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轸,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纵横家与谋士。他的游说之法有着显著的个人特点,其中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他对寓言故事的娴熟使用。
今天重点与大家分享:陈轸通过讲述“楚人有两妻”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忠诚守信,并且获得秦惠王的信任。
一.游说特点、寓言故事概况
陈轸为战国时期夏地(颍川、南阳一带)人,生卒年不详。在游说他人时他极少引经据典、以古喻今,也较少使用排比铺张的修辞方法,而是善于以诚动人,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分析成败。
据《战国策》中记载:陈轸游说时讲述的寓言故事多达七篇,为当时所有策士之最,具体有“忠且见弃”、“楚人有两妻”、“越人之吟”、“卞庄刺虎”、“画蛇添足”、“麋与猎者”、“同舟而济”这七则,还有许多成语也从陈轸而来,比如《画蛇添足》、《卞庄刺虎 》等。
这些寓言成功帮助陈轸说服君王,使得其“策必中、计必得,而不失其正”。而这种在游说时创作故事的做法,也具有当时小说家鲜明的特点。下面就来听听“楚人有两妻”的故事。
二.讲故事获得秦王信任
战国末年,陈轸和张仪(战国时期另一名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同时担任秦惠王手下的大臣,张仪非常嫉妒陈轸的才能,想要除掉陈轸,于是,他就在秦惠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陈轸这个人经常出使楚国,这原本是为了发展秦楚两国的友好关系。
可是现在,楚国对我们秦国并不友好,而对陈轸个人却异常友好,依我所见,这恰恰表明了陈轸这个人为楚国利益考虑得多,而为秦国利益考虑得少啊!我没有办法同如此不忠大王之人共事,恳请大王将他轰走。如果他表示要到楚国去,还请大王把他杀掉。”
听了张仪这番话后,秦惠王将信将疑,于是就派人召来陈轸。陈轸一到,秦惠王便问他是否有离开秦国而前往楚国的打算。陈轸回答道:“如果大王不相信我而将我赶离秦国的话,我肯定会去楚国。但是,我这么做是为了表明,我并不是私下投靠了楚国。现在,让我给大王讲一个故事吧:
从前,有个楚国人娶了大小两个老婆,他的邻居有一个人十分好色,一天,他便调戏了这个楚国人的大老婆,结果,被这个大老婆骂得狗血淋头。然后,这个人死不悔改,又去调戏那个楚国人的小老婆,结果那个小老婆仗着自己有几分姿色却反过来勾引他。
过了不久,这两个老婆的丈夫就生病去世了。这时候,便有人问那个调戏人妻的人,说:‘现在那个楚国人已经死掉了,你想要娶谁做老婆呢?是那个年长的寡妇?还是那个有几分姿色的小老婆?’其他人原本以为这个人会说娶那个小老婆,岂料这个人却说:
‘当然是娶那个年长的。’问话的人不解地问:‘那个年龄大的寡妇不是曾经骂过你吗?而年少的又有几分姿色的不是曾经与你有过私情吗?你为什么要放弃那个年少的而娶那个年长的呢?’这个人说:‘如果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话,我当然希望她能够来勾引我;但是如果是作为妻子的话,我当然希望她能够拒绝并责骂前来调戏的人。’”
故事讲完陈轸紧急着就说:“如今楚王乃是贤明的君主,昭阳是贤明的楚相。身为秦国的臣子,我如果胳膊肘往外拐,为楚国考虑得多而为秦国考虑得少,楚王肯定不会收留我,昭阳也断然不会和我共事。我又有什么理由去投靠楚国呢?”说完即离开了秦王宫。
看到陈轸从宫中走出来后,张仪立刻就进宫拜见秦惠王,他问:“陈轸是否要说他即将去楚国呢?”秦惠王说:“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如今听了陈轸的话,我就茅塞顿开了。伍子胥这个人忠心耿耿,忠于自己的君主,为此,天下所有的君主都争着让他成为自己的臣子;曾参孝顺自己的父母,为此,天下所有为人父母都愿意曾参成为自己的儿子。
被休弃的媳妇如果又嫁了本乡本土的人家,那么,她肯定是个好媳妇。陈轸身为秦国的臣子,如果他不忠于秦国,那么,楚王又如何会收留不忠于自己国家的人做自己的臣子呢?”从此以后,秦王就对陈轸十分信任了,并给予他优厚的待遇。
三.故事感悟
在这个故事中,陈轸之所以最终能够赢得秦惠王的尊重和信任,关键就在于他对秦惠王的忠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千万不要“朝秦暮楚”。这是因为,对于很多人而言,是否对人真诚是选择朋友的一个基本标准。而通常那些“朝秦暮楚”的人往往最后都难以取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陈轸对祖国的忠诚、对国家领导人的忠心值得人们学习与借鉴;他善于用浅显易懂故事说服别人的方法,也值得我们效仿与参考。我们要认真学好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不断丰富与充实自己,争取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应有的力量。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