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康熙赞誉的清官张伯行,一生廉政为民,为何不被雍正帝重用呢
迪丽瓦拉
2025-07-10 15:34:39
0

今天向大家介绍清朝大臣张伯行,他为官20余年,历仕清康熙、雍正两朝,以清廉刚直著称,曾经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可是这位被称为廉政为民的“好官”,最终却没有得到雍正帝的重用,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请听笔者详细道来。

一.做官廉政为民,受康熙帝赞誉

张伯行,字孝先,于1651年出生,是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他从小聪敏好学,因受父亲、祖父的影响,品德修行也很高。13岁时就通读了四书五经;30岁考中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34岁的他中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

张伯行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时补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后因在家乡组织乡亲们防洪抗涝有功,被河道总督张鹏翮巡视黄河时看重,上疏推荐了他,皇上命他以原来的官衔到河工任职,督修黄河南岸堤二百余里,以及马家港、东坝、高家堰各工程。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治理黄河出色的张伯行被授为山东济宁道。适逢灾荒之年,他便从家乡运来钱和粮食,并缝制棉衣,用来解救百姓的饥寒。在康熙帝命令按各道救济灾民后,张伯行便拿出仓谷22600石有余赈济受灾之县。

当时的山东布政使责备张伯行独断专行,准备上疏弹劾,伯行反驳道:“皇上有旨救灾,不能说是独断专行。皇上如此重视民间疾苦,应该以仓谷为重呢?还是以人命为重?”布政使只得停止了弹劾之事。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张伯行被任命为江苏按察使。按照惯例,他在赴任之初就要给总督、巡抚送礼,而送礼的数额竟然高达四千两银子,张伯行不愿如此,他说:“我居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他只送给督抚们土特产当礼物,结果督抚们拒不接受,而他毫不在意。

因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从不巴结上司,张伯行也因此得罪了总督、巡抚等上级领导,以致盛名在外而无人举荐。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南巡到达江苏,在苏州谕令总督和巡抚举荐贤能的官员。在举荐的名单中康熙皇帝没有看到已闻名朝野的张伯行,就对总督、巡抚申斥道:“朕闻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

于是,康熙帝召见张伯行,亲自举荐、擢升其为福建巡抚,赐以“廉惠宣猷”榜,并勉励道:“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为知人。”希望他继续做一个廉政为民的好官。

二.撰檄文拒行贿,一生清正廉洁

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到任之后,为了杜绝当时官场盛行的送礼之风,他特地撰写了言简意赅的《却赠檄文》,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那些送礼者见此檄文,自知勿讨没趣,便悄然离开。

《却赠檄文》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止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其大意是:一丝一粒,都关系到我的声名节操;一厘一毫,都是百姓的民脂民膏。对百姓宽松一分,老百姓得到的好处就不止一分;放任自己多拿一文,我的为人就不值一文。不要说什么这只是正常的人情交往,这实在是关乎廉耻的大事;对于这种不义之财,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收下的。

全文表达了张伯行关心百姓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其清廉爱民之心,由此可见一斑。此檄文后来传颂甚广,被收入清代许多文集、笔记,人们赞誉它是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

此后十余年间,张伯行始终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但不取不义之财,甚至连米粮、衣物等个人花销,都是从自己老家带来。他曾上疏言道:“臣虽历官巡抚,而服食、起居未脱寒酸故态。”其清廉之名“自天下妇孺无不尽知”。他的品行操守不仅享誉当世,亦为后人称颂。

三.为何雍正帝没有重用?

如上所述,张伯行因一生为官清廉,曾经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但就是这样一位大清官,却曾与其顶头上司、时任两江总督的噶礼互相参奏,互称对方是贪官污吏。噶礼本人在品行上的确十分不堪,但张伯行的弹劾却缺少可靠的证据作支撑。

因此,人们为噶礼被康熙免职而奔走相告,同时也感叹大清第一清官的品行之高尚,但就康熙本人而言,他私下里对张伯行曾多次“吐槽”,称其人虽清廉却没有任何能力,做事十分糊涂,身为一省巡抚,却连基本的案子都断不了,致使衙门里案件堆积成山,政府甚至无法正常运转下去。

