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后,许多曾经的名将因与彭总的关系而受到牵连。这里特别提到的是曾经二字,因为这些将领与彭总的联系大多是在抗战或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其中一些人甚至只是在红军时期与彭总有过短暂的合作。例如,黄克诚曾是彭总的部下,坚定支持彭总,但最终因此遭到批斗;邓华、洪学智、万毅等人则是在抗美援朝时为彭总工作。由于他们公开支持彭总或没有参与批判彭总,在庐山会议后,这些开国将军都失去了职务。
然而,在这种局势下,有一位开国上将,尽管曾与彭总在解放战争期间有过合作,却没有受到任何负面影响,依然保留了自己的职务。这个上将就是张宗逊。那么,张宗逊能够在这场风暴中屹立不倒,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张宗逊,陕西渭南人,早年接受了私塾和小学的教育,后来考入了黄埔军校第5期,毕业后加入国民革命军,担任过第24师排长和第二方面军警卫团连长。之后,他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在这次起义中,由于他出色的表现,张宗逊与陈士榘、陈伯钧、宋任穷、黄永胜一起,被授予了开国上将衔。值得一提的是,张宗逊和宋任穷都具备大将军衔的资格。 在红军时期,张宗逊的职务非常显赫,他曾担任过师长、军长,并在红军大学担任校长兼政委,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在57位开国上将中,像张宗逊这样的经历是非常罕见的。他曾在红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会师后,担任红四军参谋长,后来随着红军的征战,晋升为一局局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宗逊成为了八路军120师358旅的旅长,与贺龙一起抗击日军。彭总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时,张宗逊也曾在彭总的麾下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在贺龙和彭总手下担任副司令职务。 在解放战争时期,张宗逊再次与彭总并肩作战,担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协助彭总策应延安,转战陕北,并配合陈谢集团渡河南下。随着战略反攻的推进,张宗逊协助彭总指挥了西北的军事行动,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张宗逊继续在国家的军事岗位上工作,先后在聂帅和粟裕的领导下担任副总长,并在1955年授衔之前,兼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从1952年起,张宗逊实际上也在彭总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因为总参和训练总监部都隶属于国防部。由于张宗逊长期与彭总合作,特别是在大西北战斗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军队建设中,他常被认为是彭、黄派系的一员。即使如此,张宗逊在庐山会议后依然得以保留副总长的职务,并分管教育训练工作。这其中必然有他背后强大支持力量的保护。 张宗逊晚年回忆时曾提到,他能够在庐山会议后风波中幸免于难,得益于三位军中重量级人物的支持:贺龙、罗荣桓和毛主席。 与贺龙的友谊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日军围攻北岳根据地,张宗逊带领120师的358旅展开激烈战斗,成功歼灭日军一个大队,极大鼓舞了友军。战后,贺龙特意让张宗逊送去战利品,回应怀疑120师战果的友军指挥官。这一事件成为两人深厚战友情的开始。张宗逊与贺龙在九年的抗日岁月中并肩作战,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 张宗逊与罗荣桓的友谊始于1927年的秋收起义。在红军时期,张宗逊与罗荣桓分别担任红四军和红一方面军的重要职务,长征期间共同经历了艰难困苦。到达延安后,两人经常在会议上并肩作战,甚至与毛主席一起留影。罗荣桓在庐山会议后依然是党内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主持总干部部工作时,对张宗逊的提拔和任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张宗逊与毛主席的深厚情谊是他能够在庐山会议后安然无恙的最重要原因。早在秋收起义时期,张宗逊与毛主席就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在长征过程中,他多次得到毛主席的赞赏,尤其是在三湾改编期间,张宗逊在保卫井冈山时展现出的勇敢和决断,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长征后,毛主席亲自指示张宗逊不要再兼任纵队司令员,而是专心担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这显示了毛主席对他的极高信任。 张宗逊不仅在军事上有杰出的才华,他还一直致力于向毛主席学习,常常感叹自己学习得远远不够。他始终怀念与毛主席的深厚关系,并把这种情谊作为自己一生的动力。 晚年时,张宗逊从未忘记自己在毛主席指引下成长的历程,他深知正是毛主席的庇护,才使得他在风雨如磐的岁月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