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不管是强盛的秦汉,还是大一统的唐王朝、明王朝,都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太监干政、掌权,甚至是随意废立皇帝的严重事故。
然而,在我国古代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却再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可谓是清王朝的一大亮点。
当然,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个人,而这个人还不是别人,正是清王朝的入关“第一帝”——顺治帝。
顺治十二年六月,鉴于秦、汉、唐、明等王朝太监干政极为严重的情况,顺治帝特意制定、并颁布了一项法令,专门用来治理清王朝皇宫中的数千太监们——尤其是皇帝、皇后和太后身边的大太监。
为了起到震慑诸太监的作用,顺治帝还特意把自己的意思铸造成了十三块大铁牌,立在了太监十三衙门的门口。
铁牌上的内容如下:
“中官之设,自古不废。任使失宜,即贻祸乱。如明之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魏忠贤辈,专权擅政,陷害忠良,出镇典兵,流毒边境,煽党颂功,谋为不轨,覆败相寻,深可鉴戒。朕裁定内官职掌,法制甚明。如有窃权纳贿,交结官员,越分奏事者,凌迟处死。特立铁牌,俾世遵守。”
意思也就是说:宫廷之中的太监,自古以来就有,是因为他们方便了宫廷的生活。但是,如果管理不当的话,就会给宫廷、甚至是一个王朝带来巨大的灾难,比如明朝的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人。
这些人在朝廷,就专权擅政,陷害忠良;在外监军的话,就荼毒地方,贻害四方,甚至是做出了某些“图谋不轨”的事情。
今天,我身为大清国的皇帝,特意为你们中官(也就是太监们)规定了具体的职务,制定了相应的法令法规。
尤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那些蓄意篡夺朝廷大权、贿赂朝廷官员、结交朝廷大员、故意干政的太监,一经查实,立即凌迟处死,绝不姑息!
最后顺治帝还特意强调——我立这些铁牌,并不是刮一阵风那么简单,而是要子子孙孙都要严格遵守这些法令,一定不要让太监乱了国家法度。
除了特意颁布这些法令之外,顺治帝还在自己的遗诏之中,特意对此做出了点评,认为自己任用宦官在宫中,是自己的一项罪责——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为戒。设立内十三衙门,委用任使,与明无异。致营私作弊,更逾往时,是朕之罪一也。
经过顺治帝的专项整治,以及清朝历位皇帝的始终坚守,清王朝最终拜托了太监干政、乱整的怪圈。
即使是清末红得发紫的大太监李莲英、安德海等人,也从来都不敢对朝廷政事提出自己的意见,毕竟国家的法纪就在自己眼前摆着,自己还不至于杀到自寻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