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逃出荥阳:陈平曾以怎样的超级无间道救刘邦小命
迪丽瓦拉
2025-07-08 16:03:42
0

文/鼎湖听泉

汉王三年刘邦彭城遭遇大败之后,好不容易才把荥阳发展成了新的根据地,不再如惶惶不可终日的丧家之犬居无定所。

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后来,汉兵驻扎在荥阳南面,修筑了连接到黄河岸边并带有围墙的甬道,作为运输粮草的重要通道。项羽因此经常出兵侵夺甬道,以断绝汉军的军需线,汉军粮食短缺,心里十分恐慌,总之汉军与楚军对峙了一年有余,相持不下,也等于是刘邦被围困在荥阳一年之久,也算是其出道之后最黑暗的时期了。

就在刘邦几乎弹尽粮绝之际,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便要求议和,只求保住荥阳以西的土地就算了。目光短浅又有妇人之仁的项羽几乎不假思索就同意议和,不料老谋深算的范增却不同意,认为应该痛打落水狗,而且汉军粮食缺乏很容易被打败,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下次未必有这么好的全歼机会了,不然的话就会后患无穷甚至于后悔莫及了,反正在鸿门宴放过了刘邦,这次再放过那就是太便宜他了。于是项羽听信了亚父范增的建议,不再同意讲和,而是继续调集重兵来围困荥阳,围个水泄不通的样子。

对于此种严峻形势,刘邦当然是为汉军的前途深深担忧,正在想破敌之策时,智多星陈平又发挥作用献出了他的解围妙计,那就是"黄金离间计",非常有杀伤力。

"天下纷纷扰扰,分分合合,城头不断变幻大王旗,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平定下来,目前的形势,先生有何解救良策?"刘邦对陈平说。

"项王为人,恭敬仁爱,一些廉洁好礼又品行端正的有才之人,大都愿意归附他,然后却在授爵封地论功行赏时犯迷糊,甚至于十分吝啬,总是舍不得,所以归附他的才士也大都逃走;现今大王您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廉节高尚的士人就不喜欢来归顺;但大王却有一点最值得称道,那就是您能用封邑爵位慷慨地赏赐给有功的人,所以那些圆滑、贪利而不讲廉耻甚至于品行不正的士人也大多来投奔您。这就是骨牌效应,用一好人来一堆好人,用一坏人很多坏人就跟来了。如果大王能取长补短,也就是说分别除去两人的短处,吸收两人的长处,那么平定天下就指日可待了。然而大王您却喜欢随意侮辱人,态度比较轻慢,这样一来是不容易得到廉洁而有节操之士的。当然,楚国也存在可以致乱的因素,其实项王身边正直而有本事的臣子也只不过是几个人罢了,如亚父、钟离眜、龙且、周殷等人,搞定了这几个人,基本上楚国也要出乱子了。

只要大王您能拿出几万斤黄金,用来实施反间计,离间楚国的君臣,使他们彼此产生疑忌之心,项王为人好猜忌又特别轻信谗言,他就是这样的婆婆妈妈性格,这样必然会引起他们内部互相撕杀自我残害,自毁长城也。然后乘他们内讧汉军趁机兴兵攻打,能灭掉楚国是绝对没问题的了。"陈平对刘邦如此说道。

刘邦细想了一下,倒认为陈平说得很对,说到了点子上啦,因为就一个足智多谋的老狐狸范增就值百万雄兵,要是能用计让楚军祸起萧墙自相残杀,基本上会使楚军元气大伤,于是便不惜血本地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任凭他自己支配处理,爱怎样用就怎样用,刘邦不过问黄金用到哪里去,换句话说陈平有完全的支配权,也就是为了他毫无顾虑地去行使反间计策,刘邦这人最好的一点就是用人不疑。

然后陈平雷厉风行地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于是在诸将中散布流言蜚语,说钟离眜等人在项王部下为将,战功赫赫,功劳很多,却始终不能分封土地为王,为此他们想背叛项王,反戈一击和汉军结盟共同灭掉项氏,然后分他的土地,各自占山为王。项羽本来就吝于封地许官,也知道部下对自己有所不满,当然也对此种事特别敏感,一听到这种坊间谣言,果然心怀猜忌,不管青红皂白对钟离等人不信任起来,正中了陈平之计。

项羽起了疑心之后,便急不可耐地派使者到我们汉军这里探听虚实,然后是陈平又设计了一箭双雕之妙策。一俟项羽的使者到来,刘邦便让人备了丰盛的宴席装成要盛情款待使者的样子,而项王使者一进来,就假装很吃惊地说道:"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却是项王的使者!"说完急匆匆地又把宴席撤走,故意换上粗茶淡饭来招待项王使者,以造成一种传播上的副作用。

可以预见的是,受到冷遇的项王使者回去之后,一定会添油加醋地把这种窝囊气用一种十分激愤的情绪统统报告给项羽听。最终,失去理智的项羽果然对楚国的顶梁柱亚父范增大起疑心,认为他和汉王一定有过地下交易,甚至订立过什么秘密的攻守同盟,这一忽悠终于让汉军毫无费力就抽起了项羽智囊团,也就是范增的被弃用。

当时心明眼亮的亚父想赶快把荥阳城攻下来,彻底消灭汉军,然而当时已经不信任他的项羽就是对其爱理不理的,反正死活不肯接受他的建议,我是主人我都不急,你急个什么,莫非是和刘邦勾搭成奸想里应外合?我才不做傻瓜呢。看到项羽这付德性,足智多谋的范增最终知道是项羽已经对他起疑,于是就生气地说:"这样看来,天下事大致已成定局了,君王您好自为之吧!愿您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完好无损地回家养老!"

