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七雄争霸,不少将相之才开始崭露头角,商鞅便是其中一位“身死法不止”的改革家,他推动的一系列变法,让整个秦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战争机器,自西向东吞并六国,为战国时代画上了句号。
离楚赴秦
春秋战国数百年的乱世,为何最后偏偏是由秦国完成统一?早先的秦国十分羸弱,可以说是诸侯国中最弱小的一支。于是人们就分析出了秦一统六国的各种原因,诸如地势极好,关中大粮仓,进可攻退可守;还有国君英明,民众善战,排除在东方六国的相互攻伐之外等等因素。
除了上述的这些原因之外,秦能灭六国建立起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最重要的还是秦国得到了一个改变局势的关键点,也就是商鞅,或者说是其带来的变法改革。
正是商鞅变法的出现,犹如一位绝世工匠,将秦国打造成一台攻无不克的战争巨兽,秦王就如同驾驶员一样,只需下达指令,这台巨兽就会执行君王的每一个指令。
当时魏国的魏武卒勇冠天下,这时的秦国备受魏国的欺负,河西地盘被占了也不敢前去索要。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秦孝公为了能够让秦国强大起来,发布了一条《求贤令》。
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后代,早期时从事于魏国却不受重用,听闻秦孝公正在寻觅人才,于是辗转至秦国。一心想要与东方六国一较高下的秦孝公,同不受魏国重视而落魄至秦国的商鞅便相遇了。
商鞅献策
商鞅第一次献策:“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商鞅第二次献策:“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秦孝公和商鞅的前两次会晤可以说是不尽人意,第一次时商鞅在下面说,而秦孝公却在打瞌睡。商鞅回去之后就开始修改自己的稿子。
第二次时秦孝公已经愿意听了,只是依旧没有采纳。商鞅一看这都不行也急了,循序渐进的法子你不用,那就给你见识下大刀阔斧的“霸道”改革。
商鞅第三次献策:“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很显然,商鞅这一次彻底将秦孝公镇住了,秦孝公对商鞅的方案非常满意,于是就将百官都叫了过来,想听听百官们对这个方案的看法意见。殊不知这个举动,如同向水里扔了一根威力巨大的炮仗一样,立马在百官之中激起了轩然大波,纷纷指责商鞅大逆不道,方案也被否定的一无是处。
虽然秦国群臣无一不反对变法,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秦孝公的手里,商鞅自然不肯放过这次扬名立万的机会,于是苦口婆心的从数个方面劝导秦孝公。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常人不能理解的行为,会遭到非议;有独特见解的人,必然会被庸人嘲笑。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事成之后,愚钝的人还不知道原因,而聪明的人一早就明白事情能成功。
等等类似的话语还有很多,很快就打动了秦孝公,于是这两个大胆的人便开始谋划变法改革,很快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之下,开始在秦国推行“重农抑商”“全民耕战”的变法内容。
身死法不止
商鞅两次变法的内容很多,但最终可以分为“土改”和“军改”两大类。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秦国的土地不再分封给贵族,国家认可土地可以归个人私有,允许个人自由支配进行买卖,只是土地也不是白拿的,男子必须参加军队服兵役。商鞅又推行县制,改变了传统封邦建国的制度,将秦国分为三十一个县,县令由中央直接分配过去,从此管理税收不再有领主的事情。
以前封建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分封制度,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诸侯王比天子强大之后尾大不掉,周天子又无法指挥诸侯王的麾下军队,所以才有了春秋战国各诸侯王之间的战乱不休。现在好了,商鞅的郡县制就弥补了这个问题,官吏军队全都由中央统一调度。
至于军改,最重要的就是设立了二十级军爵制度,爵位越高福利越好。想获得爵位也很简单,那就是上战场杀敌,把敌人的首级拿回来就可以领赏。为了防止以后出现大量的军工集团,商鞅特别加了一条:爵位无法世袭,但是如果死在战场之上,就可以传给自己的儿子。
除了军队就是刑法,商鞅将五家分为一伍,发现任何对国家不利的行为,告密有赏。若是被发现,就是五家一起连坐。当时最惨的一种刑法叫车裂,历来也极其少见,但是公孙鞅自己最后就亲自感受了一次。
在秦孝公去世之后,秦惠王继位,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抓捕商鞅,因为商鞅曾经得罪过他,其实但凡是个有头有脸的都想要弄死商鞅。太子是自己的老师被商鞅割了鼻子,其他人则是因为商鞅严重侵害了他们的利益。
于是商鞅就开始逃亡,中途想要住宿,发现入住还需要身份文件。商鞅傻眼了,现在自己被通缉,自然不能告诉店主他是商鞅,否则店主肯定会压着他去领赏。商鞅仰天长叹道:“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他也终于被自己定下的规则所被害,之后被抓回咸阳处以车裂,五马分尸后示众。
商鞅虽死,但是他推行的变法却没有停下来,秦国男子人人耕战,自秦孝公起历经六世,最终嬴政吞并东方六国,结束战国乱世。古往今来,观中国数千年历史,除了新中国成立之外,也就只有秦孝公和商鞅实现了如此全面的社会性质改革,前后有着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参考文献: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全)秦并天下的战争机器,开动起来了》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商鞅的管理思想及其变法实践》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