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曹操真的想杀司马懿吗?一旦杀了,魏国将面临4种不可控的局面
迪丽瓦拉
2025-07-11 19:03:32
0

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斗智斗勇,是三国后期的主要看点。

蜀相诸葛亮,仕途之路一片坦途,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他便顺利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反观司马懿,却几次险死还生,其中最惊险的一次,莫过于曹操对他的杀意。

《晋书·宣帝纪》

记载: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

所谓“狼顾相”,指狼在前进时,

脸部能够正面向后而身体不动

;人有“狼顾之相”,就说明此人谨小慎微,却又心怀不轨。

因此,曹操在察觉到司马懿的“狼顾相”后,便对其生出了杀意,并多次派人试探;但在曹丕的斡旋之下,曹操终究没有对司马懿下手。

此时,曹操不知道的是,倘若他真的杀了司马懿,将会出现至少4种不可控的局面;到那时,就算曹操在世,也会感到相当棘手。

局面1:诸葛亮北伐时,将无人能与之抗衡

须知,不管曹魏政权发生什么,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是必然发生的。

因为刘备与诸葛亮打出的口号,就是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为此,刘备在称帝时,就自云:

从“建安二十六年”开始,重新建立汉朝。

实际上,建安只有25年,可见刘备此举的用意:就是为大汉王朝“续命”,完成它的未竟之业。

征讨不臣,讨伐“国贼”曹操及魏国,就是刘备的未竟之业。这不仅是诸葛亮与刘备定下的目标,也是蜀国的立国之本。

既然诸葛亮北伐事实已是必然,那曹魏政权便不太好过了。诚然,魏国这边人才济济。哪怕没有司马懿,也有张郃、曹仁、满宠、郭淮这样的名将。但关键问题是,他们只有冲锋陷阵之能,而无太出色的统兵才能。

诸葛亮本人虽不擅长冲锋,但他的统兵之能,还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他深知蜀国需要什么。在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出其不意,夺走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南安(今甘肃陇西县一带)、安定(甘肃镇原县一带)三郡。

随后,诸葛亮命人立即迁走三郡百姓,从而壮大了蜀国的“软实力”。曹操当年退出汉中,同样是这个做法;以致于刘备虽打下汉中,却没太多收获。

这正是诸葛亮的大局观与统筹能力,纵观偌大的曹魏政权,在曹操去世后,也唯有司马懿能和他相提并论。因此,若司马懿提前被曹操所杀,曹丕、曹叡手下便再无一人能担得起抗蜀大军的统帅。更为重要的是,位于东三郡的孟达,也会顺利谋反。

历史上,孟达在投降魏国后,曾得到曹丕赏识,仍镇守东三郡。此地位于魏、蜀、吴三国交界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在曹丕继位后,诸葛亮曾命人暗中与孟达联系,并与他约定好了起事时间。

然而,孟达行事不密,竟被察觉到了动静;于是司马懿当机立断,带麾下大军闪击东三郡。孟达原以为,司马懿就算来袭,也要三十日;不曾想到,司马懿日夜兼程,仅花费八天时间就兵临城下;孟达没有准备,仓促应战,结果仅坚守了十六日,便被司马懿斩首。

这场战争,充分体现出了司马懿的果决与高超的军事才能。倘若他提前被杀,那孟达这个“星星之火”,将在短时间内“迅速燎原”,并与诸葛亮遥相呼应,进而给曹魏政权带来极大威胁。

局面2:四方联手来袭,曹魏大军疲于奔命

可以预见,倘若诸葛亮的北伐动摇了曹魏政权的威信力,那么,魏国的其他敌人也会趁势而动,从它身上狠狠

“撕下一块肉”

来。这种情况,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何以见得?

诸葛亮在掌权之后,曾派出邓芝等人出使东吴,并恢复了两国邦交。据

《三国志·吴主传》

记载:

“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孙权称帝之后,曾与蜀国使臣

“二分天下”

。尽管魏国势大,但吴蜀两国却早早约定好了:

倘若打下魏国,东吴可得豫州、青州、徐州、幽州;而蜀汉则得到兖州、冀州、并州与凉州;至于中间的司州,则以函谷关为界,两国平分。

有这个协议在,孙权自然会在合适的时机出兵。

什么是合适的时机呢?

