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冰天雪地挖土豆,冻死饿死6万人,苏联如何对待日本战俘?
迪丽瓦拉
2025-07-10 07:04:00
0

1.

60万日本战俘饥寒交加,冰天雪地挖土豆,还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

那么,苏联为何俘虏这么多日军?这些日本战俘的命运如何?

在视频开始之前,还请各位粉丝朋友们,点击视频右下角的关注支持下。

1945年8月,苏联集结了150万左右的红军向日本关东军发起了总攻。刚开始,日军还稍微反抗一下,但是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失去了反抗能力。

而苏联红军,不仅人数众多、士气高昂,他们还有着朝鲜和中国的支持。

故此,苏联俘虏了近60万的日军。这个巨大的俘虏人数,在整个世界战争史上来讲,都是十分惊人的。

怎么处理这些战俘,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有人说,由于日军恶行累累,苏联并没有优待战俘,反而专门把这些日军送去折磨。因为天寒地冻,很多日军都被冻死饿死了。

有人说,被折磨死掉的日军有6万,还有人说,真实的人数实际上不只是6万。

其实,由于当年复杂的环境,关于这些战俘的很多记录并不详实。当年整个世界的环境都不算好,60万战俘的吃喝住行都是一个大问题,因此这些战俘的生存条件并不好。

但是如果说苏联故意折磨他们,可能也是一种夸大。

苏联寒冷,生存条件本来就十分恶劣。而大部分日军,个子矮小,加上常年作战、营养不良,很多日军都有心理上的问题,还有部分日军有身体残疾。

而作为战败国的俘虏,就算苏联不折磨他们,也不会过于优待他们。

被生活折磨之后,这些战俘损耗一部分也是正常的事情。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言论,直接原因是在这些日军战俘被送国回国之后,一部分战俘对自己在苏联境内的“悲惨生活”肆意夸大。

另一个原因则是,苏联和日本的历史矛盾。

1918年,苏俄成立时,就遭到了日本的武装干涉。8月,日本发表要出兵西伯利亚的宣言。

日本说自己是为了应援捷克斯洛伐克,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他侵略的借口之一。他的胃口实在太大了,想要吞下西伯利亚这一块土地。

日本很快对西伯利亚出兵,并且在关键的地方布置了军队,还干预了当地的管理、铁路等要务,想要蚕食苏联。

但是美国也想要这块土地,也在西伯利亚派兵驻扎,两国争执不下。1920,美国率先撤兵。

而日本看到美国已经撤兵了,想到自己的兵力不足,苏联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如果继续留在西伯利亚是得不偿失。因此,在1922年,日本也撤离了。

但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的野心越来越大,他再次直接挑衅美国和苏联,苏联更是不堪其扰。

因此,苏联后来俘虏了日本近60万的士兵,不得不说也有“威慑”日本的意图。

但是日本说苏联是蓄意报复、故意折磨日本士兵,就有一点夸张了。苏联对待日本战俘,都是符合国际惯例的。

日军在苏联战俘管理结构里,到底过得是怎样的生活呢?

2.

60万日本战俘饥寒交加,冰天雪地挖土豆,还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

近60万的战俘,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很难处理的。如果处理不好,这些战俘不仅不会创造价值,反而会导致动乱。

幸运的是,从1939年开始,苏联就建立了战俘管理结构。

随着不断地完善,这个机构里面的安排也更加地合理了。因此,在俘虏了这么多日军之后,苏联就分批押送他们去到苏联境内。

首先,苏联人给这些战俘测量体格,按照身体素质强弱分成不同批次,分属于不同的战俘营。

体格被划分成一级、二级的,需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其他等级的都要从事辅助劳动,其中残疾战俘除外。

每个战俘营里都有不同的经济管理单位,他们要进行战俘工作的安排、计算战俘创造的经济价值。

同时,每个战俘营还有指标,按照苏联的规定,每个战俘营里工作的人数比例不能低于80%。对于身体素质不好的战俘,苏联规定他们工作量不超过50%.

此外,对于工作时间,战俘营也有明确的规定。

如果战俘的身体素质比较低,每天的工作时间只在4-6个小时。

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的战俘们每天6点起床,7点吃早餐,中间有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晚7点吃晚饭、10点准时就寝。

除此之外,战俘营还要对日军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他们还需要唱社会主义歌曲和高喊红色劳动口号。

苏联不仅对劳动分配、劳动作息有明确规定,还确定了劳动报酬支付、奖惩措施、出勤组织方法等。

这些核心文件运转起了整个战俘营,它们系统而细致,把战俘营打造成一个可以不断创造价值的公司。

这些战俘比起一般的工人来讲,可控性强、服从性高,还便于集中安排,尤其适合重复劳动和重大项目建设。

他们给苏联创造了很多的生产资料,解放了苏联当地的人口,使得更多的苏联人可以把精力用在精密制造上。

但是不管怎么科学安排,战俘的日常工作还是有一些危险存在。

尤其是伐木,十分危险。就有战俘回忆称,那些直径60厘米的松树倒下时要格外注意,他自己就曾经亲眼见过许多人被松树砸死。

总得来说,日本战俘虽然工作辛苦、生活艰辛,但是苏联并没有故意虐待他们。很多日本战俘之所以死亡,是由于危险的工作或营养不良。

战俘一直是战争中的问题之一,残杀、虐待战俘不符合人道主义,更会导致更深的矛盾。

因此,国际上一直是鼓励优待战俘的。但是大部分国家而言,都没有这个实力和心情对战俘“优待”,没有虐待已经算是有良心的了。

苏联对待日本战俘,也可以说得上是仁至义尽了。

比较令人惊讶的是,苏联会让这些战俘学习马列主义。那么,苏联为何这么做呢?

