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七月初,随着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连续重击,敌方兵力逐渐减少。在湖北襄阳、樊城一带驻守的国军,仅剩第十五绥靖区的三个旅及地方保安团,总计约两万余人,形势异常孤立且脆弱。面对这一局面,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将军经过深入分析,决定整合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桐柏军区主力以及陕南第十二旅等部队,共计三万余人,策划发起一场关乎四川、湖北、陕西三省战略要地——襄阳、樊城的“襄樊战役”。
1948年7月2日,襄樊战役正式打响。至7月6日,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对樊城展开围攻。守军见我军兵力众多,难以抵挡,仓促弃城撤退,向襄阳方向溃逃。溃散的国军队伍画面触目惊心,士气大为挫败。7日,我军各部队迅速推进至襄阳外围,对守军展开猛烈攻击。经过连续数日激烈交战,到15日晚,我军成功击退城外敌军,随即在强大炮火支援下,奋勇冲破襄阳城防。
到了7月16日上午11时左右,襄阳城内仅剩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康泽及其部分残余部队依托坚固工事顽强抵抗,拒绝投降。康泽的司令部设在襄阳一条狭窄小街左侧一座高大平顶楼房内。虽然楼房四周没有铁丝网等严密防护,但厚实的洋灰墙环绕,墙上密布射击孔,屋顶还设有圆形炮楼,形成坚固防御体系。小街两侧的房屋排成斜梯形,敌军一侧向街道内凹陷,另一侧的房屋突出街口,形成约百米宽的开阔地带,极大增加了步兵进攻的难度。
由于山炮难以迅速推进至城内,迫击炮威力不足,攻城部队决定采用炸药包进行近距离爆破。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八旅五十二团参谋长沈培英派遣副连长康清林率领步兵炮、火箭筒及工兵部队执行这一关键任务。康清林带领步兵炮排的赵文章及火箭筒班的苏士海、张富山等人,悄悄绕过敌人防线,逐步接近康泽司令部。
康清林一行人沿着小街右侧房屋后面,穿过零散的院落和倒塌的土墙,从一个破洞潜入一间昏暗的房屋。利用门缝透进的微光,他们发现门口有茶炉和一口大水缸,隐蔽于水缸后可观察敌方司令部。小心翼翼地移动时,康清林脚踩碎瓦片发出响声,随即听到外面手榴弹爆炸声和瓦砾坠落声。所幸,敌军并未发现他们的潜伏位置。
康清林通过窗缝观察发现,敌司令部门窗严密封闭,欲用火箭筒或炸药轰炸,必须打开屋门,但开门会暴露目标,导致全队暴露于敌火之下。正当众人苦思对策时,康清林发现一块窗板下缘留有空隙,拉下即可形成开口,足以伸出火箭筒进行攻击。
他将此发现告知队员,安排苏士海和张富山架设火箭筒,待步兵炮信号响起,迅速抽下窗板,火箭筒射击掩护工兵携带炸药包冲入爆破。康清林随后向沈参谋长汇报方案,获准实施。行动开始前,赵文章留守步兵炮阵地,苏士海扛着装填完毕的火箭筒,张富山护卫,工兵携炸药包和顶叉隐藏待命。
约定时间,步兵炮开火,炮声打破沉寂。张富山迅速拆除窗板,苏士海迅速将火箭筒伸出窗外开火,一股浓烟腾空而起。工兵趁机冲出屋门,抱着炸药包迅速冲向敌司令部。爆炸随即轰响,司令部遭受重创,我军在冲锋号声中夺入,彻底摧毁了襄阳城中最后的抵抗力量。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康泽被我军俘虏,襄阳城胜利在望。
主要参考文献:《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三军经略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