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爱新觉罗·肃顺与咸丰皇帝的一世情缘,真是成也咸丰帝,败也咸丰帝啊!
那么肃顺与咸丰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就给大家详细说说。
一.宗室后裔,咸丰朝得势
爱新觉罗·肃顺出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十月初八日,由于他是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因此完成可称为清朝的宗室后裔,但又因“妾室所生之子为闲散宗室”,而没有得到封爵,所以他的家底较薄。
咸丰帝的全称是,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庙号文宗,年号咸丰,是清朝的第九位皇帝,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他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
拥有宗室后裔身份的肃顺,在道光朝开始入仕,但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小官吏。咸丰帝即位后,因为要实现其励精图治的愿望,开始四处招募年轻有为的干吏,而富有青春才华的肃顺,逐步引起了他的注意。开始只是让他担任御前侍卫之类的官职。
因肃顺工作踏实认真,又是正统的宗室后裔,咸丰帝就特别信任与重用他,到咸丰七年(1857年),擢升肃顺为左都御史。肃顺决心投桃报李,用他“万人皆睡他独醒”的政治敏感度,为咸丰帝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掌权后的肃顺力排众议,面对大清王朝的颓势,看清了只有汉人才能挽救这一败局,他开始特别重用像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有能力的汉族官僚。尤其是借戊午科场案将满族一品高官柏菠处死后,肃顺便更尽力放手地使用汉人了。
后来的“洋务运动”、强悍的湘军,正是由以“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为代表的汉人,去实施与组建的,汉人名臣们的所作所为,给衰落的晚清注入了活力。
肃顺的远见卓识及取得的成效,让咸丰帝更加倚重他,“文宗最喜肃顺,言无不尽”,致使肃顺的政治地位日益提高。他被授为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并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得以统领行在的一切事务。
然而,肃顺的所作所为,虽然受到了皇上的重用,自己的官位也不断高升,但却因“轻满员”而“雅重汉人名流”的行径,得罪了清朝的八旗重臣们,从而给他后来惨痛的结局埋下了祸根。
二.败于咸丰的戒心,及自己的轻敌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六日,咸丰帝病重,传招肃顺等八人辅佐年幼的同治皇帝,史称“顾命八大臣”。同时在临终前,咸丰帝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
这样的安排,其实是咸丰帝对“顾命八大臣”的防备之心,生怕他们功高盖主,年幼的同治皇帝(当时只有6岁)无法控制,又给予了两位皇太后实权,用来牵制住“顾命八大臣”。可正是这份戒心,最后坑害了这八位顾命大臣。
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后,肃顺深知慈禧太后的危险性,就在封号上顺序做文章,以压制她的势力,因此就与慈禧太后产生了严重的矛盾,慈禧太后就鼓动咸丰帝的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还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两位皇太后垂帘听政。
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较最近的恭亲王奕訢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亦极为不满。于是慈禧太后与奕等人联合,发动了“祺祥政变”。
由于肃顺等八大臣过分轻敌,他们认为慈禧等不过是女流之辈,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结果此次政变以顾命八大臣的惨败而告终。
其中,肃顺的结局更为凄惨,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二日夜,他在护送咸丰帝梓宫回京途中,于密云被政变军队抓捕,随后被下狱。不久后就被斩于菜市口,年仅45岁。
三.笔者感悟:
爱新觉罗·肃顺与咸丰皇帝的一世情缘,真是成也咸丰帝,败也咸丰帝啊!他的经历启发我们:
作为人民的公仆,努力为国为民做出贡献,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义不容辞的,但埋头工作的同时,还应该与各方面处理好关系,不能只知道尊重与服从领导,还要注意与关键人物及同事之间友好相处,尽量少树立政敌,只有团结大多数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从而出色完成应尽的义务。
当出现政敌时,决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就会像肃顺那样,因过分轻敌,而造成“老牌”政治家输给年轻皇太后的局面。我们应该保持敏锐的政治嗅觉,时刻防范可能出现的对立势力,严阵以待,敢于并善于向敌对势力作坚决地斗争,确保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事业兴旺发达。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