如果诸葛亮的北伐,真的给曹魏带来不小损失,那孙权自然乐意出手。而在历史上,诸葛亮北伐的第一年(228年),孙权也的确曾派出陆逊,于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

因此,若司马懿提前为曹操所杀,曹魏将同时面临东线与西线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它的北线——来自北方的鲜卑、(南)匈奴各部,既有可能也会趁机作乱。

《三国志·田豫传》

记载:

“亮时在祁山,果遣使连结比能。”

又据

《三国志·明帝纪》

记载:

“保塞鲜卑大人步度根与叛鲜卑大人轲比能私通。”

鲜卑部落中的轲比能,颇有才干,在他担任首领时,鲜卑各部无人不服,且逐渐壮大起来。从轲比能的经历来看,他不仅联系到了其他部落的首领,还暗中勾结到了诸葛亮。

不难预见,若司马懿此时已不在人世,那北方的轲比能将有极大可能与诸葛亮、孙权一起出兵。到这时,曹魏将同时面临北线、西线、东线的三方进攻,压力大大增加。可这,还不算完。

局面3:士族心怀不满,大概率会发动叛乱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

“袁绍是有接班人的,他的接班人就是司马懿。”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从士庶之分来看,袁绍、司马懿都是士族中的代表人物。反观曹氏一族,虽然是小地主(谯县曹氏)出身,但因为曹操祖父曹腾(宦官)的存在,北方士族对他们并不亲近。

而且,曹操在世时,曾

“破浮华交会之徒”

,对许多清流名士多有打压;此外,他还提拔了很多寒门子弟出身,进而压缩了士族的利益。

因此,北方士族对曹氏的统治,是非常不满的。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举荐曹操为洛阳北部尉,对其有知遇之恩。曹操若杀了恩主的儿子,非但会饱受其他士族诟病,也会再次让士族生出反抗之心。曹操势大时,他们都敢反抗,更别提曹操死后了。

早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二十四年(219年),曹魏政权内部就先后出现过两次大型叛乱。

218年,吉本、耿纪在许都(今许昌一带)发动叛乱,不久后,宛城守将侯音也暗中联合关羽作乱;到了219年,魏讽等人在邺城(今河南安阳一带,只剩遗址)再次发动叛乱;与此同时,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望风而降……

由此可见,曹魏政权内部,并非是铁板一块。这其中,既有对曹操不满的北方士族,也有心系汉室的

“大汉纯臣”

;他们碍于曹操威势,不敢有所动作,但只要曹魏政权出现危机时,他们便乐于在内部“捣乱”。而司马懿之死,或许就是士族集团反抗曹氏统治的一个导火索。

再联合外部势力的威胁,曹魏政权便要同时面临五个敌人:

蜀汉、东吴、北疆少数民族、大汉忠臣与北方士族。

在此情形之下,哪怕曹魏政权再强大,也会在短时间内陷入困境,导致国力大损。除此之外,因为要同时面临多方压力,曹魏军费开支大大增加,甚至有可能会连累到北方经济。

局面4:无人推行军屯,北方经济惨遭连累

军费的开支,与司马懿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司马懿正是曹魏军屯的重要推动者。曹操在世时,虽然也有屯田,但大多是以流民、平民为主的民屯。民屯,以百姓为主体;而军屯,则是以士兵为主体。

以两千兵马灭掉蜀国的邓艾,就是推行军屯的好手;他原本是口吃,不受上司待见,但机缘巧合之下,邓艾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在后者的支持下,邓艾在曹魏边境推行军屯制。士卒们战时为兵、闲时务农,在保证其战斗力的前提下,也得到了不小收获。

因此,通过司马懿主导的军屯,有两大好处。一方面,曹魏戍边大军基本做到了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屯田地就在边境,戍边将士可以随取随用,这极大减少了粮食的运输与押送的消耗。

《三国志·邓艾传》

记载:

“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

一万大军的粮草,需要五千士兵来押运,可见粮草运输是多么费时费力的工程。

由此可见,曹魏能同时抵御蜀汉、东吴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军屯战略功不可没。而这,正是在司马懿的支持下,才逐渐形成的。

倘若曹操提前杀了司马懿,便不难预见:

曹魏倘若要同时抵御几国的进攻,势必要抽调国库以及北方各郡县的赋税、粮草。

这么一来,即便魏国再富有,也难免会在短时间内被生生拖垮。

而且,因为曹氏早早得罪了富有的北方士族,所以魏国遇到危机时,这些大地主出身的士族,也断然不会拿出钱粮来支持曹氏。于是,曹氏只好抽调全国民众之财力,这势必会导致北方已经稳定下来的经济体系,再次产生动荡,进而有崩塌之风险。

倘若北方经济崩塌,那曹氏的统治地位必将动摇,就算被其他士族替代,也并非不可能。

结语:曹操对司马懿的真实态度

综上,若司马懿为曹操所杀,至少有四种棘手局面可能发生,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但是,曹操却并非是因为这几种不可控的局面,才选择放弃杀司马懿。

当然,也并非是像

《晋书·宣帝纪》

中说的那样:

曹丕为司马懿求情,使得曹操没有除掉司马懿这个大患。

实际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

曹操认为司马懿有“狼顾相”,其实是司马氏后来所杜撰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曹操与司马懿的哥哥、父亲关系很好。其父司马防是曹操的恩主之一,其兄司马朗更是早早来到曹操麾下,为其奔走。

