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世民放了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再斩,最终回来多少人?
迪丽瓦拉
2025-07-08 19:33:41
0

引言

贞观六年,唐太宗李世民例行“录囚”。

“录囚”是汉代以来传承的制度,天子不定时亲自巡查监狱,查阅案卷,询问情由,以平理刑狱,对外显示司法公平。

同时,也是为了彰显皇帝权威,慑服官员,使其感受天威难测,行事有所顾忌。

史载,这次录囚中唐太宗发现有死囚390人,心生恻隐,便将死囚放纵回家,准其与家人最后团聚,约定时间归来受刑。

最后,这390人无一逃亡,悉数归来,太宗皇帝有感其诚,以为知错能改,皆免其罪。

(纵囚)

一、太宗纵囚的史实辨析

太宗纵囚的故事历代皆有所议,白居易曾有《七德舞》赞曰:“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说明在白居易所在的中晚唐,太宗纵囚就作为正面故事来宣传了。

本朝人谈起先王,历来有两个意思,一是称颂本朝的神文圣武,另一个意思就打鬼借钟馗。

白居易所在的中晚唐,朝政日衰,气象不再,白居易故意提先王之德,也是借以敲打后王之意。

无论如何,此时对这件事本身是没什么质疑的。

(白居易)

到了后世,宋代的司马光和吴缜开始对这件事有所质疑,他们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历代史书上对死囚人数的出入。

《旧唐书》记载死囚有二百九十人,《新唐书》记载是三百九十人,《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都沿用《新唐书》的说法,司马光虽然在《资治通鉴》采用了《新唐书》的说法,却在《资治通鉴考异》里提出质疑,觉得这里面另有隐情。

那边那位说了,不就是差了一百个人吗,兴许是《新唐书》抄错了,再者说,就算《旧唐书》是对的,又能说明什么?无非就是“回字的四种写法”而已。

不然,如果这个人数有出入,会影响此事的性质,关口就在人数。

贞观四年的死囚人数只有二十多人,后面也基本是几十人,何以夹在中间的贞观六年,人数暴增了几十倍,这一年究竟有什么特殊的。

(司马光)

有人说这年太宗大兴土木,故意加重了刑罚增加劳力,但是太宗皇帝的转变是在贞观十七年魏征逝世后,贞观六年虽然有点工程,也没有后来那么多,所以这不能说服人。

比较有力的说法应该是吴缜提出的:这些人不全是死囚。

按他的说法,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太宗录囚,询问情由后,发现很多人就像《名侦探柯南》里演的,都是有苦衷的,何况罪又不重,太宗发了恻隐之心,放他们回家,其中有些人是死囚,数量和贞观四年差不多,他们会回来的原因是本来罪就不重,没必要逃跑,让自己罪上加罪。后来史官记载这件事,不断夸大其中死囚的人数,到《新唐书》时,就全说成是死囚了。

(唐太宗)

二、太宗纵囚的历代评价

无论死囚人数有多少,其中是有死囚的,死囚也都回来了,对这件事的性质,历来评价也有不同。

白居易当然是完全站在正面立场上评价的,本朝人说本朝事,难免如此。

对这件事最先大张挞伐的,是欧阳修那篇著名的《纵囚论》,在这篇文章里,欧阳修把太宗皇帝的行为从动机到结果骂了个遍。

欧阳修说,首先太宗皇帝你小子动机就不纯,肯定是在沽名钓誉,天下鼎定,这些人就是想跑又能跑到哪去,而且老夫料定,你小子肯定在后面打了埋伏,偷偷让地方官监视这批人,他们要是想跑就立刻拿住,监送京师,对外就说是自己回来的。

(欧阳修)

就算是真的,这么做的结果也不好,欧阳修认为,会犯死罪的,哪个不是穷凶极恶,泯灭人性。会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的人,唯有我们这些饱读圣贤书的士大夫,只有我们会知错改错,他们被放归社会,只会继续犯罪。

和白居易的臭毛病一样,欧阳修如此贬斥这种行为,也是在借历史之酒浇心中的块垒,他们这些读书人全这样。

北宋司法中有一个问题,就是立法严苛,但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欧阳修对这种选择性执法十分痛恨,就故意借骂太宗皇帝指斥时弊,痛骂大搞形式主义,借宽仁之名任意可否,私相授受,视法律威严如无物的行为。

(黄宗羲)

王夫之是批评君主专制的先驱之一,与同时代的黄宗羲等人并称,他在《读通鉴论》里借着评价历史,说了很多与《明夷待访录》类似的观点,在评价太宗纵囚一事时,他认为这是君主炫耀自己权力的方式。

