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精英人物志编辑|精英人物志
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政局风云莫变,乱世之中也涌现出许多才子佳人。思想解放后,女子从原先低下的封建地位到放足、剪发、进学堂,女性的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今天要谈的是著名的“合肥张家四姐妹”,她们是民国历史上四朵秀丽的金花,每个人的人生都堪称传奇,在不同的领域闪闪发光,张家的教育方式也值得后人借鉴。
有财避奢,张家独特的教育方式
当时的张氏一族家境殷实,世代书香。张氏四姐妹的曾祖父是清朝两厂总督张树声,为官几十年积累下不少赫赫财富。传到父亲张武龄的手里,家境也没有衰败的迹象,一直欣欣向荣,一派蓬勃的气象。
张氏一家在合肥当地以“富”和“才”出名,据说张家家财万贯,每年收成的粮食就达到了十万石,是名副其实的大户人家。
也正是家境富足的缘故,张武龄很重视四个女儿的教育,没有丝毫的男女偏见,四姐妹自小衣食无缺,在父亲的授意下都进入了学堂,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教育。
四姐妹都读过许多书,从小备受家人的宠爱。因此个个都十分有主见,遇事都很有自己的行事作风。张武龄很看重四个女儿的发展,为了能让孩子们接触到更繁华先进的环境,张武龄就从合肥搬离,来到上海这座大城市定居。
上海的确繁华迷人眼,和老家的风格大相径庭,但是张武龄也意识到上海过于奢靡,尤其是四个女儿的心性都相对青涩,小小年纪就在这种灯红酒绿的环境下成长,实在不是好的选择。
经过一番思量,张武龄又带着全家人来到了苏州生活,在他的认知里,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是至关紧要的,周围人的习气都能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防止孩子们养成奢靡成性的习惯,张武龄坚决的实行了第二次搬迁。
来到苏州后,张武龄常常亲自教女儿们研读古籍,讨论古今文化。在他的带领下,四个女儿都十分好学,勤勉谦逊,性情也温和,完全是大家闺秀的理想模样。
据说张武龄曾经立下规矩,如果有客到家中造访,家人必须衣着得体整洁,分别站立在客厅的两侧,一一向客人行礼问候后,无事才可退下。
在张武龄的言传身教下,四个女儿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得体,谦逊有礼,在当地一片好评,任谁提起张家四个姐妹,都要夸赞一句好女子,若是谁能娶了四姐妹的其中一位,都是莫大的福气。
四个姐妹自幼同吃同住,手足情深,感情深厚自然是不必多说的,姐妹之间不仅在生活里互帮互助
在学业上也有竞争意识,无论是才情还是技能,她们几个谁也不逊色于谁。
勇敢追爱,与爱情相伴的大姐二姐
张家四姐妹中的大姐张元和,身为姐妹里的老大,张元和性子最稳重,做事妥帖,很早就能独当一面。到了大场合也能从容应对,平日里也很有大姐气度,关爱小妹,尊敬父母。
张元和身为大姐,一直到了30岁也没有结婚。仅仅是因为没有遇见合适的人,她也不着急出嫁,从来不理会旁人的闲话,一心要嫁给真正的爱情。
一直到了31岁这年,张元和还是待字闺中,张武龄夫妇再怎么开明也为大女儿犯起了愁,但是张元和就是不心急。直到遇见了一个特殊的男人,昆剧名角顾传阶,张元和才品尝到了爱情的滋味。
那一日张家四姐妹听说顾传阶要来苏州演出,纷纷激动的前去捧场,想要一睹昆曲名角的风姿。张元和十分爱看昆曲演出,也冲在前面。
台下遥遥一见,张元和就深深的喜欢了那个风姿绰约的男人,在那个年代,戏子的地位还是较为低下的。因此张家父母得知大女儿与一位戏子相恋后十分不满意,他们不想让优秀的长女下嫁给一个戏子,但是张元和一向是最有主见的,只要是她认定的事情,谁也不会改变。
在一番争执后,父母也无奈同意了二人的婚事。就这样,年过三十的张元和嫁给了爱情,婚后她与顾传阶举案齐眉,日子过得也算幸福美满。
这位大姐夫也不是寻常的戏子,他自幼拜师学艺,师承沈月泉,是昆剧小生里的全才,在业界名声斐然,是同辈里出类拔萃的戏曲人才。晚年移居台湾,在台湾继续传播姑苏昆剧。
二姐名叫张允和,在四姐妹里容貌最为出众,清丽出尘,她在16岁就结识了中国著名汉语言学家周有光,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比张允和年长三岁,他是苏州本地人,早年家境也是颇为殷实,只是后来逐渐衰落,父亲纳妾沉迷酒色,母亲为了不影响儿子的成长,就带着周有光和妹妹搬出去另立门户。
周有光的妹妹恰好与张允和同龄,两人是同班同学,十分投缘。因此张允和也常常去周家做客玩耍,与周有光也从点头之交发展成朋友。
周有光很早就暗恋张允和,他被张允和身上的温柔才情深深吸引,只是当时张家在苏州名声显赫,张允和本人在学校也很受欢迎,才貌俱佳,追求者暗恋着众多,所以周有光一直不敢表露心迹。
