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征时,一炊事员“命令”朱德烧水,警卫员骂道:你们也太过分了
迪丽瓦拉
2025-07-08 11:03:37
0

“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这是我国开国元帅之首朱德同志的一句名言。

朱德一生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无私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朱德的年纪比党内的一些同志要大些,是一位老资历的干部了,红军长征的时候,朱德已经快50岁了,但他依旧坚持和大部队一起行进,还很喜欢和年轻战士走在一起,别看朱老总年纪大,但是身体素质一点都不比年轻人差。

长征时期,缺衣少食,条件艰苦,干部同志穿的衣服和普通的战士差不多,看起来非常接地气,尤其是朱德同志,一身旧军装打了好几个补丁,鞋子磨破了露出了脚趾,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农民来参军,进了炊事班,当起了伙夫。

有一次部队原地休整,炊事班的战士们立马开始烧火做饭,朱德一边看炊事员干活,一边和几名伤员坐在路边聊天,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炊事员走了过来,打量了朱德几眼,说道:“你怎么还坐这儿聊天,快来帮忙烧水!”

朱德愣了一下,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服,也没有多说什么,就笑着跟着炊事员去干活了。

过了一会儿,警卫员四处寻找朱德,有战士说看到朱德往炊事班那边去了,警卫员便连忙跑了过来,询问了刚刚和朱德一起聊天的伤员,伤员手一指,警卫员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年近50的朱德正弯着腰用行军锅烧水,警卫员大吃一惊,一边跑一边骂道:“你们也太过分了!竟然让朱总司令给你们干活!”

正在干活的炊事班战士一听这话都愣在了原地,什么时候朱总司令过来了,朱德一看是警卫员来找自己了,站起身来哈哈一笑,幽默地说道:“我就是朱德,反正闲着没事,来帮大家烧水怕什么?”

刚刚那个“命令”朱德烧水的炊事员听完这话赶紧向朱总司令赔罪,朱德一个劲地摆手,安慰他,让他不要放在心上,最终,朱德还是干完了烧水的活,才离开了炊事班。

像这样的“笑话”还发生了很多次,朱老总常年朴实无华的打扮经常让一些没见过他的人产生误会,比如这名炊事员,就误会朱老总是一名普通的老兵,所以才“命令”朱德去烧水,同时,朱德的做法也让人肃然起敬,即使被误会了身份,也没有一点架子,老老实实跟着炊事员烧水。在战场上他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元帅,但是在生活里,朱老总却成为了战士们最敬爱的“老战友”!

井冈山,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井冈山上诞生了许多传奇故事,其中就包括朱德的那根“扁担”,一根小小的扁担,不仅挑起了红军战士的食粮和物资,还挑起了红军官兵一家亲的友爱精神!

1928年,朱德率领湘南起义的队伍在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成功会师,中国革命进入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时期”。

井冈山位于湘赣交界,地势险要,周围都是崇山峻岭,少有良田,再加上国民党统治区断绝了和井冈山的一切贸易往来,战士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食盐、粮食、棉衣、药材等物资都十分缺乏,最困难的时候,就连南瓜汤、糙米饭都吃不到,眼看冬天就要来了,战士们还穿着薄薄的单衣。

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红4军司令部发起了“下山挑粮”运动,战士们每天都要下山将那些从宁冈大陇(lǒng)运来的粮食一担一担地挑上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将粮食挑上来,往返一趟需要50公里,中间大部分都是崎岖的山路,年轻力壮的战士们光是上下山一趟都非常吃力,更别提还要挑着沉重的担子。

1886年出生的朱德在当时已经40岁出头了,但是他依旧坚持要和战士们一起下山挑粮,为了替别人多分担一点,朱德的箩筐总是装得满满的。

但是朱德却完全不在意,他的步伐非常稳健利落,走起路来比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要快,就这样朱德每天扛着满满的箩筐,健步如飞地行走在井冈山的山林之间。