与雍正相比,康熙性情算是比较温和的,他尽管对张伯行有这样的看法却很少提及,而雍正则素来刚正,他对这些所谓的“清官”是很看不上的。他认为张伯行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时,整个路费仅花一两银子,是典型的“矫廉”之举。因为他对官员的选拔有自己的独特标准。

雍正帝往往以“德才兼备”作为官员的选拔标准,甚至更加注重使用有管理才能的人,所以,像张伯行这样的纯“清官”在雍正朝并不吃香,相反像李卫、田文镜等耳熟能详的“雍正能官”,他们在品行上都不算什么“好人”,像田文镜都有“酷吏”之称,但这丝毫不影响雍正对他们二人的重用与信任。

因此,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虽然晋升张伯行为礼部尚书,并赐他“礼乐名臣”的匾额;但到雍正二年(1724年),又命令张伯行到阙里崇圣祠进行祭祀活动。直至雍正三年(1725年)去世,张伯行都没有得到雍正帝的重用。

总之,清朝大臣张伯行,为官20余年,历仕清康熙、雍正两朝,以清廉刚直著称,曾经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可是这位一生廉政为民的“好官”,最终却没得到雍正帝的重用。

这是因为张伯行虽然一生清正廉洁,但是,没能注重管理才能的学习与提高,最终没能出色完成封疆大吏的重任,即不符合“德才兼备”合格干部的标准。

我们在学习张伯行廉政为民好品德的同时,还应加强管理能力的学习与提高,做一个“德才兼备”、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好干部。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展开夏季攻势,长春、吉林以及四平周边的一些小县市均被解放,鉴于四平的重要...
原创 《... 历史剧《大秦赋》热播,剧中嬴政、吕不韦、赵姬等主角充满热议。然而,许多配角却令人印象深刻,如郭开,樊...
每日一字丨器具篇(璩) 虎噬形玉石器 器具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璩”qú,形声字,从金豦声,“鐻”字目前最早见于东汉《说...
原创 苏... 文/项苏农 【作者简介】项苏农,苏州市人,现在苏州从事律师工作。工作之余爱看闲书,出差之机常逛街市...
原创 “... 自1946年12月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联手作战,连续取得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的胜利,歼灭国...
“戈壁夫妻”守护汉长城 张吉全和闻春瑜夫妇沿着汉长城巡护。  新华社记者 马 宁摄 张吉全为亲手栽植的白杨树浇水。  新华...
原创 民... 民国时期,是非常混乱的时期,除了军阀混战之外,也是民族思想大爆发的时期,涌现出郭沫若,胡适等一批优秀...
原创 郭... #深度好文计划#在中国近代史的画卷中,两位传奇人物意外交汇,震惊了后世,也让人感叹历史的玄妙。这位文...
原创 大... 霍去病是汉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他多次率领骑兵攻打匈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胜利。在他的率领下,汉朝对...
原创 彭... 在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中,彭德怀元帅与刘伯承元帅都是功勋卓著,两人在建国之后的经历颇为相似,两人在19...
原创 算...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原创 郭... #深度好文计划#郭靖与杨过,这两位武林中声名远扬的豪杰,各自历经磨砺,终成江湖翘楚。郭靖少年时淳朴厚...
原创 原... 陕北红军是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革命时期,陕北红军创建的陕北根据地对革命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创 努...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由世代居住在今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发展而来满族建立的。因此东北也被称为是清...
20世纪初的黄俄罗斯计划,曾只... 黄俄罗斯计划的开端是1900年的庚子国变。沙俄不但积极参与为镇压义和团而组建的八国联军,同时单方面出...
原创 又... 最近,清华才子马翔宇实名举报苏州商务局局长祝某贪腐的事件,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简直就是...
原创 蒋... 前言: 国共双方重庆谈判,蒋介石无意间写下的八个字,却泄露出重庆谈判最大的内幕。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原创 战... 在抗战时期,张自忠将军以铁血的气魄演绎了鲁迅名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七七事变后,他留...
原创 西...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媒体在采访时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总理时,总喜欢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意图让周总理在回...
六亿州尽舜尧气吞山河 六亿州尽舜尧气吞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