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每一个朝代都是免不了从鼎盛到衰落到最后毁灭的过程,一般来说,一个朝代被毁灭都是从农民起义开始的,但是农民起义最容易犯下两个错误,第一个就是喜欢称帝,这是农民起义军最喜欢做的事情,毕竟当了一辈子的穷苦农民,好不容易拉起了一支部队,有了自己的地盘,让下面的人喊自己一生“吾皇万岁”这样的话感觉的确是非常好,第二个错误就是对战争一窍不通,经常都是因为选错对手而被轻易灭掉,只能成为历史上的一粒尘埃。而这两个错误,元朝末年的反抗者朱元璋,也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是不会犯的。
政治上,朱元璋的决定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是绝大部分的农民起义军没有做到的,高筑墙,也就是巩固好自己的地盘,起义军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来之不易的,每一寸土地都必须要防守到最后,这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广积粮,也就是储备粮食方面一定要做好,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那么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百姓都吃不饱饭,大部分地区都在遭受旱灾,按照这样的情况老百姓就自然不会拥护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缓称王,其实元朝的统治者也是认死理的,谁要是称王称帝,第一个就打谁,比如同时代的枭雄张士诚,就是因为称帝,被元朝的百万大军围攻三个月,虽说这场仗答应了,但是也是元气大伤。
在军事上,朱元璋在占据了集庆这个地方之后有两个异常强大的对手,一个使在高邮称帝的张士诚,另一个则是在心狠手辣的陈友谅,朱元璋想要在军事上走出去和元朝进行对决,就必须把这两个人解决掉,但是这里也就面临了一个选择,究竟是先打陈友谅还是先打张士诚?朱元璋的部下大多数都是建议先打张士诚,因为张士诚比较弱,柿子要挑软的捏,这个道理谁都懂。
但是朱元璋不这么认为,虽然张士诚是软柿子,但是陈友谅是一个大钉子,他看透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弱点,对自己的部下说道:“张士诚的弱点是器小,陈友谅的弱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们进攻张士诚,陈友谅是一定会来帮忙的,到时候我们就要两线作战,对我们非常不利,但是如果我们进攻陈友谅,张士诚一定会坐着看戏,得胜之后我们就可以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进攻张士诚,天下唾手可得。”
这便是朱元璋,拥有天才般的战略眼光,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元璋是对的,无论自己和陈友谅两个人打得天昏地暗,张士诚都是在一旁看戏,张士诚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最后也只能是被实力壮大的朱元璋一举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