时间久了,张允和也隐约察觉到周有光对自己特殊的情感,但是她也没有迈出第一步。直到某一日午后,她突然收到了周有光的信件,询问她是否收到张家托周家带的东西。
醉翁之意不在酒,张允和冰雪聪明,一下子就品出了其中的意思,她也是初尝情事,不知如何回复,还寻求过学姐的帮助。对方鼓励她大方回应,从此以后两人就频繁的进行书信往来。
从朋友到恋人,张允和与周有光的爱情水到渠成,周有光是个腼腆内向的大男孩,即使两人已经确立恋爱关系,他也不敢与张允和有过多亲密的接触。
但是他会在两人约会时,与张允和共读《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她一同谈论书中的甜蜜情节,然后红着脸牵起她的手。
张允和在后来的书中曾经写下一段话:“当她的手第一次被他抓住的时候,她就把整颗心都交给了他,从此以后,欢欢乐乐要在一起,风风雨雨也要在一起。”
两人在结婚之前曾被算命先生预言,二人都活不过35岁。但是夫妇二人都没有在意,两人反而十分长寿,周有光还活到了112岁。
两人婚后不久就经历了战乱与长期的两地分离,女儿周小禾也在战乱中因病去世,但是夫妻二人始终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直到了头发花白的暮年,张允和也还保持着与周有光撒娇的小习惯,相爱到老的誓言也得以印证。
三妹张兆和的名字更为人熟知,她的丈夫就是著名的诗人、作家沈从文。与两个姐姐相比,张兆和的心性要安静柔软许多,外表清冷,很少与人过分亲密。
孤傲如松,活出自我的三妹四妹
沈从文第一眼就爱上了这个清冷孤傲的女子,对她展开了一系列的热烈追求,他给张兆和写的情书一字一句缱绻深情,可惜张兆和几乎没有回应过这个如烈火一般炽热的男子。
沈从文也没有放弃,张兆和越是不予理会,他越是要死缠烂打,哭追许久无果后,沈从文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托关系找来二姐张允和当说客,劝说张兆和与沈从文见一面,但是后来的相处里,张兆和对沈从文的态度也一直是不冷不热,始终淡淡的,对于沈从文的一腔热情不拒绝也不回应。
即使两人结婚后,沈从文也没有感受过张兆和的爱意,他觉得两人之间的爱情不对等,自己爱张兆和远远比张兆和爱自己要多得多,在痛苦的挣扎纠结下,沈从文出轨了。
张兆和在得知丈夫出轨后也没有过激的反应下,潇洒的转身离去,坚定的与沈从文解除婚姻关系,一直到沈从文去世之前,面对他的苦心忏悔,张兆和也没有就此原谅这个男人。
四妹张充和的人生也十分精彩,她是四个姐妹里年纪最小的,被三个姐姐宠溺着长大,张充和最有个性,她从小就树立了人生的理想目标,立志成为一名文人。
张充和自幼就表现出超乎同龄人的文学天赋,4岁就会背诗,6岁就能背出《三字经》《千字文》等,学生时代的她就开始研习《史记》《左传》等古籍,这样一个满腹经纶才情的女子,不仅博古通今,还擅长描绘丹青、山水、书法、昆曲,是名副其实的才女。
张充和多才多艺,却有着一个最大的短板,那就是数学。在文学上如鱼得水的她对数学却是一窍不通,甚至在高考里直接放弃数学,考了0分。即使这样,她还是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入学后她与姐夫沈从文、巴金等文人经常聚会,卞之琳也是其中之一。
张充和活泼开朗,一举一动都雍容得体,无论聊什么都能给出自己的见解,再加上她靓丽的外表,卞之琳很快就沦陷其中。
从此之后,卞之琳就暗暗的向“女神”张充和表达心迹,诗人的表白方式大多都是通过文字含蓄传述,张充和才思敏捷,自然能读懂他的意思。只是襄王有意,神女无情。
张充和对卞之琳只有朋友情谊,没有半点男女感觉。张充和索性不回应他的信件,卞之琳这边魂牵梦萦,迟迟得不到答复的他也明白了对方的答案。
卞之琳还是不敢直面向张充和坦白,他苦恋对方多年也没能得到答复,这段感情成了他毕生的遗憾。
张充和在30那年,结识了著名的汉学家傅汉思。张充和对这个德国青年很有好感,她对于爱情一向是直来直往,如果心动就不会加以掩饰,傅汉思才华昭昭,精通多国语言,对于汉文化相当有研究。
傅汉思彬彬有礼,曾经担任电影《花木兰》的翻译,两人都醉心国学,很有共同语言。他常常去张家登门拜访,每次一开门,家里的小孩都直截了当的回头大喊一声。
“四姨,找你的!”
张充和与傅汉思坠入爱河后,两人很快就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不久张充和就跟随傅汉思移居美国,两人育有一子一女,都十分长寿。
张家四姐妹每一位都是出色的大家闺秀,她们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独特的教育方式,也是后人教育子女的典范。无论是远离奢靡还是坚持自我,张家四姐妹都做到了随心所欲,在热爱的领域不断耕耘,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