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邓小平说淮海战役是毛主席交他指挥的,为何有人说是粟裕指挥的?
迪丽瓦拉
2025-07-10 07:32:57
0

1984年,开国大将粟裕病逝,四年之后,《粟裕战争回忆录》出版,这本回忆录共计四十万字,主要由粟裕口述,楚青整理。

党史研究员在审读《粟裕战争回忆录》时,惊奇的发现,全书对于淮海战役只字未提,反倒将大量笔墨用在了描述留守苏区时的游击战。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歼敌人数最多,战场形势最复杂,对全国解放的进程影响最大。毫无疑问,淮海战役是粟裕的成名之战,就连毛主席都说:“淮海战役,粟裕应占头功。”

然而,邓小平晚年在谈论淮海战役时却说:“淮海战役是毛主席交给我指挥的。”其实淮海战役中握有最高决策权的的确是邓小平,只是因为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邓小平给予了粟裕充足的自主权。

淮海战役是华野和中野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的一场战役,如果只计算正规军,华野兵力为四十万,中野兵力为二十万,而国民党方面共计八十万。

所以此战的规模在之前绝无仅有,唯一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辽沈战役,但辽沈战役只有东北野战军参加,而且在人数方面我军也占据优势,东野的指挥框架也相对简单。

考虑到淮海战役的复杂性,中共中央于1948年11月16日决定成立总前委,负责统筹整个淮海战场。

总前委共由五人组成,分别是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虽说只有五人,但却分成了三个等级,即书记、常委、委员。其中,总前委书记享有对整个战役的最高决策权。经过毛主席的深思熟虑,决定由邓小平担任总前委书记。

当时邓小平担任的职务是中野政委,刘伯承为中野司令员,陈毅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华野副司令,谭震林为华野副政委。所以从职位来看,邓、刘、陈均为野战军正职,粟、谭为野战军副职。

由于我党早在古田会议时期就已经确定了“党指挥枪”的这一原则,所以即便是职务级别相同,政治主官的地位实际上是要略高于军事主官的,所以前委书记理应从邓小平和陈毅二人之间产生。

与陈毅相比,邓小平无论在战功还是资历,都要略胜一筹。早在1922年,邓小平在法国哈金森橡胶厂打工时就已经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频繁参加欧洲的工人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邓小平曾担任中央秘书长,于1929年底和张云逸、韦拔群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工农红军第七军。

也就是说邓小平曾经是重大起义的领导者,仅凭这一点,邓小平的资历就远胜刘、陈、粟、谭。

刘伯承、陈毅、粟裕都曾参加过南昌起义,但刘伯承在南昌起义中担任的是参谋长,陈毅只是起义军的一名团级政治指导员,粟裕当时更是一名不起眼的班长。谭震林则是毛主席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的一员,职位更是难以和邓小平相提并论。

虽说百色起义在历史地位上和南昌起义有一定的差距,但毕竟邓小平是起义的第一领导者,有独立创建革命队伍的经验。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小平最早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后来林育英因病返回延安休养,邓小平才被调到了129师担任政委。

而陈毅是在皖南事变之后才担任的新四军军长,从规模上看,新四军虽说被称为“军”,但实际人数只相当于八路军的一个正规师,而且受到战场形势的影响,新四军的活动主要以开辟根据地为主,与日寇的作战强度远不及八路军。

所以毛主席在任命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时,充分的对比了四人的资历、战功,邓小平担任书记,其他四人也是心服口服。

由于当时华野刚刚在济南与国军经过一场恶战,部队急需休整,所以毛主席最初是打算让刘,邓指挥的中野担任主攻。

粟裕对刘邓二人的军事才能也十分肯定,战前他多次致电中央军委,希望邓小平担任淮海战役的总指挥。

然而,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中央军委原定的计划逐渐丧失了实施的条件,华野在战场上的作用远远超过了预期。

考虑到粟裕曾在孟良崮战役、苏中战役、豫东战役等多次重大战役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邓小平给予了粟裕足够的自主权。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向我军倾斜,国军各部皆已转攻为守。1948年9月,华野猛将许世友率军攻克济南,极大推进了蒋氏王朝覆灭的进程。

极具战略眼光的粟裕冷静的分析了我军所面临的局势。虽说目前形势对我军十分有利,但是国军仍然握有重兵,如果贸然渡江,必将遭到国军的顽强抵抗。所以粟裕计划在我军渡江之前,在长江以北再打一场歼灭战,为之后的渡江战役做准备。

