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3年3月,共和国军衔评定工作全面启动,但因为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们实在太多,所以评选工作也常常陷入到两难之中,而直到最后结果出来,也仍有许多不同意见。
例如“一代战神”粟裕将军就未被评为元帅,而是成为头一名大将,虽然是粟裕高风亮节,主动让贤,但很多人还是自发地认为他是新中国的无冕元帅,可见人民对其的爱戴之情。
而除了粟裕的军衔让大家议论纷纷,另一位不太为大众熟知的萧克将军的军衔也被认为给低了,大家都觉得以他的资历和职位,完全可以评上大将,但最终却只成为了上将中的头一名。
授衔是否与历史问题有关?
人们之所以为他“鸣不平”,也是因为萧克将军的确在党内是老资格了,他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历任红四军的司令员、师长、军长等大大小小的职位,参与了国共第一次内战时的所有红军反围剿作战。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积极参与进晋西北、平西、平北、冀东等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工作中。
而在当时大将评衔工作进行中时,有人也给毛主席提过一个意见,就是希望突出井冈山在解放军历史上的地位,而毛主席显然也采纳了一部分此意见,在大将的名单之中,有粟裕,黄克诚,谭政,罗瑞卿四位是从井冈山中走出来的,然而却没有曾作为红六军团军团长、120师的副师长的萧克。
从评衔结果来看,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师长:林、刘、贺都是元帅,而副师长里聂荣臻也是元帅,旅长里当大将的有两个,即使萧克评不上元帅,但也是完全可以评为大将的,但是上级却把名额给了临时提拔起的许光达。
在解放战争时期萧克的职位高于黄克诚,罗瑞卿等人,更高于当时还是省军区副司令的许光达,所以很多人对萧克这个土地革命时期的军团长,抗日战争时期的副师长最终只评为上将的结果,感到些许遗憾。
而许光达在得知结果后,也一度谦虚的想要让贤,并提出两个人选,其中一个便是萧克,但是并没有被通过,所以很多人猜测是不是萧克因为张姓叛徒的原因而受到了拖累。
但其实从萧克后面的任职情况来看,这个所谓的“站错队”也没有对他的革命事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人们又推测出了萧克没有被评选上,也很有可能是因为战功不足,因为从1953年总干部部制定的军衔条例中的元帅授衔标准来看,当时评衔的重点还是侧重于强调革命战功。
虽然萧克将军资历久,但军事指挥能力却稍逊于其他大将。
萧克镇上将:
而除了以上两种说法,还有另外一个更令人信服的观点。在萧克的回忆录中曾提到,毛主席曾在正式授衔前这样说过:“萧克授的是上将军衔,大将没什么可说的,上将更没什么可争的了。”
之所以让萧克在这个位置,是为了避免其他将士们有什么争执,一如粟裕将军位列大将之首的原因,萧克也位于五十多位上将的榜首。
再加上评衔规定中,还有十分重要的一条是要保持军事干部的平衡。
也就是元帅、大将、上将等军衔的人数之间都不要相差太多,毕竟当时立下战功的人实在太多,连毛主席都主动让出了自己的名额,所以为了控制数量,不让队伍失衡,主席提出了每个层次中都要有一位能“镇场”的人。
粟裕因谦让成为了大将,那么让萧克“屈居上将”就成为了最佳选择,也由此出现了“粟裕镇大将,萧克镇上将”的说法。意思是如果有人不满自己军衔时,就可以自问:“连萧克都只是上将,还要求什么呢?”
以此可见,毛主席的政治智慧在军衔评定工作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面对这样的结果,萧克将军也同样很坦然的接受了,他直言:“很多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战争中都牺牲了,我早该被打死了,评不评衔、评什么衔都行。”
博古通今的他还特意举出了古代“大树将军”的例子,冯异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开国大将,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却从不居功自傲,反而十分谦和。
在其他将军侃侃而谈自己的有什么功劳时,冯异也往往会躲到旁边的大树之下,从不参与讨论,也从不提起自己的赫赫战功,于是久而久之,军民都对他敬佩有加,尊称其为“大树将军”。
萧克将军也以古喻今的说:“我们共产党人,难道还比不上千年前的古人吗?”
他这一番话赢得众人的一致认可,萧克的谦逊姿态与博大宽广的胸怀也成为了美谈。
笔耕不辍:
萧克将军能上马定乾坤,亦可以提笔安天下,素有“儒将”之称的他在其晚年的时候,尤爱练习书法、创作文章,退休之后,他受中央军委委托,着手编写八路军史料丛书。
在收集党史,军史资料与撰写回忆时,萧克始终坚持着“不唯上,不唯亲,不唯权势”的原则,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准则,坚决反对模棱两可,人云亦云。
他说:“历史的事实是最大的权威。”“搞历史研究的同志必须‘求实存真’,不能作违心之论。”萧克也在这个过程中纠正了许多不切实际的讹传,捍卫着真实与正义。
萧克还曾参与主办了名为《炎黄春秋》的杂志,他想将其塑造为弘扬爱国主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史为鉴,赓续红色精神的刊物。
萧克将军是一位非常谦虚的长者。他曾经历数次战役,统领过众多士兵,但对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炎黄春秋杂志社的员工,即便需要分配工作,他也不会使用命令式的口吻。
当《炎黄春秋》的记者随行时,他会询问、倾听并尊重意见;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言前,他总是认真准备并听取有关同行和学者的意见。他在讲话时,言简意赅且平实无华,但其内部往往蕴涵着深厚的智慧。
萧克将军是革命中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亦是生活中的谦逊低调的良师益友,他的精神品格永远值得我们缅怀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