也正因如此,曹操对司马氏充满信任,在征讨汉中期间,司马懿就曾作为重要谋士,随曹操一同出征。在此情形之下,曹操根本没有必要杀司马懿。

其次,关于曹操对司马氏的压迫,大多只见于

《晋书·宣帝纪》

,而很少在

《三国志》

中出现。《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为西晋臣子,如果曹操真的对司马懿多有打压,他肯定会如实而录,不会因为前朝曹操的避讳,而忽略了现在掌权的司马氏。

最后,除了

“曹操闻司马懿有狼顾相”

这件事外,

《晋书·宣帝纪》

中还记载了其他曹操对司马懿的打压,“套路”可谓如出一辙。

比如,在司马懿年轻时,曹操曾两次胁迫司马懿为自己效命。这是非常可笑的。当时,曹操麾下

“谋士如云,猛将如雨”

,而司马懿当时却未知名,既然如此,曹操又有什么理由强行要他为自己效力?

综上所述,曹操与司马懿之间的矛盾,大多都是司马氏自己臆想出来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孟子曾说过: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司马氏一族篡位,本就是名不正言不顺;非但如此,司马昭还指使手下贾充、成济当街杀死了魏帝曹髦(即史书中的高贵乡公)。这件恶劣的政治事件,曾一度让司马氏被人指指点点。

为了维护自身颜面,司马氏在建国以后,开始极力渲染曹操对司马氏的打压,从而把自身的篡权夺位给“洗白”成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卫式反击。

《晋书》

虽成书于唐代,但它却主要取材于王隐的

《晋书》

与孙盛的

《晋阳秋》

。须知,这两部书都是东晋时期的史书;所以在司马氏的统治下,王隐、孙盛

“为尊者讳”

,也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资料:

《三国志》《晋书》《后汉纪》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说起清朝,可能有人想到《宫》,可能有人想到《孝庄秘史》,也可能有人想到当年的九子夺嫡,想到康乾盛世,...
原创 几... #八国联军只来了几万人,为何会在拥有几亿人口的大清横行无阻# 清末时期,几亿人口的大清,被八国联军狂...
原创 朱... 看过历史的同学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创业的16年里,从1353到1367年,有15年都是在南方和其他...
原创 驸... 驸马一词的频率,在我们每一个现代人的世界观都不会陌生,没有别的,只因他是皇帝的女婿,换句话说就是,只...
原创 中... 从宋朝的108好汉被逼上梁山,反抗欺压,智斗朝廷,到清末义农民义和团成立,对抗清军。 从古至今,有许...
原创 陪... 朱元璋的传奇故事堪称历史上所有皇帝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一个, 他出身于安徽凤阳一个普普通通的佃农家庭,论...
原创 长... 导读:你是否听说过这个笑话?越南网友声称历史上长江以南是越南的领土,而韩国人则坚称长江以北一直都是韩...
原创 重...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相信许多人都背诵过这篇由范仲淹撰写的《岳阳楼记》。那么,这个滕子京...
原创 没... 没有美国苏联的援助,我们能否打败日本 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是稍有战略头脑的人都明...
西安发现21座中小型墓葬:其中... 8月7日记者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在西咸新区三桥街道三桥新街东段小学建设区域东北部进行...
原创 她... 接着上文我们继续, 聊一聊这个号称“苗王公主”的民国名媛蓝妮的故事。 01▼ 1929年,蓝妮嫁给...
原创 隋... 在隋炀帝统治时期,中国陷入了混乱的时局,许多学者一致认为,隋炀帝的任性统治导致民不聊生,成为中国历史...
原创 这... 每一张老照片都是历史的镜头,承载着深沉的悲凉和落寞,而这些古老的画面无一例外地关乎着清朝时期的故事。...
原创 邓... 今天的中国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生活有了希望。此时,我们不禁回想起,这份安...
原创 最... 最穿越的三件古代文物,一件疑似方向盘,一件现代技术无法复制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
原创 诸... 自从《三国演义》被搬上银幕后,就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诸葛亮,也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诸葛亮的。 但,诸葛亮真...
原创 南... 在世界历史的版图变化历史中,我们大家不难发现曾经辉煌或者庞大的大国在经历过一些政治事件之后被分割成若...
原创 越... 在1965年冬天,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的考古现场,一场引人瞩目的发掘活动正在进行。考古人员聚...
原创 秦...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秦始皇作为第一任帝王,其在位时间却不足四十年,而刘邦,推翻秦朝并与项羽争霸的...
原创 宋...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青年人,他们会因为自己的能力得不到认可,而抒发自己的郁气。宋朝也不例外,宋朝有一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