朱德每天除了日常的训练和背粮外,还要处理许多的军务,经常白天干活晚上批阅文件24小时连轴转,大家都担心朱德太辛苦累坏身体,于是想了一个“损招”——将朱德的扁担藏起来了。

这下子,朱德没了扁担也就不能下山背粮了,大家自然也不会把自己的扁担给朱德。

后来,朱德看到战士们都陆陆续续挑着空扁担下山了,便也四处寻找起自己的扁担,没想到找了半天都没有看到,朱德不是一个到处乱扔东西的人,他猜到了自己的扁担为什么“丢了”,也没有询问别人,只是穿好衣服朝着村子走去了。

藏扁担的战士们很高兴,以为朱德就这样善罢甘休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朱德就从老乡那里买来了一个毛竹,自己动手做起了扁担。

那一晚,月亮特别亮,照在院子里像是点了电灯一样,朱德就坐在院子里,拿着小刀,一刀一刀地给自己做扁担,很快,朱德就做了一个新的扁担,为了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朱德用小刀在扁担上刻下“朱德记”三个字,这才进屋休息了。

第二天,朱德拿着自己的新扁担跟着战士们下山挑粮了,大家看到了那根新扁担都明白发生了什么,看来朱老总是下定了决心要和大家一起背粮,战士们便没有再阻拦,只是干活的时候更起劲了,每个人都争取多干一点,这样子朱德就可以少干一点。

最终,在大家的同心协力下,成功地渡过了难关,在井冈山上谱写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奇迹,“朱德的扁担”也一直保存到了今天,被存放在博物馆中,供后人观赏和学习。透过这根细细的扁担,去感受朱德那伟大的灵魂与精神。

朱德和毛泽东一样,都是农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妈妈干家务,5岁就学会了割草、拾柴。由于朱德家附近没有井,要喝水只能去山坡下挑水,然后存放在水缸里。

朱德年纪太小,平常都是妈妈去挑水,有一次妈妈干了一天的活,特别疲惫,便没有去挑水,第二天早上,妈妈睡醒后准备去挑水,却发现家里的水缸早已满了。

妈妈很好奇,为了查出是谁在偷偷挑水,于是特意起个大早,朝着水缸看去,不一会儿,朱德小小的身躯挑着水就回来了,然后蹑手蹑脚地将水倒进水缸里,妈妈又惊又喜,连忙跑到了朱德的身边,将朱德搂进怀里,许久说不出一句话。

朱德非常勤劳能干,小时候主动帮妈妈分担家务,长大后也经常乐于助人,他很小就明白外在的打扮远没有美丽的品德更重要。生活中的朱德,上身经常穿着一件破旧的军装,下身穿着一条打着补丁的旧布裤子,挽起裤腿,脚蹬草鞋。

1929年的一天,松源传来了朱德军长要来的消息,当地的百姓都非常高兴,大家早早就做好了准备,迎接着朱军长的到来。

半路上,朱德的通讯员身体不适,朱德非要让通讯员骑上自己的大黑马休息,自己则挑着担子牵着马走在前面,通讯员死活不愿意上马,非要硬撑,朱德心疼他的身体,最终以“命令”的口吻要求通讯员上马,通讯员不敢违抗命令,才趴在了马上休息。

就这样,一头大黑马上趴着一个病怏怏的穿着军装的年轻人,一个穿着黄灰色旧军装、脚踏草鞋、打着绑腿、浓眉大眼的大汉挑着担子牵着马走在前面。

松源的乡亲们远远看到了这一幕,都以为马上的年轻人是朱军长,大家都在心里悄悄感叹这朱军长也太年轻了。就在百姓们都在向马背上的年轻人打招呼的时候,牵着马的朱德突然扯着洪亮的嗓门大声喊道:“乡亲们好啊!”

