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但身为亲兄弟的两人,却能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兄弟俩同时考入黄埔军校,站在了同样的起点上,后来哥哥成了叛徒,弟弟坚持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官至正国级,他们是谁?
1926年,黄埔军校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学生,他们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
哥哥名叫陶耐存,弟弟名叫陶铸,为了让哥哥顺利完成学业,陶铸早早地就跟着家中的叔伯做起了生意。
但是在陶铸心里,一直有一个读书梦,后来在叔伯的帮助下,他成功考上了黄埔军校第五期,同时,他的哥哥陶耐存也是黄埔军校学员,从此以后,两人既是兄弟,也是竞争者。
陶铸的性子很直,为人很爽朗,哥哥陶耐存则稳重内敛,北伐的时候,兄弟俩都上了战场,哥哥陶耐存打仗风格比较稳重,做事中规中矩,陶铸则相当勇猛,经常扛着一挺机关枪,就朝着敌人冲了过去。
南昌起义爆发后,陶铸跟着部队南下参加了广州起义,陶耐存则跟着卢德铭和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兄弟俩都算是党内的老资历,不出意外的话,革命胜利后,都会成为独当一面的国家领导人。
但是在1933年,因为叛徒的出卖,陶铸和陶耐存都被抓进监狱。
反动敌人用尽了刑罚,陶铸始终咬紧牙关,没有透露出一丝情报,陶耐存则不一样,他从小就是读书人,没有吃过什么苦,还没用大刑就屈服了,成了叛徒。
最终陶铸被国民党判处无期徒刑,陶耐存则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政府的县长,从此以后,兄弟俩的人生路就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1937年,在李克农的营救下,陶铸顺利出狱,之后来到了中原战区,为组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四处奔走。
陶铸对我军的贡献很大,就连李先念都要谦虚地说一句:“如果陶铸被评为元帅,那我最多只是个大将!”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又亲自指派陶铸前往广西主持剿匪工作,半路上,陶铸遇到了哥哥陶耐存。
彼时的陶耐存早已退出政坛,虽然曾经当过国民党县长,但因为没有犯过什么大错,所以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原谅,还出任老家中学校长,过上了平凡的生活。
反观弟弟陶铸,已经成为了大将军,陶耐存后悔不已,如果当年自己再坚持一下,会不会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陶铸没有责怪哥哥,只是打趣道:“还是当个普通老师吧,不要误人子弟。”
短暂寒暄后,兄弟俩便再次分离,这一次哥哥拿起书本走进了教室,弟弟则扛起长枪冲上了战场。
没多久,陶铸就剿灭了4万多土匪,毛主席十分高兴,立马又派陶铸去广东搞土改,从此陶铸就一直奔波在国家的建设一线,他的哥哥陶耐存早已泯然众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