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可能会对《还珠格格》中的格格和公主这两个称谓感到疑惑,我小时候也曾对此不太理解。那么,究竟格格和公主有什么区别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清朝皇室女性的称谓历史开始了解。接下来,让我们梳理一下相关的历史背景。
公主这一称谓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它用来专门指代帝王的女儿。到了汉代,皇帝的姐妹被称为长公主,而姑姑则被称为大长公主,这一称呼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与此同时,格格一词来源于满语,意思是小姐或姐姐。在后金政权刚成立时,由于没有正式的位号,所有的女性亲属都普遍被称为格格。在清朝建立之前,这一称谓已经在满族社会中使用,比如努尔哈赤的长女东果就被称作格格。 随着清朝的建立,皇帝开始确立后宫制度,对皇族女性的称谓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类。皇帝的女儿们根据其出生的地位和爵位,被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公主。其中,固伦公主指的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女,而和硕公主则是后宫其他妃嫔所生的女儿,或者是其他宗室女性因嫁给中宫而抚养的女儿。这两种公主并不是封号,而是代表身份等级的称谓。此外,由于特殊的宠爱或者嫁给了地位显赫的家族,某些庶出的女儿也可以被封为固伦公主。 而格格则逐渐演变成用来指代那些爵位为公爵及以上的宗亲之女。为了更清楚地区分不同的身份地位,顺治皇帝将格格进一步细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郡主、郡君、县主、县君和乡君。这些等级是根据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的女儿来划分的,从高到低逐级递减。 尽管公主和格格都可以用来指代皇族的女儿,但二者的身份地位还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公主通常是在宫中长大的,属于更高的地位;而格格则通常是在宫外的王公之家成长,地位相对较低。 总结来说,在清朝,所有出生在皇室的女性都可以被称作格格,但只有皇帝的女儿才会被称作公主。换句话说,公主是皇帝女儿的专属称谓,而格格则多用于其他宗室贵族的女儿。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她们的爵位和身份上。要真正理解这段历史,我们需要了解清朝公主的封号以及她们的身份规定,明确各个等级的特点和区别。此外,清朝的公主在结婚后,也会受到特别的品级规定,比如根据丈夫的品级来决定她们子女的爵位等。 公主和格格这两个称谓的差异,真实地反映了清朝宗室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差异。这些微小的称谓变化,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