人,自然是刘邦的亲信。任何的军情资讯都有随何来传达给刘邦,所以随何非常了解刘邦、项羽和黥布的一切信息,随何本人又是“能言善辩”。
随何刚来到九江王黥布处,黥布并未出面,而是由太宰出面接待他,随何在这里吃喝无忧,过了三天仍未能见到黥布。
九江王黥布作为楚军阵营中的诸侯,面对汉军使者,应该立马斩杀表明立场,他之所以招待随何,是想为自己在楚汉争霸中留一条后路。
因为刘邦与项羽对峙,时间就成了战争胜负的关键,所以三天之后随何无法再等下去了。他找到太宰,开门见山的说:“你们九江王之所以不接见我,必定是由于他认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假如能让我见到九江王,若说得有理,就是大王想要听到的;倘若说得不对,就把我们二十人斩首在九江的街市上,这将足够表明九江王背离汉王而与楚国交好了。”
黥布此时处在困境中,也想听一听使者的话,当太宰便把这些话报告给黥布时,黥布立刻召见了随何。
随何一见到黥布就问:“汉王派我敬呈书信给大王您御前,是因为我们私下里有些疑惑,不知大王您和楚王是个什么关系。”
黥布回答说:“我是面朝北以臣子的身份事奉他。”
随何接着说“楚军和齐国作战,你只出了四千人援助,楚军和汉军在彭城作战,你袖手旁观,未出一兵一卒,你这是为人臣子应该做的吗?”
他的话道出了黥布与项羽的“尴尬”关系,属于“挑拨离间”,这种挑拨之话更容易使黥布产生动摇。
随何随即对楚汉对峙局势进行分析,说尽刘邦的优势和项羽的劣势,也说出了黥布对于刘邦的重要性以及刘邦的诚意。
外交家随何显然是一个洞察人心的高手,他点出黥布的艰难“处境”,引导黥布与其面对与项羽的“隔阂”,不如去投靠刘邦来的划算。
谈话结束后,黥布暗中许诺随何叛楚归汉,不敢走漏风声。
这个时候楚国的使者也在九江,住在客舍中,正加紧督促黥布发兵援楚。
随何知道后,特别果敢,他径直闯入客舍,坐到楚使者上面的座位上,说:“九江王已经归汉,楚国凭什么能来要求他发兵?”
随何的话让黥布大吃一惊,这时楚国的使者反应也很快,起身就要走。随何乘势劝黥布说:“事已至此,将军可以杀掉楚使者,不要让他回去,而您即火速投奔汉王,与汉军协力作战。”
黥布没有了退路,只得说:“就按您指教的办。”于是杀掉了楚国使者,趁机起兵攻打楚国,随何这一举动便是直接公开“逼迫”黥布反楚。
但凡“大事”决不可糊涂或犹豫,如果随何晚一步,被杀的可能就是他了。
反过来随何的一系列操作,也为刘邦获得了对付黥布的主动权,
随何劝降黥布,称得上是刘邦最成功的一次外交事件。
在我们的创业或工作当中,都会与人合作以获得更多的优势。合作并不是简单的以“利”相许,最重要的是找出双方“互相利用”的价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