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甲午战争的结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转折点。这场战争为什么这么重要呢?主要是因为以往欺凌清朝的都是欧洲列强,而这次连东边的日本也加入了侵略的行列。
日本之所以敢这么做,关键是因为他们把明治维新后的经济收益,主要用于发展海军了。如果海军不能带来预期的效益,这些投入就白费了。
清朝和日本的军备竞赛在当时已经不是秘密。甲午战争前,清朝的北洋水师曾经两次前往日本炫耀军力,深深地震撼了日本,促使他们誓言要全力投资海军建设。
但是,日本的国力有限,追赶北洋水师是极其困难的。因此,连明治天皇都必须节俭生活,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海军。
而我们的情况就完全不同,慈禧太后一顿饭要上百道菜,随便修个园林就要花费巨资。即使这样,我们依然有足够的资源来建设北洋水师,这得益于国土辽阔、资源丰富。
甲午海战前,日本海军的总吨位已经超过北洋水师近1万吨,这是他们的底气所在。战争结束后,中国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
各国列强对日本如此大胆行动感到惊讶,但清朝仍能支撑。
网上有个比喻,说不逼逼父母,你永远不知道父母能拿出多少钱。在甲午战争前,除了俄国,其他列强对清朝都是小打小闹,担心一次索取太多会让清朝崩溃。
但俄国不同,战争前他们已经从清朝那里获得了大约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都是通过秘密协议,未引起其他列强的重视。
战后日本与清朝签订的《马关条约》让所有列强都震惊:原来还可以这样?
日本要求清朝割让台湾、澎湖以及辽东半岛,并赔偿两亿两白银。
单单是这个赔偿数字,可能都超过了清朝之前对外赔偿的总和,这真是让英法等国家大吃一惊。
除此之外,为了保持对东北的控制,沙俄拉拢了德国和法国,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清朝还得花3000万银两赎回。
这使得清朝需要支付的赔款总额达到2.3亿两白银,需要在当年支付5000万两的首期款。
当时清朝的年收入约为800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清朝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偿还这笔债务,而且那时候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所有人都认为清朝不可能签字,战争还会继续。
当时无论是明治天皇还是伊藤博文内阁,
都对战争的持续表示担忧。表面上虽然日本获胜,但实际上国内资源已经捉襟见肘。如果战争继续,日本的经济可能会崩溃。
然而,他们还是试图保持镇定,准备通过外交手段和武力威胁迫使清朝签署条约。从后世资料来看,日本确实有过让步的意向。
但在谈判过程中,慈禧发给老李的电报意外地助了日本一臂之力。原来慈禧担心日军攻入山海关,所以电告老李,如果实在无法,就答应他们的条件。
这让日方在谈判桌上更加强硬,终于迫使老李签署了《马关条约》,承诺赔偿日本2.3亿两白银。条约规定赎辽费之外的2亿两白银需分八期偿还。
首期赔偿在条约签订后六个月内支付5000万两白银,第二期在一年内支付同样数额,剩余的一亿两白银在接下来六年内分期偿还。
除了首期外,剩余款项每年需要缴纳5%的利息。不过日方提供了一个优惠条件,即如果清朝能在三年内还清所有债务,可以免除利息。
最终清朝还是在三年内勉强偿还了这笔巨额债务。这让所有列强对清朝的经济潜力刮目相看,都开始考虑如何从中获益。
接下来的1900年,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许多外国传教士遭到攻击。这为列强提供了借口,组成了所谓的“八国联军”侵华。
在这场战争中,俄国和日本均参与,他们迫使清朝签订《辛丑条约》,赔偿各国共计4.5亿两白银。他们知道清朝无法一次性支付这么多,因此允许清朝分39年偿还,年利息为4%。条约签署后不久,老李去世。
此条约再次显示了列强对清朝潜力的认识,即使提出高额索赔,清朝依旧能承受。
除了八国联军的行动,沙俄还在东北做了一件大事。
从1896年开始,沙俄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借口保护铁路安全,派遣大军入侵,占领了东北三省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沙俄当年支持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其实是为了便于自己占领整个东北。日本明白这一点,所以迅速与清廷沟通,如果清朝承认沙俄对东北的占领,德国将占领山东,英国将控制长江沿线,日本也不会空手而归。
同时,英美等列强也对沙俄在东北的行为提出抗议。面对巨大压力,沙俄最终只好承诺,只为保护铁路而暂时占领,并在确保安全后撤军。
然而沙俄并未明确撤军时间,最终拖延了五年。这期间,东北的大中城市遭到俄军洗劫,他们的行径与多年后的日军无异。
至于撤军承诺,由于没有具体时间表,因此一直拖到了五年后。这期间日本比清朝更为焦急,因为他们无法容忍沙俄长时间占据东北。
1904年,日本主动在旅顺口对俄国海军发动攻击,开启了日俄战争。由于俄国远东地区的后勤支援不足,加上前线指挥混乱,导致他们在水陆两线均遭到严重失败。
日本为这场战争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出动了110万大军,并且花费了15亿日元,显示出东北地区对他们的重要性。
战争结束后,日本获得了胜利。当时的日本第三集团军司令乃木希典,胜利回国后感慨旅顺战斗的惨烈,曾写下一首诗表达他的情感:
皇师百万征强敌,野战攻城尸横满地。愧对父老,今日凯歌归,何人还存?
这首诗反映了那个时代日本贵族仍保持的中国唐朝诗歌写作传统,诗中的悲壮情绪揭示了日俄战争的残酷。
1905年,美国的介入帮助双方达成和平协议。俄国被迫签署《朴茨茅次条约》,按照条约规定,俄国从东北完全撤军,只保留了中东铁路主干线的经营权,而铁路的南延线则交给了日本,后者将其更名为南满铁路。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日本胜利,但俄国拒绝支付赔款。日本因此感觉这场战争的代价过大,不够“划算”。最终,即便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当时的日本内阁还是因为国内对战争成果的不满而被迫下台。
整个日俄战争期间,清廷保持了中立态度。尽管战事发生在自己的领土上,清廷却没有参与其中,导致东北地区的民众再次遭受战争的破坏。
至于东北的归属,虽然日本击败了俄国,有机会完全取代俄国在东北的权益,但日本最终选择将东北归还给了清朝。这一决定有几个原因:
1.防止俄国反扑:如果日本直接从俄国手中夺取东北,一旦俄国恢复力量,必然会寻求复仇。
2.考虑国际形象:当时的日本急需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夺取东北可能会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
3.利用东北的经济潜力:日本可以通过在东北的影响力,进行商业活动、建设铁路和工厂,从中获利。
4. 逐步侵吞:日本采取渐进策略,首先将东北归还清朝,未来则留有进一步干预和控制的可能。
1931年,日本侵略东北,开启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至1945年二战接近结束时,苏联尚未对日宣战。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签署《雅尔塔协定》,其中一项就是苏联对日宣战的条件,要求恢复1904年日俄战争前俄国在东北的权益,包括中东铁路经营权、库页岛南部的控制权、旅顺口的租借权和大连港的使用权等。这些都是列强利用清朝的资源进行谈判的例证。#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