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朱元璋在推翻元王朝的统治后,于公元1368年在南京城开国称帝,大明王朝由此开始。通常来说,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在建立后由于各方面经验的不足,只能够延续前朝的各项制度,在随后的时日里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对旧制度再行改良。但明朝的军制却没有借鉴元朝军制,与各王朝的军事制度都有所不同。
明朝初期一直以卫所制为基本军事制度,该制度更加符合明初的社会状况和政治需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状况和政治需要也发生了改变,卫所制也因其弊端而逐渐遭到破坏。不仅不能够发挥朱元璋预想中的效果,反而拖累了明军总体的作战水平及战斗力,于是营兵制应运而生。自明朝进入中后期开始,就从单独运行卫所制转向了卫所、营兵双制度并行,二者共同构建起了明朝的军事制度。
明初的社会状况及政治需要
在元朝统治的最后几年里,帝国境内出现了许多股农民起义的势力,这些起义军最初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推翻暴虐的元朝。但当元朝即将覆灭之时,各路势力便开始盘算着如何夺取天下,成为这片土地新的统治者。
公元1351年红巾起义爆发,富豪郭子兴于次年散尽家财,参与到起义活动中去,并逐渐成为一路群雄。不久朱元璋也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很快就受到重用,甚至还迎娶了郭子兴的养女为正妻。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就成为了新的统兵将军,率领着部队为小明王(韩林儿)征战四方。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南京城,并其更名为应天府,以此地为根据地开始为将来称帝做准备。六年后,另一路群雄陈友谅被朱元璋消灭;又过了四年,张士诚、方国珍也都败在朱元璋手下。此时朱元璋的实力及声望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于是于公元1368年在应天府称帝建国,随后又发兵北进,意图将元朝残存势力尽数驱逐出长城以外。
元朝虽然大势已去,但仍然是百足大虫死而不僵,退回草原后一直虎视中原,希望终有一天重新入主中原,复兴元帝国的辉煌。为彻底根除北患,朱元璋不止一次的派遣部队远征漠北,但都无力彻底清剿。且蒙古人时常兵犯边关,劫掠边关城池物资和人民,严重威胁明王朝的边境安全。
同时,因国家常年战乱,基础经济已经被破坏的十分严重,百姓的生活较元末时期更加困苦。在发展国内经济的同时,朱元璋为减少军队开销,故而全面推行卫所制。
兵农合一、行卫所制
当然,朱元璋要想完全脱离历史经验就创造出一种军事制度是不现实的。通过参考隋唐时期的府兵制,朱元璋颁布了一种全新的军事制度,即卫所制。
明廷规定,由一千一百二十人组成一所,五千六百人组成一卫。每卫通常有前、后、左、右、中五个所组成,会根据具体驻防位置部署。同时还有一种独立于普通卫所的守御千户所存在,这种守御千户所通常单独驻扎在某地,辖下共有两到三个千户所,直属于卫所最高机构都指挥使司。洪武年间,帝国境内共有五百四十七卫、两千五百六十三所。
这些卫所被分布在帝国的各个角落,根据当地的战略意义适当部署,比如直隶地区和边境地区就会部署更多的卫所,内地一些较为安定的地区则会少量部署。
全国的卫所都由都指挥使司管辖,最高长官为都指挥使,设一人,官品正二品。下属两名都指挥同知、四名都指挥佥事。同时卫指挥使及以下级别的军官是可以世袭官位的。这样的规定对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来说几乎没有什么益处,反而会增加军官贪赃枉法的几率。
卫所制实行的是兵农合一制度,与曹魏时期的军屯制也有着相似的地方。东汉末年,曹操就曾大力发展军屯以弥补劳动力不足,导致粮食产出下降及税收下降的情况。元代经济基础本就不够强大,再加上战乱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明初时期的经济状况一塌糊涂。然而军队因脱离生产更加拖累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故而朱元璋命军队在卫戍地方的同时,也要从事农耕生产。所生产出来的粮食优先供给军队,多余的则出售给地方百姓。《大明会典》中曾有相关记载:
"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例。皆以田土肥瘠、地方冲缓为差。"
明代设立了军户、民户两种户籍,民户可以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军户,但一旦成为军户,基本上再也没有机会转化为民户。百姓被划入军户后世代为兵,除非家中其他的男性全部因各种原因死去,或者家族中有人成为高官才得以赦免其军户身份,转而回到土地上继续耕作。这样就导致劳动力的数量大幅减少,对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卫所制的好处在于,可以将已经脱离生产的军户也重新参与到生产之中去,能够极大提高粮食产量。在以农业为支柱型产业的封建时代,粮食的产量就决定了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卫所制度的实行也提升了明王朝的经济实力。同时,实行卫所制的大多都是边关地区。这些地区的土地较为贫瘠,环境也比较恶劣,但仍然拥有着开垦的意义。如此便可以在不与内地百姓争夺耕地的同时扩大产量,可谓是一举两得。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制逐渐开始瓦解,《水东日记·府卫官旗军人数》中曾经记载了正统年间的逃兵人数:
"正统十四年未多事之先,五军都督府并锦衣等卫官旗军人等三百二十五万八千一百七十三员名,实有一百六十二万四千五百九员名,事故一百六十三万三千六百六十四员名;马驼骡驴牛二十万八千三百二十六匹头只,实有一十九万七千三百五十八匹,事故一万九百六十八匹。"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正统年间的逃兵人数高达一百六十三万人。逃兵数量的增加,无疑对卫所制的有效实行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多的逃兵,主要原因在于军中的风气逐渐恶化。随着战事的减少,军人的地位也随之下降,更多的时间都在土地上耕种,许多士兵甚至不懂得最基础的作战技巧。
在这种情况下,贪污腐败之风在军中开始蔓延,许多高级军官克扣下属或普通士兵的军饷、口粮,使其生活状况更加恶劣。同时随着卫所制的实行,许多荒地也成为能够正常耕种的土地,这些土地逐渐被各级军官和当地官员所兼并,产出的粮食也大多扣为己有,卫所制也渐渐遭到破坏。
旧制遭到破坏,行营兵制
自明朝中后期开始,帝国边境的防备力量开始减弱,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后,更是给明帝国的军事实力带来了严重打击。再加上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这些都给明帝国的边境带来了很大压力。此时的卫所制已经不能够满足明廷的需要,营兵制因此而诞生。
营兵制毕竟是从卫所制演化而来的,所以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卫所制下的将士不仅要承担军事任务,还要在日常承担起种植的任务,是一种身兼多职的"兵种"。而营兵制下的将士则为职业军人,只接受军事任务,并不需要屯田。《山海关志》中曾有相关记载:
"营设指军或千户一员管操,另设提调指挥一员总之,于石门寨营驻扎。遇各关警报,则督率所部兵马分照地方策应。"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营兵制是与卫所制并行的。营兵平日里专注于熟练战斗技能,战时则成为一支机动部队,根据需要支援各个关隘。某种程度上讲,营兵就是一种常备军,后来清代的绿营兵制就是从营兵制演化而来的。
明宣宗朱瞻基执政期间,就已经着手在北方各关隘组建营兵,可见卫所制至少在宣德一朝就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以至于统治者不得不构建营兵制来弥补边关明军的战斗力。至于为何明代统治者没有废除卫所制,只实行营兵制,想来原因应当有二。其一,卫所制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军中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一旦皇帝对该集团下手,比如彻底废除卫所制,则很有可能引起兵变。通常边关重镇都驻扎着数量较多的卫所,距离京师较远很难控制,统治者担心这些卫所会转化为叛军,给自己的统治带来严重的威胁。
二是由于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已经不再是明初时期那般模样,随着商业的发展,明廷的财政税收、国家经济和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极大提升。但明代历朝的财政支出数额都非常巨大,边关卫所屯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够减轻明廷在军费支出上的财政压力,故而不能将其废除。
结语
明代统治者之所以在设立卫所制后又设立了营兵制,主要是因为卫所制已经渐渐不再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明代不仅对外战事频繁,而且国内各项的财政支出都颇为巨大。在保障军队数量的同时,要想减少军费支出,那么最好的办法便是军屯。不仅能够使军队自给自足,也可以开垦荒地,为提高国家财政收入贡献一份力量。但随着卫所制的发展愈来愈好,军队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将士不将操练武艺和作战技巧作为主业,反而将播种种地作为主业,直接导致了军队作战能力的下滑。再加上贪腐之风在军中盛行,更是严重拖垮了明军的作战水平。
营兵制在帝国境内开始实施后,有效弥补了卫所制带来的战斗力不足的情况,但毕竟卫所制依旧没有被废除,明廷仍然斥巨资维护者庞大的军队规模,导致明廷的财政支出多年居高不下,也对后来的衰败灭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大明会典》
2.《水东日记·府卫官旗军人数
3.《山海关志》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