松源的乡亲们这才明白,原来这名挑着担子的壮汉才是朱军长,没想到朱军长的打扮这么朴实接地气,乡亲们纷纷簇拥到了朱德身边,同他问好和握手,不懂事的小孩子还偷偷跑到了朱德身边,抱住了朱德的大腿,朱德见状也没有推开,还慈祥地摸了摸小孩的脑袋。

浓眉大眼、憨厚老实的长相让朱德天生自带一股亲近感,老百姓看到朱德,都愿意和他亲近,说说心里话。

红军在瑞金活动的时候,当地的村子里有一个上了年纪的“聋婆婆”,和家中的小孙女相依为命,战士们有空的时候总会帮聋婆婆干一些家务活。

有一次,朱德来到了聋婆婆家,聋婆婆听不到朱德说什么,两个人就只能打手势聊天,看到活泼可爱的小孙女,朱德一把就抱在了怀里,然后扶着聋婆婆走进了屋子里,一进屋,朱德只觉得阴冷异常。

他环视屋内,只见冷锅冷灶,火炉里的火苗也早已熄灭,水缸也已经见底了,待了一会儿只觉得屋子里比院子里还要冷,朱德长叹一口气,放下了怀中的孩子,拿起了一旁的木桶,二话不说就直奔河边,给聋婆婆挑水。

聋婆婆缠了小脚,走不快,也干不了重活,平日里也多亏了乡亲们帮衬。看到朱德帮自己挑水,聋婆婆很感动,她从家中的母鸡窝里翻出了几个鸡蛋,走着小碎步就去找朱德了。

朱德一身农夫打扮,没有半分架子,所以聋婆婆怎么都想不到他会是红军的军长,琢磨了半天,婆婆朝着附近祠堂的红军炊事班走去。

炊事班的战士们正在干活,看到聋婆婆来了,赶紧上前搀扶,问她有什么事情,聋婆婆扯着嗓子说道:“老伙夫在不在?”

战士们好奇地左右看看,炊事班里什么时候有老伙夫了,只有年轻人啊,聋婆婆看他不说话,便将朱老总的身材和样貌描述了一遍,小战士更听不明白了。

就在这个时候,朱老总笑呵呵地从门外走进来了,聋婆婆扭头一看,立马走过去抓住朱德的手,对小战士说:“你看,这不就是老伙夫吗?”

小战士一听这话是哭笑不得,连忙用最大声音对着聋婆婆解释:“这是我们的朱军长!”

朱德一听这话,摆摆手,笑着对大家说道:“我就是老伙夫啊,有什么不对?”周围的战士们一听都哈哈笑了起来。

朱老总就是这样,不论他在军中出任了多高的官职,在他心里自己永远都是农民的孩子,从来没有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真正和战士、老百姓打成了一片!

后来,红一方面军活捉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张辉瓒(zàn),还一次性俘虏了好多国民党士兵,党组织决定给这些俘虏“上上课”,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

广场上的俘虏听说是红军的总司令要来训话,大家都拭目以待,毕竟喊了这么多年“捉朱德”的口号,还从未见过朱德,所以这些国民党士兵都非常好奇朱德的模样。

过了一会儿,一个戴着草帽,穿着打满补丁的旧军装和露脚趾的破草鞋的人直接走上了讲台,讲台下那些集合的国民党士兵见状都纷纷叫嚣起来,痛斥红军侮辱人,竟然找一个“农夫”来给他们训话,这岂不是在嘲笑他们就连一个农夫都比他们会打仗吗?尤其是那些上过军校,受过正规教育的军官们,对台上的人十分不屑。

台上的“农夫”也没有多做解释,便开始了演讲,他的口才很好,很快这些俘虏的注意力就被他吸引过去了,讲着讲着,他大声说道:“你们不是天天叫着要活捉朱德吗?现在朱德就站在你们面前!”

那些国民党俘虏瞬间就愣住了,什么,这个“农夫”就是朱德?大家都震惊了,眼前的这个人充其量在部队中就是个“伙夫”,没想到他就是那个让国民党吃了无数次亏的战略家、军事家朱德!

