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吕不韦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生充满传奇与风云。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过人的能力,从卑微的商人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丞相、文信侯,为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然而,他的命运终究是让人扼腕叹息的。嬴政登基称王后,吕不韦因种种原因被贬谪,前去目的地的路上还收到秦始皇的信函,其中的30个字让他选择饮鸩酒自尽。
战国时期,曾经最权势滔天的人物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吕不韦的奇货可居
2000多年前,吕不韦缓步来到赵国繁华之都邯郸。他是卫国的商人以经商为生,但此番来到赵国并非为商品的交易,而是追逐着更大的利益。
此前吕不韦曾意外地遇到一个特殊的人物,即秦国公子嬴异人,身份尊贵却被送到赵国作为人质,回到家便与父亲留下这样一段千古对话。
(吕不韦)耕田之利几倍?——(父亲)十倍;贩卖珠玉能盈利几倍?——百倍;拥立一个国家的君主,盈利几倍?——无数倍。
封建王朝时期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很低,吕不韦虽然以“获利”之言来评价此事,实际上却是想要拥立一个国君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一场围绕秦国继承人的博弈拉开帷幕。
在邯郸城吕不韦对嬴异人多有照顾,甚至还将自己的宠妾赵姬赏赐给他,以至于嬴异人感激涕零并发誓,有朝一日登上王位必将以厚礼相赠。
为确保异人未来能够登上王位,吕不韦不惜花费重金去咸阳运作,还编造各种花言巧语疏通宠妃华阳夫人。在她的支持下赢异人被立为亲子,逃离邯郸回到咸阳后,又被封为太子。
岁月流逝秦孝文王去世,嬴异人最终继位成为秦庄襄王,吕不韦也因之前的不世之功成为丞相。
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吕不韦的梦想在短短十几年内实现,再也无人敢称呼他为“贱商”。
四年后庄襄王病逝,年幼的太子政继位,吕不韦以“仲父”的身份辅佐嬴政,同时还为大秦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虽不是商鞅却又不输商鞅。
公元前238年宦官嫪毐却趁机发动叛乱,此次事件最后被平息,吕不韦的噩梦就此开始,先是被罢去丞相之职遣送回封地,随后又被嬴政下旨贬到巴蜀。
临行之前,嬴政还给吕不韦写了一封简短的书信,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看到信后面无表情,但在不久便饮毒酒自尽,结束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乍一看这句话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嬴政在否定吕不韦以往的功劳,但其中威胁的味道十分浓烈。
吕不韦的人生是权谋与利益的交织,他一步步布局和算计成为战国时期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但恰恰也是这种算计导致他的悲剧人生,亦或者说是嬴政不得不杀他的理由。
表面上的原因
很多人都说嬴政杀吕不韦,是因为无法忍受与赵姬之间的绯闻,顺便还牵连上了自己。
那一年还是在邯郸,嬴异人和吕不韦酒过三巡,突然见到一个美艳动人的歌姬,随后便向对方讨要“可否将她送给我”,而这个人就是未来的太后赵姬。
她也是吕不韦最喜欢的一个歌姬之一,听到嬴异人向自己索要虽然涌起一丝不悦,但为整体计划顺利进行还是勉强答应了。
后来赵姬与嬴异人结了婚,并且生下唯一的孩子嬴政。随着嬴异人逃离邯郸城并成为秦王,吕不韦、赵姬和嬴政的命运都得到改变,分别是丞相、皇后和太子。
不知从何时起,民间传言吕不韦与赵姬的关系并未断绝,这种情况在秦庄襄王去世后更加严重。赵姬已成太后,嬴政已成皇帝,吕不韦也是当朝丞相,如此“不检点”的绯闻让三人的关系很尴尬。
“秦王年幼,太后时时私通吕不韦。”
随着时间的推移嬴政渐渐长大,逐渐了解到太后和权臣吕不韦之间的事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嫪毐的事情爆发了。
话说秦始皇年幼的时候,吕不韦和太后赵姬之间的丑事尚能被掩饰过去,随着秦始皇的成长这个秘密必然有一天会曝光,私通太后在任何朝代都是杀头的大罪。
