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粉中流传这么一句话,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
魏忠贤有这么大能力吗?这个说法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最早出现这个说法,出现在冯梦龙的笔记史料《燕都日记》中。
“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那么这种观点,到底对不对?
大明实际状况
大明运行一百多年,问题众多,最严重的是土地兼并,农民流离失所。
朝廷官员是大地主和士绅阶层的代言人,他们总能有办法为自己免税,所有的负担都压在了底层百姓身上。
当然还有气候的原因,小冰期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过不下去,自然就要闹起来。
大明晚期的皇帝,都不长命,泰昌帝干了一个月挂了,天启皇帝干了七年。之后是崇祯皇帝继位了,他上台两三个月,就将魏忠贤一党全部清除掉。
崇祯皇帝选择将阉党除掉,也是无奈之举,是为了讨好东林党。
十多年后崇祯自尽,大明亡国很多任就说,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大明不会这么快灭亡。
从本质上来说,假设不成立。
崇祯帝首先要保住自己命,才能坐稳皇帝宝座。如果任用魏忠贤,他是否能保住命,还要打问号。
他的哥哥天启帝一次简单的落水,就要了他的命。崇祯在登基之初,是很清醒地,保住了命,而且干了十七年。
崇祯看到了任用太监的优点、缺点,于是选择了弃用太监,用文官相互制约,只可惜他的控制水平比前辈嘉靖帝差太多,最终变成孤家寡人。
横空出世的魏公公
魏忠贤登上历史舞台,实属是一个突然的机会。
一个50多岁,在宫里伺候不受宠的皇孙的太监,原本没有机会。可泰昌帝登基一个月就去世,让皇孙突然登基,魏忠贤的机遇来了。
天启帝知道自己能力不够,于是躲在后宫打家具,将日常事务交给自己信任的太监魏忠贤处理。
毕竟太监是他的家奴,不会背叛他,也好控制。
天启帝虽然文治武功不行,但也不傻,看到前面皇帝都是不明不白的死去,他选择躲在幕后,利用太监去和文官斗。
这也不是他发明的,之前的正德皇帝,就扶植太监刘瑾为首的八虎与文官去斗,自己则掌控军权。但他下了一次江南,落水之后就莫名其妙的死了。
崇祯看到了前面的案例,于是学习嘉靖帝,弃用太监,而是让文官相互缠斗,自己在幕后渔翁得利。
但崇祯运气不好,没有遇到张璁这样支持他的文臣。也没有嘉靖的手段。
在与文官的斗争过程中,大臣用吓死崇祯五皇子来警告崇祯,崇祯最终让步,于是一切斗失控了。
大明情况继续恶化着,最终走向灭亡。
阉党的表现
魏公公上台后,对皇帝忠心,为皇帝办事,利用特务机关铲除政敌,巧立名目肆意新增税收的敛财行经。
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没有任何思想包袱,皇帝收不上税,他就敢于向大世家,大地主和大商人收取税收。确立了商业税和矿税等具有现代意义的税种,大大增加了财政收入。
天启一朝在阉党的运作下,居然让行政机关恢复了效率。
阉党专权时期,十分重视辽东的局势,对待后金也很有策略。一边修筑关宁锦防线,一边稳住后金。大量购买火器,红衣大炮等重型武器,对后金的形势掌握得很好。
他们提拔了一大批能人,比如袁崇焕、毛文龙等人。为了保证后金前线的战况,
不克扣军饷,保障了前线的后勤,因此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袁崇焕甚至还给九千岁魏忠贤修生祠。
东林党上台后,自恃清高,导致辽东地区前线局势恶化,战事的后勤存在很大问题。
后世一直有人说,魏忠贤活着,辽东战争一定不会一败涂地。
末世国运不是靠着一两个人可以改变的,靠着魏忠贤又能改变多少呢?
魏忠贤本人也没有之前首辅的能力,去解决大明最根本的问题,土地兼并。他真正独掌大权是天启五年后,开始控制朝政,压制东林党人。
魏忠贤自身没有特殊才能,他无法解决大明的任何一个问题,后世实在是夸大了他的能力。
#魏忠贤把持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