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乞丐皇帝”朱元璋在吃上有多节俭?老朱的饮食是大明皇帝的另类
迪丽瓦拉
2025-08-30 13:33:36
0

《——【·前言·】——》

从乞丐到皇帝,他一生节俭至极,连御膳房的隔夜馒头,都要求蒸热再用。

这位曾亲历贫困的帝王,为何在掌权后,仍保持如此简朴的饮食?

他的饮食作风背后,隐藏了哪些与众不同的政治哲学?

底层记忆塑造的饮食观

16岁时,朱元璋失去了父母,成了一个孤儿,在这个阶段,他曾经沦落为僧侣,又开始托钵乞讨,足足有三年之久。

这段艰难的岁月,让朱元璋亲眼目睹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

也让他经历了,极度的贫困和饥荒,这种亲历的苦难,让他对粮食有着极为珍视的态度,甚至把“一粒米如珠玉”的观念,贯穿自己的一生。

他曾多次回忆起,自己在贫困中饥饿的日子,那些年对食物的渴求,成为他后期,治国理政时的一部分深刻信条。

“民之衣食,皆出农力”,这句话几乎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即使是登基为帝,朱元璋仍然坚守这种观念,要求官员们不得浪费粮食,甚至连宫廷中的御膳房都要严格管理。

连隔夜的馒头都要蒸热再用,这份对食物的节俭,也反映了他,曾经贫苦岁月对饮食的深刻记忆。

这份记忆不只停留在个人生活上。

他将这种节俭的饮食理念,延伸到了整个国家的治理之中

这种思想在他登基后的政策中得到了体现,他要求大臣们以身作则,要节省,甚至连节俭的方式,都要通过吃饭的细节来展示。

他的饮食作风,成了他治国理念的直接反映,也让他在治国理政上,形成了独特的草根皇帝风范。

还拒绝享受奢华的美食,拒绝元朝宫廷的奢靡传统。

在宫廷内,朱元璋要求“禁用金银器皿,甚至不允许使用葡萄酒”,改用陶器盛饭,令宫廷内的奢华气氛变得朴素简约。

他对奢华的厌恶,甚至延伸到了对寝具的选择——他将自己的床设计成“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面对进献的镂金床,他甚至怒斥道:“亡国之器”,并命人将其毁掉。

朱元璋对于浪费与奢华有着深刻排斥。

他的节俭,早已成为他政治哲学的一部分,并影响了大明王朝的整个,宫廷文化和社会风气。

极简的宫廷饮食制度

朱元璋的饮食节俭,没有停留在个人生活的层面上,他将其制度化,成为国家治理的一部分。

洪武六年,朱元璋明确规定,官员宴席不得超过四菜一汤

这项规定除了对宫廷宴席的约束,更是朱元璋治国理念的具象体现。

每一道菜肴背后,都藏有深刻的政治寓意。

宴席上的四道菜肴分别是:炒羊肉,象征“民安”、炖鸡象征“国泰”、烧鲤鱼,象征“年年有余”、炒时蔬,象征“民心长久”,外加葱花豆腐汤,象征“清廉如日月”。

这些菜肴看似简单,却饱含了朱元璋对国家、人民、民生的关切。

每一份食材的选择、每一道菜肴的寓意,都在昭示着他治国的理念,他通过这种极简的饮食结构,传达了自己的政治信条:节俭、勤政、关心民生、注重清廉。

这一规定,朱元璋执行极为严格,违者必受严惩。

洪武六年,刑部侍郎因宴席上,摆了八道菜而被贬官。

朱元璋的这一决定,都看到他对节俭的重视,以及他对官员行为的严厉管控。

朱元璋的日常饮食,也保持着极简的作风,根据史料记载,他每天的早餐通常是粟米饭,或高粱粥配豆汤,偶尔会加入炖羊肉

午餐则是较为简单的菜肴,如鹅肉、猪肉、豆腐羹、蒸饼,每月消耗30头羊制作烧饼夹羊肉末。

相比于其他帝王奢华的饮食,朱元璋的每日膳食平实无华,似乎完全没有帝王的奢侈。

朱元璋保持节俭的饮食习惯,对食材的选择也极为简朴。

他拒绝接受南方贡品中的奢侈水果,如荔枝等,直言不讳地表示“劳民伤财,非明主所为”。

对于他来说,过度的物质享受不仅是浪费,更是对民众的伤害。

他的这种节俭行为,影响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也为整个宫廷,定下了食物节约的基调。

朱元璋的宫廷饮食,体现了他的政治哲学——节俭与廉政相结合,关注民生、反对奢靡,这种极简的饮食制度,使得大明朝的宫廷文化,与历代帝王的奢华传统截然不同。

饮食偏好中的草根印记

朱元璋的饮食是节俭的象征,更带有浓重的草根气息。

作为一个从贫民窟中崛起的皇帝,他对食物的偏好,常常与他的童年经历,和流浪生涯紧密相连。

他对淮西家常菜的偏爱,几乎成为了他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菜肴与他早年的流浪经历息息相关,每一道菜都承载着,他对童年记忆的怀念。

