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国君不自重,偷看人家洗澡,导致整个国家被消灭
在晋国救宋的过程中,晋文公一直在避免与楚国直接进行军事对抗。楚成王的音容笑貌,时常在他脑海萦绕,和曾经厚待过自己的人开战,这怎么下得去手呢?不明真相的将士们无不交口称赞,说我们主公可真是个厚道人呢。
其实晋文公是心里没底,对刚刚组建起来的新军没信心。晋国从立国至今,虽然攻灭过无数小国,在对外战争中还保持着不败的战绩,但还从来没有和当时真正的强国干过。晋文公不是象牙塔里的纨绔子弟,他游历天下,知道楚国的厉害,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不敢贸然出手。
先轸的筹划最厉害的地方,是拉了齐国和秦国下水,以三强对一楚,大大增加了晋文公这场赌博的赢面,有此局势,晋文公实际上已经在战略上立于不败之地。
公元前632年,楚成王望着久攻不破的宋国城门,终于看清形势-----进不能胜,退恐人笑,至此楚国攻宋的军事行动已经成为一根鸡肋。楚成王说不玩了,领兵回国,留下令尹子玉料理后事。
子玉作为此次攻宋军事行动的前线总指挥,出兵之前曾夸下海口,说一定能拿下宋国。结果宋国没拿下来不说,连盟国卫和曹也丢了,回去脸上不好看,总得想个办法把面子找补回来。
子玉绝非等闲之辈,办法还真让他想到了,他给晋文公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很完美的解决方案:只要晋国让卫国和曹国复国,楚军就从宋国撤军,曹国和卫国继续由楚国罩着,宋国则继续由晋国罩着。一句话,回到战前状态。
狐偃在旁边,掰着指头数,两个换一个,这买卖好像不划算。
在兜圈子方面,先轸是专家,他指出子玉的方案是符合大家利益的。楚国人攻宋未果,还丢了两个盟国,想通过谈判把失去的利益拿回来,回到战前局面;宋国正在挨打,对晋军不过来直接帮忙很有意见,楚国能撤兵正是求之不得;曹卫两国就更没问题了,已经被打成筛子了,复国这种好事想都不敢想,子玉这个方案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个馅儿饼来。
唯一不能接受这个方案的,是晋国。晋国举国出兵,兴师动众,什么也得不到就回去,你真当晋文公是活雷锋么?但子玉这个方案的阴险之处在于,你不能接受还不能明着反对,你反对就等于是和大家过不去,连你扶持的宋国都会说你自私,那样晋国就被政治孤立,甚至师出无名------你本来是来帮宋国的,为什么不支持楚军从宋国撤军?
先轸不仅知道子玉葫芦里卖什么药,还马上想出对策:第一,以占领军的先天优势,秘密答应曹,卫两国复国,条件是站到晋国这边来,和楚国划清界限,断绝一切睦邻友好关系。第二,抓捕子玉派来的使者,故意激怒子玉。
子玉一听使者被抓,卫曹两国倒向晋国阵营,果然也像当初的楚成王一样,大怒。冷静是智慧的源泉,无论多聪明的人,一愤怒起来智商就直接降为零,于是没有智商的子玉,率军直奔晋军所在的陶丘(曹国首都,在今山东定陶)而来。这样一来宋国的压力一下子没了,晋文公救宋的战略意图终于达到。
怒气冲冲的子玉率领楚军,在城濮与以晋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相遇,双方终于要正面决战了。晋军摆好阵势,等楚军远远过来了,晋文公却宣布后撤三十里,双方的军佐都糊涂了,不知道晋文公要搞什么,然后就传说,说当初重耳在楚国流亡,和楚成王说笑,楚成王问重耳,你将来发达了对我们楚国有什么好处?重耳回答说要是两国打起战来,我就退避三舍(后退三十里)。
重耳果然是个守信的人,即使是空头支票也能积极兑现,这一点比他的前任夷吾好多了。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晋国新军没有辜负晋文公的重托,即使退避三舍,也照样勇猛善战,把楚军打的丢盔弃甲,楚国主将子玉逃跑后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