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大变:有人要死了
迪丽瓦拉
2025-07-10 20:32:12
0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从隋朝开始的,它可以为国家和帝王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最开始隋文帝设立了进士科,而后随着演变和发展,科举制的形成便愈发完善。

尽管这项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利有弊,但在历朝历代还是有着举足若轻的位置。

每个朝代的科举制度也会有一些调整或改变,但最有意思的是在明朝,朱元璋曾在一次科举考试之后非常不高兴,甚至一怒之下停了科举,一直到二十多年后才重新开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不按“套路”出题的考试

洪武四年时,不少踌躇满志的学子们都前来参加考试,许多经过了层层选拔的学子们更显得春风得意,因为这一年朱元璋忽然下令特批将三年一次的乡试改为一年一次。

此条皇榜一出,许多在家刻苦读书的学子们都十分激动,要知道,他们在家潜心学习、发奋读书,如果在考试前出了一点点的小差错,或是没有考中,那就要再等三年,寒来暑往,因此,这样的政策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眼看就要参加殿试,大好仕途就在眼前,然而等殿试开始,这些学子们却傻眼了!

按照传统的殿试流程,学子们进入殿内,经过点名和各项礼节之后,就会按照考官颁发的策题进行回答。

而皇帝则是作为殿试中的主要考官,参考的学子可以和皇帝展开问答和交流,还能够和上届已经中第的人员进行一些学术交流,可以说,这样的机会对于每个学子来说都弥足珍贵,即使没有中第,能够跟天子和一些饱学之士进行交流,也能够增长不少的眼界和学识。

可这次却不同了,好不容易等到殿试开始,学子们却没有等来策题,而是见卫士们从殿外抬进了三筐稻谷,让他们去分辨和评价这些稻谷的优劣。

这些学子们上前查看了三筐稻米,面对明显不同的稻谷,却讲述得乱七八糟,有些从外观上讲解,还有的人说这三筐稻米来自不同的地方,一定是水土不同,才导致稻谷长得不一样,长篇大论,空话连篇。

有些人甚至开始卖弄自己的地理知识,夸夸其谈,却没有一个讲在点上。刘伯温看到稻米,脸色大变

对比起这些学子们的一头雾水,刘伯温看到这三筐稻米时,却是脸色骤变,他知道,今天这场殿试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而是朱元璋为了惩治掌管军饷的中军都督府。

殿上的三筐稻米,便是其中的罪证,这三筐稻米来自不同的地方,分别是扬州、太仓还有军仓,这其中包含的意义也不同,要知道,粮食的好坏关系着民生大计、关乎着国家命脉。

但是再看这三筐稻米,水平可谓参差不齐,扬州的粮食粒粒饱满,说明这一年风调雨顺,粮食长得也好,而太仓的粮食却有些发霉,最差的就是军仓的粮食,粮食干瘪不说,里面甚至还掺杂着稻草。

显然是有人克扣了军饷,否则这样的军粮派发下去,将士们还如何打仗。

朱元璋本就是乞丐出身,一直都非常痛恨贪污腐败的行为,继位之后对于贪污罪更是严厉执行。

果不其然,在大殿之上,朱元璋以这三筐稻米为由,处死了掌管军饷的大臣。不识五谷的江南才子

不过除了要惩治贪污军饷的奸佞之外,朱元璋和刘伯温也十分震惊于在场学子的夸夸其谈,粮食是国之根本,可这些饱读诗书的学子们却却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吗?

对这些稻谷的分析明显答非所问,朱元璋对于考生的回答也是眉头紧锁,他实在没想到现在的读书人为何一点不关心民生大计。

朱元璋不解,叫来主考官询问,这一问才知道,站在殿中参加考试的学子们全部都来自南方,依山傍水、自然不缺粮食。

而且大多都来自于富贵的家庭,自幼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哪里关心粮食的好坏,更是体会不到民间疾苦。

北方曾遭受元朝的大肆破坏,百姓们本就过的疾苦,哪里供养得起孩子读书呢,所以这次从北方前来参加考试的人是少之又少。

南北考生失衡对之后国家的治理肯定会偏重南方,很难想象这些贵公子们一旦走马上任,北方的经济恢复更是遥遥无期。

这样的科举根本就无公平可言,对于国家也没有什么益处,倘若都是这样的人入朝为官,恐怕国家会早早衰败而亡。

停止科举

面对一情况,朱元璋叫来刘伯温商议对策,刘伯温觉得这样的科举必须要停止,应当先大力地发展北方,扶持北方的经济,待到北方休养生息之后,再开启科举考试,这样不光能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还能更好的招纳贤才。

朱元璋深察这其中弊端,欣然采纳刘伯温的建议,决定暂停科举,但是身边还是要选拔一部分的人才的,不然朝中又该如何维持呢?

