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学习的地理知识中,中国的陆地国土面积就是960万平方公里。近几年,很多谣言都说中国的陆地国土面积增加到了1045万平方公里,但实际上很快就被官方辟谣了。
谣言出现,主要是因为中国收回了一部分当年丢失的领土。但是,收回领土也并不意味着国土面积的大量增加,因此才会有了官方的辟谣。
可我们抛开政治因素,单独从地理方面来看,也许在未来的某一时间,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真的有可能增加10万平方公里左右,到达970万平方公里。
但是增加的这些领土,对我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我国旁边的一座海域还有可能因此消失。
我国要增加的这些领土,其实就来自我国的内海——渤海。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很像一个侧放着的葫芦。
南北长东西窄,从辽河的河口到莱州湾的米河河口,直线距离大概480公里,而东西处最宽的距离是300公里,在诸多的海洋中,整体面积不大,算是海洋中的小字辈儿。
渤海的面积是8万平方公里左右,如果完全被填平,其总面积就会成为中国的领土,加上海口处的位置,就差不多能为中国增加1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领土。
渤海也算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但是与深邃的大海比起来,渤海就显得小的可怜了。
太平洋平均深度超过4千米,但渤海的平均深度只有18米,最深的地方也只有70米而已。相比之下,青海湖和赛力木湖等内陆湖甚至都比渤海还要深。
其实,如果我们去了解更多的海洋知识就会发现,“海”和“洋”两个字是有区别的。
“海”一般位于大陆架之上,“洋”则是在大洋地壳之上。而位于领海基线内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比次大陆上的边缘海还要浅的多。
正因为地处我国大陆架之内,所以渤海的地形比较复杂,拥有“三湾一峡一盆地”的基本地貌。
三湾指的就是渤海湾、辽东湾和莱州湾;一峡则是渤海海峡;一盆地指的就是渤中洼地。
渤海形成的时间大约距今10亿年前,当时的渤海还是一块陆地,在板块运动的情况下,陆地分裂,渤海凹陷。海水侵入之后,渤海及其周边海域形成了一片汪洋。
古渤海跟现在渤海的形状区别很大,那个时候的渤海面积比现在大的多。
北到燕山山脉,西到太行山脉,南到如今的山东河南一带,都是一大片的汪洋,而泰山和崂山则是海中隆起的岛屿。
在地质学上,当时的这片海洋被称作北京湾。那这座北京湾又是如何变成现在的渤海呢?
那就不得不提到塑造了半个中国地形的黄河了。
九曲黄河,纵横万里,自黄土高原而起。一路裹挟泥沙,奔向大海!546.4万米的母亲河,既养育了我们华夏民族,但也如同一条恶龙,不断的横扫着中国的大地。
当年巨大的北京湾就是靠着黄河及其支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地带堆积,形成了冲积三角洲。
而黄河带来的三角洲,不断地向海中推进,年深日久之下,生生的冲击成了如今的华北平原!
随着古渤海的海岸线向东推移,七八千年的时间,华北平原连接了泰山崂山,还冲击出了如今的山东半岛。
就靠着黄河带来的泥沙,硬生生地填满了北京湾,将其变成了今日的渤海。
如今的渤海,其实海底还在缓缓下沉,基本上每年会沉降一厘米左右。
但同时黄河海河,辽河,滦河等河流,还在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向渤海的底部堆积。
根据专家的计算,黄河输入渤海泥沙,解放前每年就能达到13.8亿立方米左右。
再加上海河和滦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一年总共就得有30多亿立方米!
如果将这些泥沙铸成宽高各一米的堤坝,可以直接绕地球75圈。
如果按照这个泥沙量,渤海不下沉的话,可能2000年左右渤海就会被黄河彻底填平。
如今,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约390米,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山东省东营市,根本不用填海造陆,每年自然增加的面积就能达到25~30平方公里。
但是,东营的土地面积不断增长,也就意味着渤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减。
跟两千多年前的秦朝相比,渤海已经被泥沙填平了三分之一。
近些年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黄河三角洲范围内发生决口、改道50余次,造成海岸段淤积与侵蚀变化不断,所以填海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
从上个40年代初到本世纪10年代以来,渤海海域面积萎缩近5700平方公里。
当然,黄河也不都是在填平渤海,在公元1128~1855年这七百多年间,黄河夺淮入海,从江苏北部流入黄海。
这期间苏北的陆地面积就增加了约1.25万平方公里,盐城至东台的海岸线向大海方向推进了30~40千米。
盐城这个地方的名字由来就是因为临海晒盐,但是如今的盐城城区距离海岸线还有几十公里呢。
所以,如果黄河的泥沙继续填到渤海,将来就会把莱州湾围成一个内湖,从而封闭渤海海峡,届时,渤海将被围成一个大湖。
由于渤海的海水很浅,平均深度只有16~18米深,按照黄河造陆的速度,将一个封闭的浅湖填平,时间只怕会更短!
