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一个非常勇猛的骑马民族,可以说这个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历史交织了整整六百年。提到匈奴,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词通常是野蛮、掠夺。他们行动迅速,来无影去无踪,总是抢夺别人的财物,几乎没有满足的时候。匈奴建立的政权疆域广阔,横跨欧亚大陆,他们经常欺压周边的部落和邻国,因此在当时,周边国家对他们非常反感,可谓讨厌至极。
众所周知,匈奴最常对中原地区进行掠夺。早在战国时期,他们就频繁骚扰秦国、赵国和燕国,这些国家也因此修筑了各自的长城来防御。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接手了赵国和燕国原有的防线。然而,秦国派遣的县官对边境情况不了解,因此无法有效应对匈奴的侵扰。这种情况就像一头黄牛背上被几只小虫咬着,牛却无能为力一样。 面对长期困扰边境的匈奴,嬴政最终决定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他派遣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北上讨伐匈奴,史书记载,这次行动一举击溃了匈奴。随后,嬴政下令将原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加固改造。秦军勇猛善战,嬴政又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帝王,那么,他为何要倾尽全力修筑长城呢? 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打匈奴需要骑兵,而秦国以农耕为主。把农民培养成骑兵,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此外,战争还需要充足的粮食,可当农夫都去当骑兵了,农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从经济角度来看,代价非常高。 第二,匈奴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他们经常随水草丰美的地方迁徙,而且部落分散,平时松散居住,只有在战时才会集中。如果秦军深入草原去找他们,既不熟悉地形,也难以找到敌人,战斗的难度非常大,甚至可能陷入被动局面。因此,修筑长城成为应对匈奴侵扰的有效方法。虽然很多人认为长城作用有限,但历史经验显示,它确实能够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长城不仅可以抵御外敌,还能防止人口外流,军事上可以作为军队驻扎的据点,同时也能促进移民和新的经济中心的形成。由此看来,长城的存在绝非无用,它在古代防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