于是,吕不韦开始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久便找到一个替代品,此人就是门客嫪毐。
很快他就安排嫪毐做太后的舍人,而太后听闻嫪毐的才艺不禁对他产生兴趣,就这样嫪毐通过一番伪装入了宫,表面上是一个宦官太监,实际上是一个侍奉太后的男宠。
嫪毐一步步成为太后身边的第一人,家奴成群门客络绎不绝,还与其生下两个儿子。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他与太后一商量便要杀死嬴政,立自己的孩子为皇帝。
嬴政提前得知太后和嫪毐之间的丑事,一场宫廷政变爆发,最终嫪毐一家三口全部被处死。
吕不韦作为始作俑者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丞相的身份被罢免,回到封地当一个“被监视”的老农。
史料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
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来,嬴政虽然将吕不韦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但看在对方为秦国立下不少功劳,而且还是自己的“仲父”,内心并没有置人死地的想法。
自古以来功高盖世者大多都死得凄惨,在这方面始皇帝也有容人之量,六国统一后也没有大杀功臣。那么,嬴政在最后为何非要杀吕不韦呢?无外就是四个字“帝王之心”。
吕不韦太能装了
什么是帝王之心,简而言之就是在帝王的眼里什么都不值一提,唯有天下和社稷,一切威胁到江山社稷的因素都必须要扼杀在萌芽里,吕不韦被贬后所做的事情就是一种对帝王的威胁。
吕不韦曾位极人臣,即使被贬影响力也非常人可以匹敌,家中有万人之众、河南更有十万户食邑,每天往来的人都络绎不绝,甚至还有六国一些权臣前来邀请他再次从政。
甚至于为了留名青史,他还下令编纂一本书名为《吕氏春秋》,曾宣传只要能发现其中一个错字、不恰当的字就给千金,也就是“一字千金”的故事。
一部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不可能一处错误都没有,外人不揭露他的短主要是惧怕其威势,这也是吕不韦想要达到的宣传效果。
再者这部书融合诸子百家的统治思想,所涉及的内容全部都是如何治理一个国家,很显然这些思想都是皇帝才能涉及到的内容,吕不韦等于是逾矩了。
或许他是为了给嬴政统一天下准备的,也或许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荣耀,但嬴政却不这样想,毕竟吕不韦的功劳太过巨大、势力也是大的可怕,在秦始皇看来这是篡权谋逆的先兆。
吕不韦执政期间,延续商鞅变法以来的富国强民政策,极大地促进秦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他还广泛选拔贤才使得秦国的政治清明,而这还不是最直观的。
吕不韦虽然是商人出身,但在军事改革上非常有心得,给与将士最大的信任并鼓励他们执掌征战大权。
在吕不韦的亲自部署下,秦国于前249年出兵灭掉东周,紧接着又拿下赵魏韩三国大部分领土,将“三川郡”设立于黄河、伊水、洛水之间。
综上可知,吕不韦的确有辅佐君王的本领,在秦国执政可以做出一番业绩,在其它国家也可以做出一番业绩,而且的确有六国的权臣来邀请。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始皇帝贬谪吕不韦而不杀他,但却不能放任对方对秦国统一大业由威胁,一旦他被六国所用别人会是一个劲敌,历朝历代哪个皇帝能够容忍这样的存在。
可能吕不韦回到家后也就是想写写书,只可惜在没能做到“夹着尾巴”生活,一如既往地不知收敛,如此行为让嬴政怎么可能会放心,不杀他杀谁!
从嬴政的诏令来看,或许他想把吕不韦贬到巴蜀,但又不能保证到了巴蜀对方就能收心,干脆一步到底图个清静。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
从这句话看似是对吕不韦功劳的否定,其实是对他不知收敛行为的愤怒,而吕不韦也从中感知到了什么。
若是自己不死皇帝是不会放心的,甚至还有可能牵连家人,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一点自杀,既能保全家人也能保全生前的荣耀。
吕不韦死后,他的家人得以保全、门客也再度受到重用,很显然这笔交易双方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了。
吕不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只可惜却不懂得真正的帝王之心,总是以商人的思想去审视一切,以至于走上一条不归路。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