1948年9月24日,华野将士还沉浸在攻克济南的喜悦之中时,粟裕便给毛主席发送了一封密电,希望毛主席能够批准发动淮海战役。但此“淮海”非彼“淮海”,粟裕最初的构想中,作战范围远不及之后的淮海战役,所以军史学家一般称其为“小淮海”。

粟裕所提出的“小淮海战役”主要目标是歼灭淮阴一带的敌第七兵团,进而进攻海州。此举的目的是扫除徐州附近的障碍,为进攻徐州做准备,一旦拿下徐州,华野便能和中野连成一片。

毛主席非常赞同粟裕的看法,次日便批准了这一计划。于是粟裕便率部向淮阴一带急行军,力求在最快时间解决掉敌第七兵团。

敌第七兵团司令为黄百韬,此人出身于奉系军阀张宗昌,虽说并非蒋介石的嫡系,但一直以来忠心耿耿,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黄百韬出工又出力,给我军带来了不小麻烦。

加上卫立煌、薛岳、孙立人等能征善战之辈坐上了冷板凳,国军陷入了人才荒,所以蒋介石对黄百韬愈加青睐。

眼看黄百韬兵团即将被华野合围,蒋介石急忙调集6个兵团在徐州、蚌埠一带集结,此时国民党军队在徐州一带的兵力已经超过了八十万。敌军如此部署,不仅粟裕没想到,就连毛主席也没想到。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战场形势本就瞬息万变,经过常年的游击战、运动战,我军早已学会了随机应变。

11月7日夜晚,粟裕和华野参谋长张震彻夜长谈,最终粟裕向中央军委发送了一封电报,大体内容是:应以徐州为中心,在长江以北歼灭敌军主力。这便是著名的“齐辰电”,一旦中央军委批准,“小淮海”将会转变成“大淮海”。

粟裕原本计划歼灭黄百韬部十万余人,此电报一出,意味着华野要与整个徐州集团进行一场大决战,战场的范围也不在仅限于淮阴、海州一带,而是整个淮河下游的广袤土地。

粟裕带兵,向来兵行险招,这次也不例外。国军的八十万人大部分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清一色美式装备。而我军即便算上正在南下的中野,两大野战军加起来也才六十万人,装备基本以抗日战争时期缴获的日式装备为主。

此仗如果失败,在过去两年所取得的战绩将会被全部抹杀,我军将再次回到原点。如果成功,长江以北将再无战事,接下来只需百万大军渡江南下,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一向处事果断的毛主席在看到“齐辰电”的一刻也犹豫了,思考了一天一夜,最终经过与周恩来和朱德的商讨,决定同意粟裕的主张。

“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北、华东、中原三方面应全力保证我军供给。”

毛主席给粟裕的回电虽说字数不多,但却标志着淮海战役的开始,晚年的粟裕评价这封电报时,用“字字千钧”四个字来形容。

第二天,毛主席又致电刘邓,要求中野尽快攻取宿县,截断敌军退路。至此,“小淮海”正式发展成为了“大决战”。纵观淮海战役构想的产生,粟裕的确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得到毛主席的支持后,粟裕便放开了手脚,打算大干一场。由于早在十月底,刘邓率领的中野便占领了郑州和开封,所以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和张淦的第三兵团被牢牢牵制,此时是华野歼灭黄百韬第七兵团的最好时机。

黄百韬其实看出了粟裕的意图:先解决掉远离徐州的第七兵团,然后再与中野围歼第十二兵团,一口一口吃掉徐州外围部队,把徐州变成一座孤城。

黄百韬建议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将周边部队召回徐州附近,以免被逐个击破。刘峙虽说同意了黄百韬的建议,却命令第七兵团与第44军和第九绥靖区一部会合,然后再撤往徐州。

黄百韬不得不命令部队在新安镇扎营,等待第44军,所以耽误了撤退时间。此时华野士兵也已经非常疲惫,好在粟裕敏锐的发现了这一战机,命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追击黄百韬兵团。最终在碾庄将黄百韬兵团主力歼灭。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是歼灭黄维的第十二兵团,虽说围困黄维兵团的主要是中野的七个纵队,但粟裕所指挥的华野并不轻松,因为华野面临着无数个阻敌任务。