这件事刘伯温也为朱元璋提供了万全的对策,既然科举制度不能施行,那么可以暂时依靠民众推荐的方式来挑选官员。

这样既可以服众又可以让官员真正为民办事,一旦发现民众对官员不满意立马裁撤,让官员从根本上意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这个方法的到了朱元璋和众多官员的一致支持。

就这样,一直到了洪武三十年,科举才重新开启,虽然在这之后还存在南北差异,但相比起洪武四年,这个情况已经好了很多,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北方学子们也多了很多。

科举考试的流程也变得更加完善,力求公平公正,这样才能够真正地选出对于国家有利的栋梁之才。

背后深思

朱元璋在这场殿试中虽然是为了解决克扣军饷的问题,但还意外地体察到了南北之间存在的问题,他具有先知的智慧,目光看得长远,大力发展北方的经济,缩减贫富差距,不止是为了能够更公平的选拔出人才,更是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做出打算。

而且这次事件,还为南方的学子们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让他们看到了一代贤明君主的风范,被朱元璋的深明大义所折服,心生敬佩。

还有刘伯温这位贤臣的智慧,这样的臣子,才是真正为国家生计所着想的官员,他能够在殿试上一眼就看出朱元璋的目的,并且能够看到学子们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和改善方式,在《明实录》中,朱元璋对他的评价也很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宋... 谈及宋朝时期,朝堂上长长的翅帽便是一大亮点,这成了许多人好奇的一点,这翅帽究竟有多长,如此不方便的设...
原创 老... 1987年苏联发行的乌克兰雅尔塔的明信片。 雅尔塔(乌克兰语和俄语:Я́лта)是乌克兰南部克里米...
大禹IP《少年禹传奇》亮相特色... 近日,由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指挥部共同主办的“绵阳经开区—北...
原创 刘... 建安二十四年是三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蜀汉大将关羽镇守荆州,遭到曹操和孙权的联合攻击兵败被杀,...
原创 1... 在《宋史》中,对徽宗的记载是:“绍兴五年四月甲子,崩于五国城,年五十有四。”而对钦宗则更加含混:“绍...
原创 摄... 我眼里的爱新觉罗·载沣,有着他爹醇亲王奕譞的怯懦!还有着他哥光绪皇帝载湉的平庸!更有难能可贵的自知之...
原创 毛... 今天,历史君和大家分享一组毛主席宣传画。这组宣传画,保证是真的。从这些宣传画上,我们能够领略主席的伟...
原创 湖... 对于考古这一活动,人们的态度褒贬不一。有人对其漠不关心,甚至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历史既往不咎,未来才是...
原创 一... 1987年5月28日,一个19岁的少年开着一架普通的民用小飞机飞到了莫斯科,随后三天,苏联75岁的国...
原创 从... 有位粉丝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知县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升到巡抚?”这个问题确实很有趣,因此我想借此机会详...
原创 明... 大明王朝的崩塌,从来不是女真一只巨手可以推倒的,而是无数只巨手共同努力的结果。 有李自成的农民军,...
在霍元甲的墓穴中,究竟发现了什... 霍元甲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武术家,他创办武术馆,培养了许多的武术人才,为传承我们的武术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
原创 一... 905年,一颗光芒万丈的彗星扫过即将落下帷幕的大唐帝国的灰暗天空。 在古代,这是一件大事,代表着国家...
原创 哪... 说起封神演义中的混世魔王,哪吒敢说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为什么小编要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看哪吒在助...
原创 扶... 字数:1531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 文/小枫 插画师/丁香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在范阳起...
原创 李... 这不就是唐朝版本的靖难之役嘛,建文帝作为皇帝,占据了绝对的实力优势,到最后还是输了战争。 明显谁更有...
原创 一... 咱们中国是一个尊重历史的国家,毕竟咱们所推崇的历史都是有据可查的,不像韩国那样,既没有史书,也没有相...
原创 历...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有些真实存在,有些却是虚构杜撰出来的,但是很多人却被蒙在鼓里,以为他们是真实存...
原创 明...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明朝以其独特的统治风格和众多传奇皇帝而著称。作为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原创 你...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神秘的图腾,比如麒麟、凤凰、龟、龙等,“四灵”在中国古籍和民间传说中广泛存在,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