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曾经是老师长的警卫员,但自从解放战争开始之后两个人就没有再见过,他再见到老师长的时候,老师长已经是南京军事学院的院长了。
他们一见面,老师长居然写了一个任职命令:委任李云龙为军事教员。结果把李云龙吓得面如土色。
李云龙是黄麻暴动时期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早在鄂豫皖时期就是主力团的团长了,打了十几年的仗,资历深、实战经验丰富、战功赫赫,让他当个教员也不是不行,毕竟李云龙肚子里是有货的。
更重要的是,李云龙这个人骨子里特别狂、特别傲,能让他看得起的人不多,他的性格就是爱显摆、爱出风头,总想压别人一头。
从剧情可以看出,李云龙对班里那帮同学不太对付,经常唇枪舌剑地争个高下,要是李云龙能当个教员,给这帮同学当老师,那得多风光啊?可李云龙却不敢当!
李云龙有自知之明
我军从创立的那一天起,经历了无数艰苦卓绝的斗争,打了无数场大仗恶战,能够成功地活到建国的,说是百里挑一都不为过。
李云龙固然打仗厉害资格老,可班里这些和他级别相仿、资历相若的同学,谁不是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谁不是身经百战的悍将?谁没有破军千里的辉煌往事?谁没有立下过赫赫战功?谁没有经历过大仗硬仗?
可以说,建国后第一批被授予将衔的这些指挥员,没有一个是寻常之辈。李云龙再狂再傲,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他并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当这些人的老师。
李云龙所经历的那些战斗,在晋西北战场算是厉害的,可放在全国战场上去衡量,这些功劳并不显得有多突出。同学之间吹牛闲聊争个高低,顶了天就是争强好胜。可你真要是正儿八经地去当老师,不被人喷死才怪。
大家水平都差不多,他李云龙哪来的胆子站在那个讲台上?
李云龙太了解老师长了
李云龙在上军事理论课时,发现教员居然是原暂七师师长、自己的手下败将常乃超,顿时觉得受了极大的侮辱。
道理很简单,你一个手下败将,被我重擒活捉过,现在居然给我上课,这不是荒谬吗?所以李云龙才有胆子大闹课堂。
要知道,李云龙成天琢磨的就是上朝鲜前线打仗,没想到孔捷都去了他却只能干看着,心里憋着一股恶气。没想到还要交出指挥权来军校学习,他这心里更憋屈了,正好借这个机会抒发一下情绪。
然而,李云龙是个极为精明的家伙。他大闹课堂之后,开始觉得后怕了,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老师长了,他一直在不安和忐忑中等待着老师长找他。
老师长晾了他几天之后才把他叫到校长室,李云龙知道:暴风雨就要来临了。果然,老师长说话特别和气,好像根本不知道李云龙曾经大闹课堂。
作为老师长曾经的警卫员,李云龙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吓尿了,只是强装镇定而已。他知道老师长的和蔼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而已。至于老师长写的那个委任状,让他去当教员,还给他分宿舍,他一听就知道老师长这是在“调戏”他,他哪敢应啊?
如果李云龙真搬到教员宿舍,只怕……李云龙想都不敢想。
果然,老师长最终还是发作了,把李云龙劈头盖脸臭骂一顿,李云龙老老实实地写检查、承认错误,大闹课堂的刺头变成了三好学生。
常乃超为什么能当军事教员
常乃超是李云龙的俘虏,论打仗常乃超肯定不是李云龙的对手,那么他凭什么给李云龙当老师?
其实,常乃超在课堂上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他坦诚地承认自己“曾经败给在座的某个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一无是处。留学德国、受过系统军事教育的常乃超,在军事理论学上绝对是碾压大多数人。
而系统的军事理论,正是以李云龙为代表的这帮“泥腿子”将军所缺乏的,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却缺乏理论的深度和高度,更缺乏沉淀与反思。之所以让他们进入军校学习,就是为了帮他们补上短板。
毕竟,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强敌环伺、虎视眈眈,没有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谈何自保。只有这些将领的素质上去了,部队的作战能力才会更强。这也是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部队整体实力最便捷的途径。
事实上,解放军中也不乏优秀的军事家、理论家,但他们的总体数量实在太少,何况这样的人往往身居高位、重任在身,绝不可能也没有时间来军事院校当教员。所以,像常乃超这样优秀的理论人才被委以重任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结语:常乃超其实是一个被忽视的精明厉害的人物。
许多人觉得常乃超不咋样。的确,他刚出场时,被李云龙耍得团团转,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可常乃超在李云龙的杀气面前,不也是侃侃而谈、毫不畏惧吗?有本事你毙了我啊?可见常师长还是有一股子血性的。
常乃超真正转变是加入解放军阵营之后的事情,作为败军之将,他最终看开了,悟透了,而且性格上也磨炼得更为温润圆转。他能跟李云龙这样的人变成朋友就是最好的证明。
常乃超不仅军事理论出色,性格上也有风趣幽默的一面,又带着些许知识分子特有的认真执着。这样的人,如果有一个好的环境,取得的成就未必比李云龙差。
此外,李云龙大闹课堂的时候,孔捷的表现很有意思,两个人都是129师的老红军,当年又是一个班的好兄弟,在李云龙显摆的时候,他为什么沉默不语?
因为孔捷是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他与地球上是最强大的、以美国为首的十七国联军交过手,孔捷是见识过现代化战争的,他清楚战争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补上这一课,迟早要吃大亏。
他更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里,所以,他不语。
只有见过世面的人,才有这样的淡定和克制。从这一点上来讲,孔二愣子走在了李云龙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