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对秦国崛起的贡献,商鞅的功绩是不能忽视的。农耕制度和军功制度将秦人牢牢地束缚在秦车上。每个人和每一粒粮食都在为征服做准备。直到秦始皇嬴政继位,经过几代明君的统治,秦国的国力达到了顶峰。嬴政是一个有才华、有谋略的人,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征战,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纷争。但史书记载,魏国灭亡比秦始皇统一晚了十年。到底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了东方的齐国,彻底结束了冲突和混乱。然而史书记载,魏国直到公元前209年才被灭亡。魏国的不朽问题一直困扰着历代历史学家。
流传最广、公认的一种说法是,商鞅出自魏国,他的所作所为让秦国富强起来,所以秦始皇在灭六国的时候就留下了魏国。那么这个说法是否属实呢?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一位有才华、有谋略的皇帝。从六国灭亡后各个王室后裔的处境,不难看出秦始皇果断的性格。国王注定是孤独的,“小人”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商鞅游历各国。他先在魏国做官,后在齐国做官。当他不受重用时,他来到了秦国。虽然他的所作所为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但秦孝公的信任也给了他施展野心的机会。秦国并不欠商鞅什么。
而且嬴政是谁也很难说。他绝对是一个非常功利的人。 “皇帝”这个称号就是最好的体现。他非常渴望炫耀自己“黯然三帝、压倒五帝”的历史功绩。
综合起来,嬴政是第一位杀戮果断、重名利、有才华、有谋略的皇帝。他绝不会因为商鞅的旧情而放弃灭掉卫国的机会。这将在他的统一信用记录上留下丑陋的印记。
那么魏国的灭亡为何比秦国的统一晚了十年呢?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那个时期卫国的真实情况。卫国建国原址在朝歌。牧野之战时,商军主力进攻东夷。武王季发趁机攻打商都,纣王死了。但纣王的儿子领兵在外,周朝就封国安抚。但他毕竟是外人,所以他选择了周王室中的三个人建国来威吓旧殷商部落,卫国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春秋时期魏国还是一度强盛。战国时期,周王室无暇自理,魏国彻底沦为小国。尤其是魏国,夹在魏国和齐国之间,土地慢慢被侵蚀。后来投降了魏国,其实早就灭亡了。我们所说的是魏国君主始终保留“君”称号的问题。从历史上看,“君”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君主的尊称。因此,从理论上讲,在魏国领导人废除“王”之前,魏国并不能说是处于亡国状态。
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那么最后一个魏军是什么时候废掉的呢?史料记载,魏君校于公元前209年被废。仔细一看,这距离秦始皇统一已经整整12年了。秦始皇这样一个重功名的君主怎能容忍这种污点呢?
说法很多,甚至有史料说,魏教军在秦二年才被废除。但鉴于当时文化传承的局限性,笔者更加确信后人编纂的史籍混淆了当时的年代测定方法。
说起可信度最高的史书《史记》,司马迁渊博的学识和刚正不阿的品格就是最好的体现。奇怪的是,司马迁记载,公元前209年魏君骄被废,魏国灭亡。首先要排除司马迁故意记错的可能性。毕竟两人之间并没有实际的利益。但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由于该时期战乱频发,加上始皇帝有组织的“焚书”事件,缺乏充分史料和物证的司马迁最容易在方式上犯错误。他记录了这一时期。
这从吴起、商鞅、吕不韦、荆轲等魏国出身的奇才纷纷出走就可见一斑。卫国文化历来高度保守,严格遵守《周礼》的习俗,因此卫国一直采用传统的数日方式。卫国采用“立年元”法,即国王去世时,从新国王继位之年开始计算。
秦国崇尚法家,所以其文化极具吞噬性。秦六朝的明军不仅通过攻城掠地实现了统一。秦国通过征伐传播自己的文化,逐渐侵蚀和瓦解了流传数百年的周礼制度,企图彻底打破封建制度的合理性,使灭国战争合理合法。
因此,秦始皇“焚书坑儒”、同文等措施的实质是建立新的文化体系,以满足郡县制的文化需要,巩固帝国统治。因此,秦国很早就采用了流传较广的《盖元纪事》,这也是后来历史书写的常用年代方法。当君主病逝时,剩余的月份仍然属于该君主。新君主的统治于次年1月1日开始。
秦国的历史资料很完整,但魏国却不是。这个弱国曾经被灭亡,所以长期存在文化隔阂。此后卫国更加虚弱,再也没有鼎炉等实物清晰流通。因此,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并没有过多关注基本上不存在的卫国。这样一来,魏国的年代方法就完全与秦国的相差了整整12年。
这就是为什么《史记》中魏国灭亡的时间晚于统治天下的秦始皇12年。究其根源,春秋战国丰富的文化传统,以及不起眼的卫国对传统纪年方法的坚守,造就了“始皇帝一统天下,卫国将”的历史谜团。永远不会被摧毁”。这场坚持分封制的魏国与想要建立郡县制的秦国的宿命相遇,在文化断层线的掩护下,给后人开了一个千百年来的大“玩笑”。
参考:
《史记.始皇本纪》
“普通话”
“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