3.

60万日本战俘饥寒交加,冰天雪地挖土豆,还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

古往今来,战俘的利用主要是充作劳工,同时辅之以思想改造。

苏联战俘营也是如此,而比起历史上其他国家的思想改造,苏联的思想改造更加深入,甚至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战俘被要求学习马克思、列宁等思想,他们在跑步时携带红旗,唱红色歌曲,劳动现场还会悬挂红色标志。

1947年,战俘营还创办了《新生》板报,该板报会刊登一些文章、小故事、笑话等。除此之外,还有《日文报》,也是战俘营的思想成果。

一些积极的优秀分子,还会被送到劳改营本部深度学习6星期,然后再继续送回来进行教学和改造。

为了丰富战俘们的精神世界,当局还安排了一些文体活动,比如举办田径奥林匹克赛,上演京剧《盘丝洞》。

这些都是由当地战俘表演的,京剧则是由一些为日军服务的中国汉奸表演的。这还赢得了苏联的一些好评,苏方工作人员都看得津津有味。

这些改造,取得了一些成果。

1947年,一些战俘营和劳改所还成立了战俘民主委员会,由战俘们共同选择而成。

比如一名叫丸茂的战俘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会说俄语,身体素质强、还有口才,因此被委以重任。

这些战俘委员会的成员会进行马列主义宣讲,一些成员还可以不劳动。但是同时,改造也存在“表面文章”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战俘语言不通,负责宣扬马列思想的都是日本战俘。他们之所以接受这个“工作”,主要是减轻劳动。

其一,他们内心并不相信马列主义;其二,他们更没有条件学习透彻。

比如有一名70岁左右的退休教师益田实,他1米7出头,戴着一个近视眼镜,猛的一看就像一个知识分子。因此,负责人员拿了一本书让他讲。

不过他只会一点俄语,马列主义对他来讲是在太枯燥晦涩了。他拿着这本“天书”,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而听课的日本战俘也像是听“天书”一样,他们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

凑巧的是,清末皇帝溥仪作为日本的傀儡,也被安排在苏联进行学习。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着,大家都糊里糊涂的,“学习”这两个字,还不如青椒、西红柿现实。

不管怎么样,苏联关押日本战俘这段往事,是当时那个年代下的特殊情况。

虽然苏联和日本战俘有着天然的矛盾,但是也有人建立了友情。比如,有个日本战俘曾冒着生命危险,跳入冰冷的水中,救下了劳改所主任的儿子。

在多年之后,这个日本战俘回到家乡,成为了大老板。他打听到了当年他救下来的小男孩,邀请他们一家去日本做客,还送了他们一辆小汽车。

没有人喜欢战争,在另一个时代背景下,很多人或许会变得更加平和。

参考资料:

①前苏联解密档案对“日本战俘”问题的新诠释

②劳改营里,日本战俘“啃马列”

③1945—1950年苏联对日本战俘的劳动利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存... 在吴三桂的协助下,多尔衮闯入中原,占领紫禁城,拉开了清朝长达268年的统治序幕。最初的"康乾盛世"时...
原创 世... 提到“黑帮”,许多人都会感到害怕。黑帮,即社会上活动的犯罪团伙和其他反动集团成员,他们以谋取高额利润...
原创 明...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48年)的皇帝。他年仅10岁时就即位,前十...
“小推车”的濉溪印迹④丨一座革... 吕欢欢 王晓飞 【编者按】淮海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在淮海战役中,广大人民群众在中...
原创 盘... 三国就像是一个星光璀璨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很多星光熠熠的明星,有武将,谋臣,统帅和诸侯,他们都在...
原创 俄... 俄罗斯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是领土面积最广的国家。它在一战和二战中表现顽强,几百年来赢得了全世界的尊...
原创 关... 关羽是演义中顶尖级别的高手之一,而且是杀死一流武将最多的一人。不过在演义中敢于主动向关羽挑战的人也不...
原创 出... 如果说在古代来说,历史上第一杰出而有名的外交官,想必是西汉王朝苏武莫属不可了。作为西汉王朝的代表,义...
原创 刘... 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汉高祖刘邦对他的评价是“智慧有余,胆识不足,不能担此(指丞相)重任。”...
原创 种... 16世纪开始,种植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美洲逐渐发展壮大,甚至一度成为了美洲经济的主体,对世界贸易也有...
原创 老... “北京到巴黎”是一项长途驾驶比赛,可以说是最早的拉力赛,起源于1907年,从当时处于清朝统治下的中国...
原创 吴... 明末清初,吴三桂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复杂人物。他面临的困境,无论是撤藩还是留藩,都似乎预示着一条不归路。...
原创 清... 清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结局既源于封建专制统治不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也受制于清朝统治者自身的问题。...
原创 他... 明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在这段历史中,涌现了众多杰出的人物,...
原创 “... 在封建社会两千余年的演变过程中,党争就像一块无法根除的毒瘤,深深植根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庇护之下,如影随...
原创 记...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很多网络小说曾经火爆异常,但是随着时间的退役却逐渐被忘记,这里拔出来...
原创 1... 1982年,在美国漂泊几十年的冯玉祥之子,请求回国定居,可邓小平却摇了摇头:这个不急,你先完成两个任...
原创 原...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总是呈现一种规律,那就是天下事分久必合。这是中华民族自身的核心凝聚力的体现。我们每个...
水利科普 | 地球还有多少淡水... 淡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这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靠近自然水源的地...
原创 华...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误解流传甚广。并非郑和所创立,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