刚自用的项羽当然没有他,巴不得他早点滚蛋呢,一个对自己不忠的老家伙留着何用?却不知中了别人的道道。范增十分失落地离开项羽,越想越不是滋味,哭都没眼泪的那种,回途中还没到彭城,就因急火攻心背部的毒疮发作而死了,一代英豪就此走上穷途末路,可惜可惜。做主帅嘛,当然得记住这样的信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然的话也只能是忽悠自己,直至成为光杆司令。

此时汉军的粮食也已经断绝,情况十分危急。为了突围,陈平灵机一动又想出了一个"美女假王计"来迷惑楚军。于是在夜间从荥阳城东门放出二千多名美女,身披铠甲冒充军士从荥阳城东门出城。楚军开始以为是汉军的敢死队突围,立马受诱四面围击,一看到一大堆美女,又是一阵骚9乱,大美当前,大肆哄抢,军阵大乱,也不记得要活捉刘邦了。

这就为刘邦逃出重围创造了解条件,趁着敌人自乱阵脚,汉军又使出了一出替身计,由相貌酷似刘邦的纪信做他的替身诱惑敌人,很刺激的连环计也,嘿嘿。

"现在情况十万火急,我的长相和大王相像,就让我扮做大王的替身去引诱楚军转移视线,以假乱真浑水摸鱼,大王就能趁乱逃出城去了。"将军纪信自告奋勇急切地对刘邦说道。

这个也对啊,反正情况万分危急,多一计就多一条生路,那就试试吧。于是纪信坐着刘邦的专车假装汉王,迷惑楚兵。

"城中粮食已经断绝,汉王前来投降项王。"假扮刘邦的纪信大声对楚军叫道。

一听到这句话,楚军以为汉王出降,立马兴高采烈地高呼万岁。趁着敌人的力量全被纪信吸引过去了,陈平就和刘邦在夜色中带领数十骑乘机从城西门出去,进入关中,收集散兵再向东进。当项羽见到纪信时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问纪信说汉王躲在哪里,纪信哈哈大笑道汉王早已出城了,你们这些傻瓜,还以为汉王真的投降了呢,做梦去吧。受愚弄的项羽大怒,立马把纪信残忍地活活烧死。然后是留守荥阳的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堂兄)被项羽破城后宁死不降而遭项羽烹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珍贵!北宋哲学家张载《春耕图》... 众所周知,张载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关学”创始人,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程...
同为晚清赴国外留学,有幼童留美... 晚清时期,在统治者腐朽的政治制度下,西方列强国家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之后他们到中国如入无人之境,这是...
《陈明仁将军年谱》长沙首发,缅... 本网长沙讯:2025年4月8日下午二点,长沙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盛会——《陈明仁将军年谱》首发仪...
原创 历...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强盛往往决定一个朝代的国祚的时间。特别是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我国的奴隶制社会...
原创 刘... 刘邦和朱元璋,在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逆袭人物。他们从底层逐渐往上爬,最终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从韭菜成为...
原创 清... 李莲英作为一名宦官,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李莲英出生于1848年,根据史料记载可以得知李莲英在十三岁的...
原创 元... 中国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朝代也在不断更迭,每个朝代的发展也都经历了大起大落,再繁...
原创 晚... 图为一组拍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晚清百姓生活旧照,彼年正是晚清1861年间前后之时。当时随着英法联军...
原创 赵... 嘉佑六年6月,52岁的宋仁宗最后一个孩子出生了,还是一个女儿,大臣们再也没有耐心陪宋仁宗实现生儿子的...
原创 南... 《宋史》:“理宗享国久长,与仁宗同。由其中年嗜欲既多,怠于政事,权移奸臣,经筵性命之讲,徒资虚谈,固...
原创 明... 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兴衰起落,从建立到灭亡,总会存在几个高光时刻。明朝的高光时刻,我认为是朱棣的篡位...
原创 得... 说起“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第一奇案了。赵匡胤身经百战,体魄健壮,前一晚还和弟弟赵光义...
原创 刑... 1372年,刑部尚书钱塘扶棺进殿,指着朱元璋破口大骂:“数典忘祖之辈,国何以立。”朱元璋大怒,令侍卫...
原创 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古至今,我国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从老庄之道到孔孟学说...
明朝灭亡真相!百万皇族每年吃掉... 说到明朝灭亡,绕不开老朱家的奇葩操作。咱们这位太祖爷朱元璋,开局一个碗,打下江山后就开始疯狂造人。 ...
原创 成... 在很多人心中,倘若要评出中国古代皇帝中的真英雄,那么,成吉思汗定当入榜,这位皇帝曾经坐拥亚洲历史上疆...
原创 钓... 古代的兵器不像现在这么多,所以为了很好的防御敌人,大多数地区都会修建城墙来抵御外来入侵者。有防御的方...
导致中华文明倒退的朝代,不是明... 回顾中国历史,人们往往将中华文明的衰落归咎于“外族”统治的满清,或者昏庸的明朝皇帝。 但实际上真正让...
原创 开... 本文较长 关注再看 回味悠长 开封,离我老家曹县不远。儿时,听去过的大人说,“开封啥都没了,就剩个铁...
原创 元... 元朝是一只由蒙古人建立的王朝,他们生于马背,骁勇善战。早年间蒙古部落受困于自身的制约,因为他们部落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