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响当当的开国中将,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无人能及
向仲华中将,曾任解放军副参谋长、广东军区的政治委员,是响当当的开国将领。
但是,向仲华还一个身份更重要——就是新华社社长。
向仲华出身于中农家庭,1927年他加入共青团,1929年,因为叛徒的出卖,向仲华在长沙被捕,1930年7月,红军解放长沙时解救了他,他随即加入红军,并进入在长沙出版的《红军日报》工作。当时在仅有一台手摇油印机、一块刻字钢板的情况下,向仲华一个人承担了采访、写稿、刻板、油印的全部工作。《红军日报》每三天出一期,为了保证如期出版,他时常深入前线采访。
在总共六期的报纸上,向仲华报道了红三军的溪嵎反击战、大阳嶂阻击战、广昌保卫战、高虎垴、万年亭等战斗和战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向仲华跟随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在彭老总领导的三军团担任宣传部干事。长征途中,他坚持一边行军一边采访,即便在疟疾发作的时候,仍旧坚持编写稿件。他白天搜集资料,晚上写作,每晚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却没掉过一次队。《红色中华》和《红星报》在长征初期仍坚持出版,后来只有后者出版。
1935年10月,长征队伍到达陕北后,向仲华担任军委后方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6年春,他调到“红中社”担任社长,编辑油印陕北版的《红色中华》。由于人手短缺,向仲华仍旧是一个人白天采访,晚上写作,刻印钢板,油印,辛苦异常。《忆仲华同志生平事迹》一文中写道:“当时许多同志几乎把向仲华的名字和《红色中华》报当作同义词,向仲华就是《红色中华》报。”
西安事变时,向仲华组织成立《红色中华》西安分社,将中共中央公开电报、文告、宣言等通过分社印发给西安各报社和社会团体,在舆论上很好地配合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7年1月,红中社更名为新华社,向仲华为社长。此时新华社的社址在延安城内,一座教堂的斜对面,工作人员仅三人,向仲华负责主编《新中华报》。
每天晚上11点至12点钟的时候,毛主席一定来看当天第一手消息。他看国民党的消息,看国际方面的消息,看来自解放区的消息,并且将“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叫到身边,一聊就是一两个钟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当晚,新华社电台收到国民党中央社关于日本军队进攻卢沟桥、当地驻军奋起抵抗的几条消息。向仲华直接送交毛主席。毛主席看过电讯后,就叫秘书拿来一张地图,把地图放在桌子上,用一个放大镜观看。
毛主席看完地图以后,对向仲华说:“你们今晚要继续抄收这方面的消息,不要遗漏,有什么消息,随时送来给我看。”第二天,新华社播发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民众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参与抗战的决心。
1939年年初,党中央决定将新华社设为独立机构,脱离《新中华报》,直接由中央党报委员会领导,向仲华仍担任新华社社长。
1955年,向仲华因为在宣传方面的特殊贡献,被授予中将军衔。
1981年,5月21日14时,向仲华因患慢性重症肝炎在广州逝世,终年70岁。
下面这首诗是其一生的写照:
南国哀音至,北地震心弦。
相知四十载,难忘聚延安。
冲破敌封锁,奏凯寰宇传。
黑云欲压顶,红旗卷烽烟。
沥血戎马事,毕生未卸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