王夫之认为,求生是人的本能,三百多死囚却无一敢逃,不是感念什么恩德,而是惧怕君主的威能,四海为一,逃无可逃又连累家人,所以最后还是回去了。

(王夫之)

三、太宗纵囚的目的探析

今人探讨太宗纵囚,则多站在更长的历史时段,将当事人放在所处的历史传统中思考其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太宗纵囚,有可能是传承了汉魏晋以来的纵囚传统和“纵囚传说”的叙事模式。

从汉高祖纵囚的故事开始,历代的贤君、良吏就有纵囚传统,如两汉之间的马援纵囚,汉魏之际年的贾逵纵囚,南朝梁的何胤纵囚等。

(纵囚论)

这些纵囚故事随时间发展,渐渐都定型于一个模式:某个良吏在节日之前,感念于死囚不能与家人在节日最后团聚,就发了恻隐之心,放纵死囚回家过节,并约定好节后归来,事后这些死囚都遵守约定回来受刑,闻者无不称颂此良吏的恩德。

这些纵囚故事,真假参半,时间不定,但都传达了“德政”这一主题,不管这些故事是真是假,这种叙事都刻印于时人心中,人们认为,盛世威德就应该有这种事发生。

(纵囚传说)

传统政治道德中就有“仓禀实而囹圄空”的说法,太宗可能的想法是:现在贞观初治,仓禀虽还未实,我们可以先预演一下“囹圄空”,以显示自己的德政,向天下百姓表明自己的求治之心。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太宗皇帝就表演了这出纵囚大戏,以迎合“纵囚传说”的故事模式。

后代的元世祖也玩过这个游戏,可惜他玩脱了,死囚并没有全部归来,搞得他很没面子,这也是元朝统治能力不如唐朝的表现。

(唐太宗)

#深度好文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项... “生当亦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就道出了项羽的一世英名,这位西楚霸王有过太多的传...
学党史·兴法治丨《中国共产党百... 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大事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36 6月谢觉哉在参与领导陕西保安县的县、乡两...
原创 开... 一个人混迹在职场、官场,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一帆风顺的,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委屈,甚至被冤枉、排挤...
原创 老... 1950年,时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杨勇的书桌上多了一封特殊的信。当他看到寄信人那一栏“孔宪权”三个大字...
原创 雍... 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出身四爷胤禛府邸,他从一个杭州参将,最后做到了西北平叛的大将军,从包衣奴才到...
一文看尽楚国八百年(下):陷吴... (接上回)一文看尽楚国八百年(中):晋楚交锋,庄王称霸 七、大国博弈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死后,...
原创 周...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三国的纷争中,周瑜、诸葛亮、司马懿这三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各自书写了传奇...
原创 新... 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转回李定国的身上,正如上文所说,第一次进攻广东失败之后,李定国部的兵员损失并不大,所...
原创 襄... 襄樊之战长达四个月,为什么蜀汉没有一人来救援关羽? 看下地图嘛…荆州是东吴势力,相当于孤子…周边全是...
原创 左... 一提到民国军阀,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北洋”,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比如在网上臭名昭著,称霸甘青宁三省近百年...
原创 满... 自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以来,八旗铁骑和前明降将迅速消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南明弘光、隆...
原创 诸... 诸葛亮并非唯一的托孤大臣,只不过另一位被他清除,原因为何? 大家好,继续讲历史,《三国演义》中刘备白...
原创 《... 近期热播剧《上阳赋》中,皇帝马曜的角色成为了一大亮点。 他巧妙运用王氏内部的矛盾,逐步分化并瓦解敌...
原创 陈...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历经了近百年的抗争历史,国家危亡的时刻,各个年纪、各个阶层的爱国人士,都纷纷投入...
原创 蒋... 1930年,爱国进步左派革命家、农工党创始人邓演达带领黄埔军校师生与三十多个国民党省代表和党内反动派...
原创 朱...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明朝开国的战火纷飞中,朱元璋麾下的一员猛将,以勇猛无敌闻名。然而,他...
原创 曹... 曹操不能像李渊与刘邦一统天下,就是运气太差的原因?枭雄 曹操和刘邦和李渊面对的局势也相差很大,刘邦和...
原创 海... 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绝对称得上是一代枭雄。在其父努尔哈赤创建的后金政权基础上,建立和...
原创 1... 1975年周总理膀胱癌加重,步入晚期。最严重时,周总理感觉有针在扎自己的骨头,疼得不能入睡。可就是这...
原创 苏... 在20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苏联这颗曾经耀眼的红星,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落的跌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