朱元璋尤其喜爱的是蒸饼、油煎毛豆腐和马兰头拌香干等家常菜,这些菜肴在他流浪期间,曾是他日常的食物。

在登基为帝后,朱元璋将这些食物纳入了宫廷菜单,将“草根”饮食带入了帝王的餐桌。

他特别怀念的是自己童年时期,吃过的烤鸭和坛子煨牛肉,他已经是大明的皇帝,拥有了无数的珍馐佳肴,但这些简单的味道,依然是他最为怀念的。

这份对平民饮食的怀念,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和文化的坚持

他通过将这些菜肴引入宫廷,实际上是将自己的草根身份和经历,在统治层中显现出来。

是对过去艰难岁月的怀念,更是一种让自己始终保持与民同苦的政治态度。

他认为,作为皇帝,不能脱离民众的生活,饮食的简朴,正是他与民同甘共苦的体现。

与他的平民饮食文化相反的是,许多其他帝王,在饮食上极度奢华,用各种珍贵食材满足口腹之欲。

而朱元璋却坚持认为,“为民众谋福祉才是皇帝的职责”,而不是沉溺于奢侈的享乐,他的这一立场,在当时显得尤为突出,与其他皇帝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晚年时,朱元璋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特别是他的牙病和风疾,困扰了他很长时间。

为了缓解身体的病痛,他的饮食开始转向了更加软烂的食物,如豆腐羹、冬瓜盅等清淡食物

饮食也逐渐偏向药膳和养生调整,太医院的《御制饮膳录》记载了,他常饮的山药羊肉羹和茯苓粥,旨在调理身体,保持健康。

朱元璋的饮食调整,反映了他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关注,也显示了他对健康的重视。他的饮食逐渐偏向药膳和保健食物,也为后世的宫廷饮食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节俭饮食的政治辐射

朱元璋的节俭饮,更是其治国理念的体现,他强调“勤俭兴邦,奢侈亡国”,通过饮食节俭来影响整个宫廷和官员的行为。

在洪武初期,国家财政困难,他通过减少宫廷开支,来缓解经济压力,规定宴席上菜品数量和种类严格受限。

他还在故宫墙壁上,画上农民耕作的图景。

警示官员“黄金皆出民力”,强调黄金的积累来自百姓的辛勤劳动,命令将过多的黄金熔炼成金箔,并用来制作贺表金箔,警示百官节俭。

朱元璋的节俭精神写入《皇明祖训》,要求后代皇帝牢记“创业艰难”。

这种节俭也导致了官员贪腐尽管他推崇清廉,低薪和严格的节俭政策,让许多官员通过腐败来弥补收入,这揭示了节俭政策背后的制度性矛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中... 上接前文—— 三年后,已年过五旬的高欢自知时日无多,决定在有生之年,彻底解决西魏这个大麻烦,遂引兵十...
继承人之争:曹植为什么输给曹丕...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十月,邺城的寒风卷着落叶掠过魏王宫。曹操将世子金印交给曹丕的那一刻,跪在...
原创 古... 古代军队打仗时士兵为什么不装死求生?完全没有可能性 在各种古装电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些残酷的战争场...
原创 历... 公元前660年第一代日本天皇神武天皇创建了菊花王朝,与中国历史朝代不同的是,日本的菊花王朝一直延续了...
同是划江而治,南宋能享国150... 翻开历史书,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是经济繁盛一时的汉民族王朝,同样是划江而治,为何南宋能享国152...
原创 为... 封建王朝时期总是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也是时常发生,所以一个国家的军队要时刻准备着,以备不测,同时为了方...
原创 郑... 今天说的历史人物是郑和,明成祖朱棣、麻喏八歇国西王和陈祖义。 郑和(生于1371年?-1433年?)...
原创 “... 朱由检评价魏忠贤:“ 魏忠贤擅窃国柄,奸盗内帑,诬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忠贤不过一人耳,外...
原创 为... 清初时,蒙古族的人口约有两百多万。康熙后,各族人口数量都迎来了快速暴涨,只有蒙古族人口日益减少,那究...
原创 不... 不知是否有朋友看过《不良人》这部国产动漫,小编因为其精致的画风,紧凑的故事情节被瞬间圈粉。里面以唐朝...
原创 出... 关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真实身份来历,说法有很多,比如从印度神猴哈奴曼、玄奘的胡人弟子石磐陀、唐朝高...
原创 陈...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四季文史 文|四季文史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 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
原创 1... 1976年10月,考古人员在秦皇陵东侧上焦村附近发现了一处墓葬群,共有17座。起初,大家都认为这一定...
原创 慈... 一提到慈禧太后,她是大晚清实际掌权者,把持朝政四十七年。大家对她的印象是“祸国映民、嗜权如命、功于心...
原创 为...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由于刘辩年幼,何太后临朝听政,何太后的哥哥何进为了夺取大权,...
原创 皇...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所著文章,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圣人之...
原创 北... 唐高宗时期,中日发生的白江口之战,以日军战船被焚,日军尸体沉海告终,明万历年间,丰田秀吉试图通过朝鲜...
原创 清...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清朝轿夫正在抬轿子的情景,图片中的轿子跟其他老照片中有所不同的是,它是由竹编制而成的...
原创 3... “人殉”在历史上由来已久,初次兴盛是在先秦时期,一般殉葬的都是小妾、下人这些当时身份卑微的人。后来因...
原创 中... 他是秦国虎狼之师的形象代言人。他叫白起,这名字可不是白起的,而是踏着累累白骨起来的。战国亡魂两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