由于刘峙的指挥能力实在令人堪忧,蒋介石不得不拦住即将前往海外治疗疾病的杜聿明,由他来接管徐州事务。

杜聿明赶到徐州时,国军已经陷入了不利局面,徐州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为了保存国军的有生力量,杜聿明计划打算率剩余30万国军南下,为了保证蒋介石不像往常一样干涉前线指挥,杜聿明不得不下令切断了与南京的联系。

谁知蒋介石空投指令,命令杜聿明率军前去支援被围困的黄维兵团,结果在杜聿明集团在北上的路上,落入了粟裕设下的包围圈,本人也在陈官庄兵败被俘。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结束。

整个淮海战役,粟裕几乎全程神经紧绷,曾七天七夜未睡。早年在敌后打游击时,粟裕曾多次负伤,其中就包括头部。

淮海战役期间,粟裕多次头痛欲裂,为了不耽误指挥作战,他经常用冷水浇头,以缓解头痛。所以常有人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粟裕用自己的健康换的。”

由粟裕指挥的华野在淮海战役中共歼灭敌军四个兵团,共计44.3万人,占据我军在整个战役中歼敌人数的80%。这也难怪毛主席认为“淮海战役粟裕应居首功”。邓小平也曾说过:“在淮海战役中,粟裕是立了大功的。”

但粟裕一直以来都以谦虚内敛著称,他一直认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共同努力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人民群众的拥护。他从未想过独吞功劳,这也是粟裕没有在回忆录中提及淮海战役的主要原因。

由于为人过于低调,建国初期很多外宾来华访问,甚至都不认识粟裕,比如蒙哥马利。在毛主席的介绍之下,蒙哥马利才了解到了粟裕的伟大。

“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这是刘伯承对粟裕的评价。从“小淮海”构想的提出,到歼灭杜聿明集团,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对得起“战神”这个称号。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邓小平身为淮海战役的最高决策者,其实他更像是粟裕的伯乐,正是因为有邓公无限的信任,粟裕才没有了束缚,在淮海战场尽情驰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存... 在吴三桂的协助下,多尔衮闯入中原,占领紫禁城,拉开了清朝长达268年的统治序幕。最初的"康乾盛世"时...
原创 世... 提到“黑帮”,许多人都会感到害怕。黑帮,即社会上活动的犯罪团伙和其他反动集团成员,他们以谋取高额利润...
原创 明...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48年)的皇帝。他年仅10岁时就即位,前十...
“小推车”的濉溪印迹④丨一座革... 吕欢欢 王晓飞 【编者按】淮海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在淮海战役中,广大人民群众在中...
原创 盘... 三国就像是一个星光璀璨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很多星光熠熠的明星,有武将,谋臣,统帅和诸侯,他们都在...
原创 俄... 俄罗斯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是领土面积最广的国家。它在一战和二战中表现顽强,几百年来赢得了全世界的尊...
原创 关... 关羽是演义中顶尖级别的高手之一,而且是杀死一流武将最多的一人。不过在演义中敢于主动向关羽挑战的人也不...
原创 出... 如果说在古代来说,历史上第一杰出而有名的外交官,想必是西汉王朝苏武莫属不可了。作为西汉王朝的代表,义...
原创 刘... 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汉高祖刘邦对他的评价是“智慧有余,胆识不足,不能担此(指丞相)重任。”...
原创 种... 16世纪开始,种植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美洲逐渐发展壮大,甚至一度成为了美洲经济的主体,对世界贸易也有...
原创 老... “北京到巴黎”是一项长途驾驶比赛,可以说是最早的拉力赛,起源于1907年,从当时处于清朝统治下的中国...
原创 吴... 明末清初,吴三桂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复杂人物。他面临的困境,无论是撤藩还是留藩,都似乎预示着一条不归路。...
原创 清... 清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结局既源于封建专制统治不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也受制于清朝统治者自身的问题。...
原创 他... 明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在这段历史中,涌现了众多杰出的人物,...
原创 “... 在封建社会两千余年的演变过程中,党争就像一块无法根除的毒瘤,深深植根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庇护之下,如影随...
原创 记...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很多网络小说曾经火爆异常,但是随着时间的退役却逐渐被忘记,这里拔出来...
原创 1... 1982年,在美国漂泊几十年的冯玉祥之子,请求回国定居,可邓小平却摇了摇头:这个不急,你先完成两个任...
原创 原...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总是呈现一种规律,那就是天下事分久必合。这是中华民族自身的核心凝聚力的体现。我们每个...
水利科普 | 地球还有多少淡水... 淡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这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靠近自然水源的地...
原创 华...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误解流传甚广。并非郑和所创立,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