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为何受到广泛称赞?
迪丽瓦拉
2024-06-30 04:35:57
0

原标题:宋仁宗赵祯为何受到广泛称赞?

赵祯,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北宋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谥号“仁”。宋仁宗历来受到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作为一代明君,他性情宽厚,节约爱民,严于律己。乾隆皇帝曾说最佩服的皇帝除了爷爷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为什么宋仁宗在历史上有如此美名?本文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注重经济发展,国家繁荣安定

宋仁宗在位时期,注重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安定太平。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这大大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宋仁宗励精图治,开创仁宗盛治,为人称道。

性格仁慈宽厚,待人亲切体谅

宋仁宗担心随从因为没带水而受到惩罚,便忍着口渴到宫中,宫中嫔妃问他:“在外面为什么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是要忍着口渴?”他回答说,自己屡屡回头,没见随从带水,问起怕随行受处罚。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宋仁宗之“仁”。

从善如流,敢于纳谏

包拯在任屡屡直言进谏,据说他的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了,仁宗也只是用衣袖擦擦脸,耐心接受他的建议。相传谏官王素曾劝谏仁宗不要过于亲近女色,宋仁宗马上采纳,即刻命令太监将刚送进宫的女子送出宫去。无论是包拯直言时的唾沫还是王素对自己私生活的干预,宋仁宗都没有恼怒,可以和颜悦色的听取。只要对方的出发点确是为国为民、进言确是言之有理,宋仁宗都从善如流。

宋仁宗生前受到人民爱戴,死后全国哀悼。还在漫长的历史中美名流传,这与他的仁慈宽厚、敢于纳谏、治国有方息息相关。公元1063年,宋仁宗驾崩,时年54岁,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烧纸钱哭于大内之前。”明君总是为人民所怀念,也将成为后世人称道的对象。宋仁宗的“仁”治,在当今社会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值得学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曹... 众所周知,在封建时代一般都强调贞操观念,以宋明理学为例题中更是提到,男女之间的接触犹如防御盗贼一般,...
原创 章... 引言:相信很多人对于关羽的死都非常的遗憾,作为忠肝义胆的代表,即便是到了现如今社会,还是有很多人都非...
原创 苏... 苏联和美国在二战结束之后,经历了长达46年的冷战,最终苏联这个红色巨人轰然倒下。宣告了苏联在大国竞争...
原创 晚... 古时便有博学多才的陶渊明对不成器的儿子写下《责子》一诗,字字皆是对儿子怒其不争的酸楚与苦涩。 “天运...
原创 武... 武松断臂出家六和寺后,宋江等梁山好汉几乎都忘了他,多年之后,唯有一个人去看望了武松,并且还与他一起祭...
原创 屈...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屈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格,成为了一位不朽的文化符号。他是楚国的重臣,也...
原创 林... 林冲为何一看到关胜就拼命,而张清连打梁山15员战将时,他却怂的不敢上场,甚至连一句狠话都没有! 这里...
原创 明...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明朝的皇帝大都不务正业,比如有40余年都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有不爱做皇帝爱做木工的天启...
原创 三...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分裂事件,无疑是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节点之一。公元前453年,赵...
原创 此...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各位读者上午好!子渊之前给大家介绍过不少宋朝名将的故事,引发了...
原创 德... 翻开欧洲地图,我们发现在波罗的海南岸有一块飞地,名为“加里宁格勒”,属于俄罗斯联邦。它的面积为1.5...
原创 揣... "叮——" 平壤机场海关窗口,我的手机弹出银行短信:账户余额1260000朝鲜圆。攥着这张薄薄的旅行...
原创 1... 关于1954年蒋介石悄悄回到大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空穴来风”,根本就没有任何依据。毕竟,在很多人印...
原创 古... 硬核反美60年的古巴,就在老美眼皮子底下,为何美国却一直未将其“吞并”? 位于加勒比海以北,墨西哥湾...
原创 北... 辽国和金国是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北方政权。辽国由契丹族人创建,领土包括现今的中国东北地区、蒙...
原创 《... 《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双男主的古装电视剧,因其对唐朝史实细节的还原和考证而为大家所喜欢。剧中“大头”...
原创 清... 这一组历经数字修复的清末民国老照片,凭借现代色彩科学,使这一期间的中国社会切片得以重现生机。借由光谱...
为什么明朝无法有效统治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在明朝的历史中始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边疆地带。从明初的军事扩张到后期的节节败退,明朝对东北的统...
原创 原... 唐高祖李渊即位之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之中,李世民贡献最大。李建成的...
原创 瓦... 对于南斯拉夫这个国家,肯定有许多朋友感觉似曾相识,而这种熟悉的感觉除了上世纪末南斯拉夫内战曾引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