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5日,一个通讯员匆匆跑进房间,对毛主席说:“主席,蒋介石去世了……”毛主席听后沉默良久,眼眶湿润,对于这位老朋友的离世,毛主席只说了3个字。
在通讯兵看来,毛主席和蒋介石大半生都是在“针锋相对”,听到蒋介石去世的消息不是应该喜笑颜开吗?为何看上去如此伤心呢?他说出的3个字究竟又是什么呢?
这一切还要从1924年二人初次见面说起……
四次会面
第一次: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
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会议在广州召开,大会代表以地方党部推选和孙中山先生指派相结合的方式产生,毛主席是以湖南代表的身份参加的。而蒋介石却没能成为大会代表,因此在会上并不起眼。
在会上,毛主席做了五次发言。此时,蒋介石坐在台下,听着台上毛主席慷慨激昂的演讲。他一定想不到,那位意气风发的湖南青年后来会成为他针锋相对的政治对手。会上青年毛主席的突出表现,让孙中山先生赞不绝口,推举他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
在会议期间,二人基本没有交流,仅仅是点头、握手,但这位湖南青年却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
相信在国民党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并没有留意这位叫蒋介石的人,但是在两年后的国民党的二次会议上,蒋介石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6年1月1日,国民党二大在广州召开,此次会议由汪精卫主持。蒋介石带着“平叛功臣”的称号,在会上作了激昂澎湃的军事报告,讲述了自己创立黄埔军校以及东征的经过。期间,不断有热烈的掌声响彻大厅,站在台下的毛主席也十分欣赏蒋介石的才干。
这次会议上,蒋介石以全票当选中央执行委员,成为国民党名副其实的军事领袖,无人不知蒋介石的名号。
第三次:1926年6月国民中央委员会
在前两次的见面中,双方并没有政治上的冲突,那么在国民中央委员会中两人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为了打败汪精卫,夺得政治领导权,不惜一手策划了中山舰事件,逮捕了中山舰代理舰长李之龙,将我党人员驱逐出黄埔军校。毛主席对蒋介石为达个人目的,不顾民族事业的做法感到十分愤慨。
在会议上,毛主席说“蒋介石是个投机分子,这次也不例外。我们不能示弱,只有示强,蒋介石才会有所顾忌。我们应该揭开蒋介石的反动面目,广大士兵就会反对他。”可惜的是,陈独秀等人并未支持毛主席的想法,反而一味向蒋介石妥协,最终革命以失败告终。
同年5月28日,毛主席辞去了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工作。之后的19年里,毛主席和蒋介石一直处于针锋相对的状态中。
第四次:1945年8月重庆谈判
之后的19年里,国共两党争斗不断,虽然在抗日战争时期,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利益不同,双方始终无法团结一致。
1945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迎来胜利,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改变,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妄想独裁统治,与以我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热切要求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相矛盾。
那么我党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1945年8月,毛主席在蒋介石的三次邀请下,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毛主席还是毅然决定飞抵重庆,与蒋介石和谈。
柳亚子写诗:“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乱倘休。”来称赞毛主席是“弥天大勇”。
43天的艰苦谈判后,国共双方代表签订《双十协定》。双方协议“共同建设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建设独立和富强的新中国。”
《双十协定》刚公开不久,就被蒋介石公然撕毁了。直到1949年经过与蒋介石的三年斗争,蒋介石战败,逃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蒋介石败退台湾