自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至2014年,渤海总面积持续减少,近70年来萎缩了0.57×104 km2,萎缩率达7.06%,萎缩速率达82.06 km2/a,而2000年以来的萎缩速率更高达141 km2/a。
而除了黄河的天然作用,之所以渤海变小的这么快,还有人为因素。
土地面积一直是人类争夺的核心之一,古代是用战争来扩大,现代社会不能通过战争夺取土地之后,填海造陆就是更好的选择。
根据数据显示,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平均每年增长约2.38平方公里,而面积1.98平方公里的摩纳哥,通过六十多年的努力,现在的国土面积终于超过了2平方公里,每年大概增长0.0006平方公里。
新加坡和摩纳哥终究还是小国,跟中国相比是有极大差距的,我们来看看渤海就知道有多大的区别了。
我国环渤海区域围海造地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46%,堪称我国海岸带人工改造的典型代表。
在过去,但受限于生产力水平,新增陆地主要服务于传统盐业、农耕及渔业需求,年均造陆面积微乎其微,基本处于自然演变状态。
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填海工程发生了根本转变。
现代工程技术支撑下的人工造陆,已形成系统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城市群在渤海岸线快速崛起,机场、港口、工业园区等现代化设施不断向海洋延伸。
大量的填海造陆,也让整个海岸线发生了变化。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渤海的海岸线以自然岸线为主,人工岸线占比小,且多以盐田围堤为主,其次是防潮堤。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工海岸线的比例已经接近50%,而且其类型结构开始趋于多样化,养殖围堤、盐田围堤和防护堤的长度及比例均显著提升。
进入21世纪以来,港口码头岸线、交通围堤、养殖围堤以及围垦中岸线的长度和比例急剧攀升,填海的土地基本都用于了工业化。但是,大量的临海工业,也带来了污染。
研究人员统计,从1980年到现在,环渤海区域人工造陆面积增加了大约20000平方公里,几乎是渤海总面积的3%。
看起来不多,但是按照这个进度下去,原本需要两千年才会被黄河填平的渤海,如今只需要1000年了,时间足足缩短一半。
有人说,一千年的时间也太久了,影响不大。但实际上,渤海面积的缩小,已经带来了生态问题。
大规模填海造地就像给海岸"动手术",会打乱海水自然流动。海边潮汐的涨落幅度、水流速度和波浪力量都会受影响。
尤其在江河入海口,填海会让河道变窄,导致退潮时水流变慢、退潮水量减少,就像把河道突然掐紧一样。
对于海湾来说,填海会减弱海水的搬运能力,原本能被带走的泥沙都堆积下来,海湾就会越来越浅,就像水管被堵住容易积泥一样。
填海后海水流动变慢,自净能力变差,就像一潭死水更容易发臭。
再加上填海区搞养殖、建港口会排放更多污水,相当于一边堵住排水口,一边往里倒垃圾,海水和海底泥巴污染越来越严重。
我们来看一下真实的案例。
比如辽东湾,锦州湾海底泥里的“砷”超标,凶手是填海工程和陆上排污;而同时莱州湾的西部和南部水质检测越来越差,水里氮、磷超标,已经踩到海洋水质“及格线”的红灯;而位于唐山的曹妃甸港,更是基本全部靠填海造陆搭建起来,填海区海底重金属(尤其是汞)浓度全部超标,对海洋生物相当于“慢性毒药”。
最新监测数据敲响警钟——渤海正以惊人速度"中毒"!
全国近三分之一的污水(每年28亿吨)通过105个"毒液注射口"灌入这片半封闭海域,更可怕的是,这里聚集着全国近半的入海污染物(超70万吨)。
海洋专家发出最后通牒:若再不截断污染源,十年后的渤海将彻底丧失生命力,成为没有鱼虾的"咸水荒漠"。
更残酷的是,即便人类立刻停止排污,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也需要两个世纪才能自愈——相当于要等到我们的曾孙辈才能再见碧海清波。
如今,渤海正在经历一场特殊的"生态抢救"——这个面积不足黄海三分之一、平均水深仅18米的"浅水盆",却承载着中国最密集的蓝色经济带。
近年国家将"生态账本"摆在发展天平上,不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制定出了覆盖陆海联动的治理方案。
但是,生态学家坦言,即便按最优修复路径,渤海也需要经历至少两代人持续守护才能重焕生机。
我们或许能再造一个深圳速度的经济奇迹,却永远复制不出第二个渤海湾的生命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