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世民放了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再斩,最终回来多少人?
迪丽瓦拉
2025-07-08 19:33:41
0

引言

贞观六年,唐太宗李世民例行“录囚”。

“录囚”是汉代以来传承的制度,天子不定时亲自巡查监狱,查阅案卷,询问情由,以平理刑狱,对外显示司法公平。

同时,也是为了彰显皇帝权威,慑服官员,使其感受天威难测,行事有所顾忌。

史载,这次录囚中唐太宗发现有死囚390人,心生恻隐,便将死囚放纵回家,准其与家人最后团聚,约定时间归来受刑。

最后,这390人无一逃亡,悉数归来,太宗皇帝有感其诚,以为知错能改,皆免其罪。

(纵囚)

一、太宗纵囚的史实辨析

太宗纵囚的故事历代皆有所议,白居易曾有《七德舞》赞曰:“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说明在白居易所在的中晚唐,太宗纵囚就作为正面故事来宣传了。

本朝人谈起先王,历来有两个意思,一是称颂本朝的神文圣武,另一个意思就打鬼借钟馗。

白居易所在的中晚唐,朝政日衰,气象不再,白居易故意提先王之德,也是借以敲打后王之意。

无论如何,此时对这件事本身是没什么质疑的。

(白居易)

到了后世,宋代的司马光和吴缜开始对这件事有所质疑,他们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历代史书上对死囚人数的出入。

《旧唐书》记载死囚有二百九十人,《新唐书》记载是三百九十人,《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都沿用《新唐书》的说法,司马光虽然在《资治通鉴》采用了《新唐书》的说法,却在《资治通鉴考异》里提出质疑,觉得这里面另有隐情。

那边那位说了,不就是差了一百个人吗,兴许是《新唐书》抄错了,再者说,就算《旧唐书》是对的,又能说明什么?无非就是“回字的四种写法”而已。

不然,如果这个人数有出入,会影响此事的性质,关口就在人数。

贞观四年的死囚人数只有二十多人,后面也基本是几十人,何以夹在中间的贞观六年,人数暴增了几十倍,这一年究竟有什么特殊的。

(司马光)

有人说这年太宗大兴土木,故意加重了刑罚增加劳力,但是太宗皇帝的转变是在贞观十七年魏征逝世后,贞观六年虽然有点工程,也没有后来那么多,所以这不能说服人。

比较有力的说法应该是吴缜提出的:这些人不全是死囚。

按他的说法,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太宗录囚,询问情由后,发现很多人就像《名侦探柯南》里演的,都是有苦衷的,何况罪又不重,太宗发了恻隐之心,放他们回家,其中有些人是死囚,数量和贞观四年差不多,他们会回来的原因是本来罪就不重,没必要逃跑,让自己罪上加罪。后来史官记载这件事,不断夸大其中死囚的人数,到《新唐书》时,就全说成是死囚了。

(唐太宗)

二、太宗纵囚的历代评价

无论死囚人数有多少,其中是有死囚的,死囚也都回来了,对这件事的性质,历来评价也有不同。

白居易当然是完全站在正面立场上评价的,本朝人说本朝事,难免如此。

对这件事最先大张挞伐的,是欧阳修那篇著名的《纵囚论》,在这篇文章里,欧阳修把太宗皇帝的行为从动机到结果骂了个遍。

欧阳修说,首先太宗皇帝你小子动机就不纯,肯定是在沽名钓誉,天下鼎定,这些人就是想跑又能跑到哪去,而且老夫料定,你小子肯定在后面打了埋伏,偷偷让地方官监视这批人,他们要是想跑就立刻拿住,监送京师,对外就说是自己回来的。

(欧阳修)

就算是真的,这么做的结果也不好,欧阳修认为,会犯死罪的,哪个不是穷凶极恶,泯灭人性。会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的人,唯有我们这些饱读圣贤书的士大夫,只有我们会知错改错,他们被放归社会,只会继续犯罪。

和白居易的臭毛病一样,欧阳修如此贬斥这种行为,也是在借历史之酒浇心中的块垒,他们这些读书人全这样。

北宋司法中有一个问题,就是立法严苛,但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欧阳修对这种选择性执法十分痛恨,就故意借骂太宗皇帝指斥时弊,痛骂大搞形式主义,借宽仁之名任意可否,私相授受,视法律威严如无物的行为。

(黄宗羲)

王夫之是批评君主专制的先驱之一,与同时代的黄宗羲等人并称,他在《读通鉴论》里借着评价历史,说了很多与《明夷待访录》类似的观点,在评价太宗纵囚一事时,他认为这是君主炫耀自己权力的方式。