1949年底,战败的蒋介石从内地飞往台湾,从此离开了祖国大陆,“中华民国”也彻底落下了帷幕,中华人民共和国登上了历史舞台。但逃亡到台湾的蒋介石并没有安分守己,而是一直暗中筹谋,想要复兴“中华民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舰队公然进入朝鲜,他们想通过扶持蒋介石来打击我党。当时的总统杜鲁门甚至发表了“台湾地位未定”的言论,试图疏离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蒋介石知道美国人的意思,但他心中也有自己的考量。一方面蒋介石需要美国的力量与我党抗衡;另一方面蒋介石不想让中国分裂,将来成为历史上的罪人。也许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几经考虑后,蒋介石示意自己的外交官员叶公超发布声明: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台拥有主权”。
此声明一出,中央看到了希望,不断对台实施促统政策,和平统一近在咫尺。
毛主席和蒋介石的惊人默契
50年代中后期,美国人向台湾提出放弃金门、马祖,希望他们“划峡而治”,蒋介石、陈诚等台湾省当局主要领导人坚决反对,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蒋介石的强硬态度让美国意识到,他们需要“培养”一位新领导人领导台湾,于是他们将目光看向了陈诚。
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公开说明:台湾的总统,还是蒋介石来当好。
毛主席与蒋介石大半生都处在敌对状态,但在“一个中国”的立场上却有着惊人的默契。
1956年,周恩来总理经毛主席授权,委派章士钊带着中央写给蒋介石的信,拜访驻香港负责国民党文宣工作的许孝炎,章士钊表明来意后把信交给了许孝炎。
许孝炎知道此事事关重大,马上回了台北将信给了蒋介石,并将与章士钊的会谈情况一并报告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看到信后,反反复复看着那一句话:“奉化之墓庐依旧,溪口之花草无恙。”想必这封信的内容让蒋介石想起了故乡,他默默拿着信,什么话也没说。
蒋介石心中动容,但他内心依然有顾虑,并未明确表态。
一年之后,蒋介石派自己的学生宋宜山以看望自己的弟弟宋希濂为由前往大陆。来到大陆后,宋宜山亲眼见证了大陆的盛况,回去之后立即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赞叹了大陆如今的状况。
蒋介石看到信中宋宜山如此夸赞大陆,认为宋宜山背叛了自己,心中气愤,便中止了这次谈判。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1965年,国民党曾经的代总统李宗仁回到了大陆养老,蒋介石再也坐不住了,立即派人去把曹聚仁接过来商谈。
曹聚仁见到蒋介石后,向他传达出毛主席对他“明月依旧在,何日彩云归”的诚意,意思是永远欢迎蒋介石回家看看。通过商议,蒋介石说只要中央答应六个条件,就可以考虑回归大陆。
中央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不已,本以为祖国就此和平统一,不曾想之后的事让蒋介石再次中止了谈判。
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主席称蒋介石是自己的“老朋友”,蒋介石心中动容。晚年时期的蒋介石处境困难,加上年事已高,而中央又向蒋介石发出友好信号,释放了数百名国民党战犯,同意他们回香港,愿意留在大陆的就为他们安排工作。
看到毛主席如此大的诚意,蒋介石又准备开始和大陆谈话。但当时曹聚仁已经去世,需要一位新的接替人。
于是,毛主席委派了章士钊先生前往台湾和谈。可天有不测风云,章士钊先生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和谈之事被再次搁置。
这次蒋介石并未放弃,1975年,蒋介石委派陈立夫向毛主席传递消息:“可请毛主席来台湾访问。”但那时的毛主席身体欠佳,便让邓小平代表自己前往台湾,希望香港能尽快回归祖国。
得到消息的陈立夫激动不已,本以为这次台湾能顺利回归大陆,却没想到天不遂人愿,蒋介石在这个时节上病逝了。
就这样,海峡两岸之间的和谈之事再次不了了之。
蒋介石在病逝前说:“我死后,务必把我的灵柩朝北京摆放,日后光复大陆,中正生于斯长于斯,要将遗体移返南京,葬于中山先生之侧。”
毛主席听后良久没有说话,最后只是说了三个字:知道了。
尾言
或许在毛主席和蒋介石的心里都有未能实现祖国统一的遗憾,尽管二人大半生都处于敌对状态,但在民族大义上,却有着惊人的默契。
我们也要向先辈学习,把实现祖国统一为己任,让台湾能够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