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举行了首次全军大授衔。此次授衔,共产生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和798位少将。军衔,是对他们战争年代所作贡献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荣誉和激励。我们都知道,粟裕是大将中排第一的将军。因他战功很大,还有人说他是“无衔元帅”。
粟裕的“第一大将”是公认的,甚至有不少人说,他授大将低了,应该授元帅的,就连邵力子、黄炎培等高层民主人士,也是持这种观点的。所以,大将粟裕排第一,是完全没有争论的事实。那么,上将、中将和少将,都是谁排第一呢?
上将第一、中将第一和少将第一是谁,都存着巨大争议,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观点,还有着各自的理由。按姓氏笔画排序,是开国上将排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以这种方式排序,第一的是王平上将(时任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
而按授衔前上报的《元帅、将官名单》,人们能经常看到,张宗逊被排在第一位(时任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这种说法为不少人认同,因为不少报纸刊登的上将名单,张宗逊都在第一。同时,张宗逊本身也是老革命了,履历不凡。
还有一种上将排序,也经常出现在媒体上。这种排序是根据开国上将在授衔时,所在各大军事单位顺序和任职顺序排名的。这种方式排序下,萧克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有关资料显示,无论是周总理颁布的授衔令,还是1955年授衔仪式的现场照片中,萧克(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都是排在最前列的。
萧克的排名能如此之前,还有一项原因是,当时国防部是被列为各大军事单位之首的。
按照姓氏笔画排序,排第一的中将是丁秋生。但在一些出版物和网络媒体上,徐立清经常作为中将排序第一位出现。徐立清是55年授衔的中将中,唯一一位正兵团级。他完全符合授上将军衔的条件,但他以自己负责授衔工作为由,坚决不要上将,为此他向有关部门的领导,再三恳求。
前面说到国防部位列各大军事单位之首,所以担任国防部副部长的廖汉生,被不少人认为是第一中将。因为在国防部7位副部长中,廖汉生是唯一的中将。
大将、上将和中将都好定第一,唯独少将不好定。因为涉及了798位少将,里面藏龙卧虎,说谁第一都不合适,支持的、不支持的都很多。有些少将满足了这些条件,却不满足那些条件,不好评谁是第一。
第一少将的热门人选有两位,解方(准兵团级,还有两位少将也是)和贺晋年(副兵团级,职务、资历、战功都达到上将级,因一些因素成少将)。谁是第一少将,真不好评判。按笔画排序,则是丁盛第一,没人有异议。
其实这种所谓的“第一”,只是我们这些后人在乎。经过漫长的革命战争,终于迎来革命胜利的开国将军们,哪会在意这种虚名,更不会争这种东西。他们都是好样的,都是人民的英雄。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他们,才是值得被年轻人追捧、崇拜的偶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