朱德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向这些俘虏讲了红军队伍“官兵平等”的优良传统,又指着珠光宝气的张辉瓒,痛批国民党“官僚主义”。俘虏们看了看台上的朱德,又想了想那些贪图享受、欺压士兵的国民党军官,纷纷红了眼,一个个都表示愿意跟着红军干革命,红军才是我们穷人的队伍!

朱德经常自称自己为“伙夫”,他也确实有一个“伙夫头”的外号,朴实无华的农民打扮让朱德看起来确实很像“伙夫”,他朴实无华的形象不仅让他取得了群众和战士的信任,更在危急时刻救了自己一命。

有一次,朱德带领部队趁着夜色行军,很快他们就来到了一个无人居住的荒村,朱德率领部队走进了村子里,村子里的家家户户都是门户大开,鸡犬不闻,原来当地的老百姓因为受到了土匪的残害,早已逃离了村子。

朱德观察了半天地形,决定在村边的祠堂和民居里休整,再三嘱咐队伍,一定要小心土匪的偷袭,随后朱德就进入了祠堂休息。

部队急行军了一整天,大家都很劳累,朱德很快就睡着了,站岗的哨兵同志也因为太过劳累不小心睡着了。前半夜相安无事,后半夜一声枪响划破了村庄的宁静,朱德一听到枪声就赶紧跑到外面,翻到院墙上查看,只见土匪已经包围了祠堂,根本来不及撤离了。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朱德立马快步跑到了厨房里,抓起一条围裙围在了身上,正好门外传来了“咚咚咚”的砸门声,朱德装作刚睡醒的样子赶紧跑去开门,开门一看,正是那些土匪。

一个土匪举着枪对着朱德大声喝道:“你是什么人?”

朱德装作迷迷糊糊的样子回答:“伙夫头。”

土匪听完这句话上下打量了朱德几眼,眼前的中年汉子穿着一件打满了补丁的军服,腰间还系着一条满是油污和补丁的围裙,脚上穿着一双破草鞋,怎么看也不像是红军长官,便信以为真了。

土匪问朱德他们的头头在哪里,朱德随手朝着没人住的地方指去,土匪们遥遥望去,想到马上就要活捉朱德了,一个个都兴奋不已,也没和这个“伙夫头”多纠缠,便急匆匆地朝着朱德所指的方向跑去。

他们一走,朱德便立马跑回屋内从后窗翻身离开,向之前约定好的紧急集合地点跑去。

当时枪声一响,战士们都被惊醒了,迅速跑向集合地点,可是到了集合地点一查人,发现朱德竟然没到,大家都着急得不行,正商量怎么杀回去救朱德的时候,突然,朱德自己跑了过来,战士们欣喜若狂,见朱德没事,大家也都放了心。

除了朱德外,还有黄志忠等4位同志没有找到,朱德立马带着人回去营救,刚进村就遇到了其中的3个同志,唯独黄志忠不见踪影。

这3位同志悲痛地表示,黄志忠已经牺牲了,他本来是负责为朱德放隐蔽哨的,土匪来了后,黄志忠准备去朱德房后接应他,结果迎面遇到了土匪,不幸中弹牺牲。

朱德悲痛万分,黄志忠同志是为了救自己才牺牲的啊!

朱德当即带人在土匪回巢的必经之路埋伏,这批土匪死的死、逃的逃,朱德成功为黄志忠同志报仇了!

建国后,条件好了很多,但是朱老总还是保留了革命年代的习惯,十分节俭朴素,即便朱德元帅的威名已经是人尽皆知,但是他依旧和以前一样,一身朴素打扮,没有半分架子,但却为新中国立下了丰功伟业!

1960年,朱德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乡亲们奔走相告,传递着这个大喜讯,这一年,朱德已经74岁了!

乡亲们热情地围在朱德汽车的旁边,不停地向朱德打招呼和问好,朱德连忙推开车门,和乡亲们一一握手问好。

回到家中的时候,朱德的本家兄弟朱代良和家人都跑来看望朱德。朱老总穿着一身朴素的灰色制服,脚上是一双半新不旧的皮鞋,朱代良看到后耿直地说道:“亏你还是个老总呢!你瞧瞧我们县里的干部,哪个都比你穿得好!”

