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历史有点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三家归晋是必然,或者说“三国归魏”是历史大潮。多智若妖的诸葛亮,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是透彻:只待坐拥人口最多、土地最富饶的中原地区的曹魏,经过数年、数十年的休养,必会对孙吴、蜀汉两国,形成国力碾压之势,统一是迟早的事。
因此,在刘备驾崩白帝城5年后,诸葛亮为偏居一隅的蜀汉谋一条生路,被迫开启了连番北伐,不给曹魏喘息休养的机会。公元228年春,这一年,魏王曹丕死了,曹叡即位。旧帝驾崩,新君即位,正是国家许多方面容易出现乱子的时候。
北伐前一年,诸葛亮给刘禅写下《出师表》明志,并部署好一些重要的人事安排,如赵云领兵驻守汉中,让魏延担任丞相府司马等。
诸葛亮的首次北伐,可谓是相当顺利,前期顺风顺水,打得魏国偏远郡县,南安、天水、安定等地望风而降,打得魏国朝野大震。魏明帝曹叡颇为贤明,立即做出应对:自己亲自坐镇长安,派出两路大军反击蜀汉大军。一支是曹真统率的大军,跟赵云撞上,一支以司马懿、张郃为主将正面抵御诸葛亮。
诸葛亮此次北伐的终极目标,不是灭掉曹魏,而是拿下重镇长安,以作后续。所以,曹叡亲自坐镇长安的做法,很是高明。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阵,两人都不是泛泛之辈。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两人将目光都放在一个地方,那就是街亭——秦岭之西。这地方是汉中咽喉,魏国控制住这地方,诸葛亮就不能完全占领陇西,势必首尾失顾,北伐夭折是迟早的事。蜀国控制这地方,就能将占领的陇西彻底消化,拥有进可攻、退可守的雄厚资本。
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大都是险关要隘,但街亭却非如此。诸葛亮评其是“守卫极难”。“守卫极难”,所以诸葛亮选用了参军马谡守卫此地。马谡的军事能力是有的,而且他与诸葛亮私交甚密,被诸葛视为“心腹”。
诸葛亮选用马谡,不是没有人反对。因为街亭此地太过重要了,马谡又没真正独立统军过。但诸葛亮力排众议,还是选了马谡。同时,马谡又立下了军令状。蜀军的速度比魏军快得多,马谡统兵到街亭时,当地一个魏兵都没有。在守街亭上,主将马谡和副将王平出现了意见分歧,两人最终分兵,各做各的:马谡带主力据山而守,王平则率偏军在山下西侧安营扎寨,修建防御工事。
这样做,看似互为犄角之势,方便策应,实际是将本就不多的兵马,再次分兵两处,以应对将至的数倍于蜀军的魏军。司马懿晚马谡一步到街亭,但根据探子探到的情况,再经过自己巡视一番,心里很快就有底了。
街亭丢得很干脆,马谡败得很彻底。但将此次惨败的责任全推在马谡身上,还是有失偏颇了。毛主席在《资治通鉴》,读到“街亭之失”时,写下7字评语道破一切:“初战亮宜自临阵。”意思是北伐首战,诸葛亮应该亲自坐镇指挥,而且是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
但是呢,诸葛亮没有,而且安排实战不足的马谡前去。诸葛亮部署马谡王平去街亭,又安排高翔镇守街亭东北的列柳城,方便出兵救援。派出高翔后,诸葛亮还是不放心,担心他不是张郃对手,又派魏延屯兵街亭后方。
安排一个马谡守街亭,之后又做了其他两手补救准备,这算万全之策吗?万全之策,应该是诸葛亮本人,或魏延等宿将守街亭,而不是让马谡守,又让其他宿将统兵配合。街亭之失,蜀军主帅诸葛亮,要负一大半的责任,他太过轻敌了,而且犯了“纸上谈兵”的错误。
有个道理,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就是越完美、越环环相扣的计划和行动,就是越容易出问题的,而且只要出一个小问题,注定会导致满盘皆输。在取街亭中,司马懿只需拿下街亭,诸葛亮的其他部署就等于没用了。
街亭过后,诸葛亮痛定思痛,每次作战他都会亲临一线指挥。在谨慎方面,诸葛亮还是比不过司马懿,如若不然,司马懿也不会熬过曹家三代君主、一代权臣,最终完成“归晋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