王夫之认为,求生是人的本能,三百多死囚却无一敢逃,不是感念什么恩德,而是惧怕君主的威能,四海为一,逃无可逃又连累家人,所以最后还是回去了。

(王夫之)

三、太宗纵囚的目的探析

今人探讨太宗纵囚,则多站在更长的历史时段,将当事人放在所处的历史传统中思考其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太宗纵囚,有可能是传承了汉魏晋以来的纵囚传统和“纵囚传说”的叙事模式。

从汉高祖纵囚的故事开始,历代的贤君、良吏就有纵囚传统,如两汉之间的马援纵囚,汉魏之际年的贾逵纵囚,南朝梁的何胤纵囚等。

(纵囚论)

这些纵囚故事随时间发展,渐渐都定型于一个模式:某个良吏在节日之前,感念于死囚不能与家人在节日最后团聚,就发了恻隐之心,放纵死囚回家过节,并约定好节后归来,事后这些死囚都遵守约定回来受刑,闻者无不称颂此良吏的恩德。

这些纵囚故事,真假参半,时间不定,但都传达了“德政”这一主题,不管这些故事是真是假,这种叙事都刻印于时人心中,人们认为,盛世威德就应该有这种事发生。

(纵囚传说)

传统政治道德中就有“仓禀实而囹圄空”的说法,太宗可能的想法是:现在贞观初治,仓禀虽还未实,我们可以先预演一下“囹圄空”,以显示自己的德政,向天下百姓表明自己的求治之心。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太宗皇帝就表演了这出纵囚大戏,以迎合“纵囚传说”的故事模式。

后代的元世祖也玩过这个游戏,可惜他玩脱了,死囚并没有全部归来,搞得他很没面子,这也是元朝统治能力不如唐朝的表现。

(唐太宗)

#深度好文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不管是强盛的秦汉,还是大一统的唐王朝、明王朝,都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太监干政、掌权...
原创 古... 【朱允炆】即明代第二个皇帝建文帝,被他的叔叔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推翻了,南京城破,宫中起了大火,建...
原创 细... 受影视剧和小说的影响,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被曲解化了,而这里要说的三位名将也是如此,原本是智勇双全的名...
原创 慈... 在我国历史上,一代国家的统治者大多是男性,但也不乏有女子贪图权利,沾染国事。就比如清朝的慈禧太后,她...
原创 此... 看过电影一代宗师的人都知道,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位名叫宫羽田的著名拳师,是剧中民国时期著名的武术宗师,...
原创 清...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对历史的贡献几乎为零。清朝晚期几乎是每一个官员都贪,同时清...
《澶渊之盟》的签订,与北宋的灭... 全文共2893字 | 阅读需6分钟 《澶渊之盟》的签订是北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随着《澶渊之盟》的签订...
原创 刘... 中国大一统王朝中,所谓的“布衣天子”有两个,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 对这两个人,毛泽东的评价都是...
原创 雍... 将军打仗离不开善战勇猛的战士,君主治国同样离不开能力出众的臣子。若无可用的兵,纵是以一当百的将军犹如...
原创 摄... 清朝历史上共有两位摄政王,第一位大家比较熟悉,清太宗皇太极之弟摄政王多尔衮。第二位,就是末代皇帝溥仪...
吴三桂占据清朝半壁江山,兵马是...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吴三桂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本是明朝的将领,却在关键时刻选择投降清朝,打开...
原创 《... 导读:赫舍里·索尼,清朝初年有名的重臣。他对历经从努尔哈赤到康熙四代君王,对大清对爱新觉罗皇室绝对是...
原创 历... 历史上唯一无污点的皇帝,去世已1400多年,仍有人愿为他守陵 哈特是美国的历史作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
原创 当... 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小王子》 童话里白马王子爱上灰姑娘...
晚清传统地方官书局的出版文化理... 所谓晚清官书局,指同光时期由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同治中兴名臣开其端,诸省督抚大吏倡其行或...
原创 故... 柳亚子《纪事诗二首》:“第一伤心民族耻,神州学界尽奴风。” 对于我国历朝历代 的 皇帝而言,他们心中...
原创 晚...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 千百年前,李白写下如此...
原创 国... 毛主席曾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道理,如果当局统治者不能够很好地治理国...
原创 皇... 戊戌变法后,慈禧是恨透了光绪帝,本来是想放权让他实行维新变革,可到头来损害的却是以她为首的后党利益,...
原创 清...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会有很多军队,来保卫国家。清朝虽然是最后一个王朝,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