朱德一听这话没有生气,只是笑着解释道:“我这身穿戴不是很好嘛!穿衣服不冷就行了,我朱德不求衣锦还乡,只愿国富民强!”

朱代良还是想不通,朱德这么大的国家领导怎么穿得和他们这些农民一样,但是朱德心里明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新中国百废待兴,现在不是讲究吃穿的时候,只要老百姓都能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他就很高兴了,这可比穿一身新衣服要重要得多!

朱德从革命年代到晚年,一直都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论身居何位,朱德心里永远都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一身农民打扮,没有半分架子,却立下了丰功伟业,他就是我们伟大的朱德元帅!国家永远的丰碑,人民永远的榜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唯... 世界范围内,都有盛世之君,也就是将国家带向盛世的领导人,这样的领导人基本上都是伟人,备受爱戴,青史留...
清朝一个很特殊的官职,叫“道台...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存在的时间离现代较近,留下的各种历史资料比较完整且比较好考证,因...
原创 他... 他是世人公认的民族英雄,江湖人称鹰爪王,中华一代国术大师,鹰手拳创始人。曾在中国多所大学传授武艺,他...
原创 唐... 唐朝一功臣收养了500名义子,李世民:这是要谋反,斩了 唐朝时期的张亮,是一位功臣,同时也是一位有故...
原创 古... 因为选拔忠烈良家子弟的三代政审,不是近现代首创,在古代早就有了! 就拿明朝的锦衣卫来说吧,这可是朱家...
原创 伪...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误判形势,放弃抵抗,日...
广德:向这三个地方派兵驻扎 清末广德哨所简介 作者徐厚冰 皖南广德历史悠久,“锁三吴而襟两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清时,广德州...
原创 晚...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人们的人身自由性普遍不高,正所谓:婚姻大事,父母说了算。对于自己未来的妻子,与自己...
原创 我... 我们从小学习的地理知识中,中国的陆地国土面积就是960万平方公里。近几年,很多谣言都说中国的陆地国土...
原创 7... 前言 一个71岁的老将,孤身带兵夜袭敌营。 一位74岁的统帅,亲自射杀敌军主将。 一个80岁的智者...
原创 在... 夏侯渊自曹操起兵讨董卓时期就和哥哥夏侯惇一起投奔曹操,也是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早年夏侯渊没有太多表现...
原创 奥... 奥地利这个位于中欧的内陆国家,曾经是欧洲历史上最强大、最辉煌的帝国之一。它的统治者,哈布斯堡王朝,拥...
原创 7... 1979年,开国上将杨勇将军奉中央之命访问英国。原本是一次友好的交流活动,没想到英国却在接待杨勇将军...
原创 古... 人类文明传承上千年,伦理纲常往往是人与人之间道德的评判标准。可在埃及,地位尊崇的法老竟然娶自己的亲姐...
唐太宗:大唐亡于何时?袁天罡预... 没有一个皇帝不希望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不信你问问秦始皇,为什么要起个“始皇帝”的名号,就得到答案了。...
原创 诸... 如果说到三国后期,哪一位官二代最令人敬佩,我想应该会是诸葛瞻。作为卧龙诸葛亮的儿子,智商是根本不用怀...
原创 商... 提起商朝,最为人熟知的是商纣王,成语“酒池肉林”就来自于商纣王,最早出现在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原创 韩... 咱就说,最近韩国一些学者的言论真是越来越离谱了,让人忍不住怀疑他们是不是历史课和神话课串台了。这不,...
原创 清... 1642年,清军在辽西用山寨红衣大炮击败明军,史称松锦之战。此时,离清军入关还有两年。对此一役,曾指...
讲堂预热|嘉宾印度裔学者维杰的... 周日(30日)上午,第176期文汇讲堂《文明共生互鉴下的“全球南方”》系列十讲的首讲上,将迎来黄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