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已经即位将近一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发动政变,消灭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逃往终南山的寺庙。七月四日,已经做了太上皇的唐睿宗徙居百福殿,彻底放弃了权力。七月六日,太平公主从山寺回来,赐死于家。
但唐玄宗很快意识到,夺取政权所依靠的这批亲信,要么私心太重,要么境界不高,有的还有些得意忘形、为所欲为,他们最关心的是谁掌权,而不管掌权者是否能够带领大家革除弊政开创新局。他不能做一个被功臣小圈子所包围的皇帝,他必须要找到更符合自己治国理念的宰相。他心中属意的人,是已经64岁的元老重臣姚崇。
改元开元,专任姚崇,标志着唐玄宗基本从政变的漩涡中走了出来,迎来了一个来之不易的新局面。唐玄宗因此被称为“开元天子”。在旧史家看来,开元时期最大的成绩是彻底改变了此前的政局动荡和因此造成的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的败坏。
唐玄宗完全掌握政权以前,政治上呈现出一派混乱局面,朝野上下,结党营私,一切为了个人利益,完全没有道德底线。唐玄宗从自身做起,励精图治,昌明礼乐,很快开创了以复振贞观之风为目标的开元之治。在这个过程中,姚崇是他最得力的助手,起到了关键作用。
开元初年,唐玄宗刚刚任命姚崇当宰相。有一天,姚崇拿着一批郎官的名单来找唐玄宗,意思是问问皇帝任用这批人合适不合适。结果,他把名单念了一遍,玄宗只是看着房梁,不说话。姚崇不明就里,又问了一遍。玄宗还是看着房梁不说话。这样一来,姚崇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非常惶恐地退了出去。他一走,玄宗身边的大宦官高力士就劝谏唐玄宗了。他说:您刚当皇帝没多久,宰相奏事,您应该当面回答人家行还是不行,怎么能够不理人家呢?唐玄宗回答:我让姚崇当宰相,他有大事自然要和我商量,但小事自己决定就可以了。
任命五品郎官这样的小事,我有什么必要一定去插手呢!高力士听皇帝这么一说,明白了,赶紧跑到姚崇那里,告诉他,皇帝不是轻视你,那是信任你。那么,姚崇听了之后是什么心情呢?根据记载,他是“且解且喜”,理解了皇帝的心思,也很高兴,从此办事就更有主心骨了。
这件事能反映什么问题呢?就是君明臣贤。唐玄宗虽然年轻,刚刚30岁,但是识大体,知道自己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能够信任宰相,是个明君。而宰相姚崇虽然久负盛名,年纪也60多岁了,但是知道尊重皇帝,不敢专权。
三年的时间里,姚崇“独当重任”,无愧于“救时之相”的美誉。姚崇辞相的同时,推荐了比自己小十余岁但资历很深曾经与自己共事睿宗时任广州都督的宋璟以自代,自己也继续以“开府仪同三司”这个最高官阶的荣誉身份参与中枢决策。开元九年72岁的姚崇在长安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