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粉丝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知县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升到巡抚?”这个问题确实很有趣,因此我想借此机会详细解答一下。当然,我要强调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不一定十分严密,仅供参考。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设定一些条件:该知县必须是正途出身(例如进士、举人等),年龄大约在清代进士的平均年龄左右(大约30岁),并且寿命足够长;同时没有显赫的家世和朝中的背景。只有符合这三个条件,我们才能进行实际的推断。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清代知县的晋升通道。进士入仕有大致三个渠道:一甲三名直接授予翰林院官职,朝考一二等者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深造;朝考未通过者一部分被授予六部主事及内阁中书,成为小京官;其余的则被分发到各省委任知县或教职。从清代的情况来看,翰林院官和小京官的数量并不多,大部分直接分发到各省担任知县或从事教职。但需要指出的是,庶吉士三年散馆后也有一部分被外放到知县,这部分人的晋升通道更为广泛,被称为“老虎班”。实际上,有了庶吉士的身份,升迁的前景更大,相较于一般的进士,更具有优势。然而,这些人只是少数,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是大部分进士出身且没有庶吉士身份的知县。
接着,我们了解一下清代地方官的升迁规则。知县作为地方官系统中的基层官员,按照正常的升迁,知县理应升为知州(六品)、府同知(正六品)或京县知县(正六品)。清代将官职分为“繁”、“难”、“疲”、“冲”,相对应的是“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从任职时间来看,知县的任期为三年,如果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任职,任期会相应减少,一般为两年或两年半。如果是在内地担任知县,三年任期满后,经过考核后可以升职或调职。但调职的可能性更大,通常是从“简缺”调到“中缺”或“要缺”,即从小县知县调到大县知县。一般而言,正七品的知县升任为从五品的知州或正六品的府同知,最快也要6年。以于成龙为例,他从顺治十八年开始担任广西罗城知县,直到康熙六年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期间,于成龙获得了广西唯一的考核“卓异”。可见,知县升为知州在政绩显著的前提下最短需要6年,而有时可能需要9年、12年甚至更长。
知州按照惯例应晋升为知府。这个升迁逻辑和知县升为知州类似,时间大致也是6年至12年。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知州其实没有升为知府的机会。因为到了知府这个级别,已经不是各省督抚和吏部所能决定的,往往需要奏请皇帝同意才能委任。实际上,许多知府都是“空降兵”,并非都是从基层提升而来。例如,六部的员外郎(正五品)以及内阁侍读和翰林院官更容易成为知府的首选。这部分人大多有庶吉士的身份,在京为官,皇帝对他们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更容易得到提升。但知州升为知府的机会相对较小,需要政绩显著且有一定背景的官员。然而,这里讨论的是升迁的难度,而不是否定其可能性。以于成龙为例,他于康熙六年升任知州,康熙八年调任黄州府同知,直到康熙十二年才升为黄州知府。在第二次获得“卓异”后,才调任武昌府知府。可以看出,政绩显赫的人,从知州到知府花费了6年。
知府按例应晋升为道员。道员这个级别非常关键,一旦达到这个位置,那么下一步就有可能跻身省一级的大员。然而,清代道员的数量并不多,且升为道员需要军机处提名并得到皇帝允许,首选的还是京官,即便是知府也是大府的知府,如江宁府、云南府、太原府等。对于大部分知府而言,升为道员的机会是相当渺茫的。而且从道员正常升迁到按察使最少也要两个任期,即6年,大多数则为9年或12年。
从按察使到布政使再到巡抚,甚至是总督,这个过程的时间就相对较短了。从清代的总体情况来看,有的官员往往3年甚至是1年就会得到提升。例如,于成龙从福建按察使升任直隶巡抚仅为2年,从直隶巡抚到两江总督仅为1年。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断:从知县到巡抚的升迁最难的时期还是在前期。大多数官员往往需要在知县的位置上苦苦熬到老。然而,一旦达到了道员这个位置,升迁就会变得相对迅速。从时间上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大致的结论,从知县到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最快也需要30年。实际上,整个清代,像于成龙、丁宝桢等极少数人才有这样的升官史。
综上所述,知县升为巡抚的道路艰辛而漫长,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具体的升迁时间取决于官员的个人背景、政绩和运气等多方面因素。这也反映了清代官员升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