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5月,太平天国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当时,北伐军接到的指示是:迅速通过间道赶往燕京,避免占领城市和攻打坚固阵地,以免浪费时间。简而言之,北伐军的任务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直奔北京,中途尽量避免长时间的攻城战斗,确保能够节省时间。 北伐战争一开始,北伐军便严格遵循这一策略,快速前进,行进速度之快几乎可以用风驰电掣来形容。
然而,在怀庆一带,北伐军却遇到了困难。由于攻城作战的拖延,他们在这里停驻了超过50天,这一行动对整个北伐战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风驰电掣,跨越黄河 1853年5月13日,北伐军从扬州出发,正式启动了北伐。 虽然北伐军的兵力并不庞大,出发时大约只有2到3万人,但他们都是长期担任先锋的精锐部队,战斗力非常强。 因此,北伐军很快就突破了滁州、凤阳、怀远、蒙城等地,进入了河南,并在6月13日成功攻占了归德府,掌握了黄河的渡口。 不过,由于清军提前将渡河用的船只全部移到了黄河南岸,北伐军无法按照原计划通过刘家口渡河,因此不得不重新寻找其他渡河地点。 接下来的半个月,北伐军在汜水、巩县一带通过民间的煤船渡过了黄河,顺利渡河的大部队开始继续北上。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北伐军成功跨过了黄河,打破了清军通过黄河天险阻止北伐的企图! 此时,太平军终于摆脱了追兵的困扰,震动了直隶、山西等地,北伐军可以继续向北,直指直隶! 然而,北伐军却在此时停下了脚步,决定先攻占怀庆。 想在北岸夺取一座城市 渡过黄河后,林凤祥指挥的大军并没有立即北上,而是选择了攻打怀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 **等待渡河的部队** 北伐军渡河时,清军一直在进行围追堵截,形势非常严峻。虽然林凤祥的大部队已经成功渡河,但仍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北伐军将士未能过河。于是,林凤祥决定停留在北岸,等待其他部队的到来。 2. **等待援军的支援** 林凤祥和李开芳率领的部队,实际上只是先锋部队。当时,直隶虽然防守空虚,但毕竟是清朝的统治中心,凭借仅有的这点兵力,无法攻下这片重要的土地。因此,根据原计划,杨秀清会派遣后续部队来支援。然而,由于黄河的阻隔,后续部队的到来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林凤祥为了接应后续部队,决定在北岸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根据地。 但实际上,杨秀清早已下令,由于天京的防守压力,左军和右军无法前来支援,后续部队也不会再到达。可惜,林凤祥可能未收到这一指示,仍然按照原计划,继续在北岸寻求后援。 3. **急需补充物资** 自从北伐开始以来,北伐军一直保持着快速行进的速度,物资消耗巨大。清军加强了对粮草和物资的保护,试图切断北伐军的补给线。如果不占领城市,太平军就无法获得足够的补给。因此,林凤祥意识到,他必须先占领一座城市,以确保物资供应和部队的休整。 考虑到以上种种原因,林凤祥决定攻占怀庆,以此为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北伐军的实力。 为何选择怀庆? 林凤祥选择怀庆作为目标,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 **地理位置重要,便于接应部队** 怀庆位于黄河北岸,是一座重要的战略城市。如果太平军占领怀庆,就可以在北岸建立强大的根据地,为南岸仍在等待的北伐军提供支援,也便于接应后续部队的到来。 2. **易于防守,一旦占领便可巩固** 怀庆的城墙较高且坚固,城内河流纵横,地势险要。占领后,太平军可以在此构筑强大的防御体系,抵御清军的反扑。 3. **攻占的机会较大** 虽然怀庆的防御看似严密,但实际情况并不复杂。城内的清军战力薄弱,正规军只有约300人,而那些临时招募的团勇多是未经训练的民兵,战斗力和意志力均较为薄弱。相比之下,太平军拥有3万多精锐部队,且战斗经验丰富。再加上怀庆的土质适合挖掘地道,太平军可以充分发挥其特长。 显然,林凤祥认为,怀庆虽然防守严密,但敌人的实力薄弱,攻占这座城市并不困难。 攻城不利,策略失效 然而,事实却出乎意料。尽管林凤祥采取了多种攻城策略,包括围困怀庆和采用地道爆破等战术,但结果却未能如愿。 首先,林凤祥选择通过四面袭扰来削弱敌人的士气,但由于怀庆城内并没有内应,敌军虽然不擅长作战,但能够坚持防守,不易被打乱阵脚。 随后,林凤祥转而采取了穴道爆破的战术,这种方法在之前多次攻城战中十分有效。然而,怀庆城较小,且防御设施紧凑,每次爆破虽然能够破坏部分防线,但清军迅速组织反击,无法彻底摧毁防线。 7月23日,太平军尝试在东、西两面同时爆破,但由于天气原因,进攻再次失败,攻城战陷入了僵局。 民间高手的意外反击 就在太平军不断尝试攻城时,敌人找到了一个民间高手,这个高手曾是怀庆的囚犯,专门从事煤矿开采工作,对地道挖掘颇有经验。守军释放了他,让他协助防守。凭借他在地道方面的经验,太平军的地下进攻暴露了位置,清军迅速做出反应,成功阻止了太平军的攻势。 围城与阻援的战法在怀庆围城战中,林凤祥还采取了木城战术,通过搭建木质防御工事,切断敌军的援军通道。这一策略初见成效,成功阻止了清军的支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军逐渐增援,且太平军的物资也渐渐消耗殆尽。怀庆的攻坚战已经没有意义,北伐军开始面临极大的困境。 战术失败,战略转移 最终,林凤祥意识到,继续围攻怀庆已经没有任何战略意义。虽然他在战术上表现得相当出色,但从整体战略上看,怀庆的攻坚失败使得北伐的进程受到了严重拖延,北伐军的前景变得更加黯淡。 9月1日,太平军撤离怀庆,向西推进,北伐战线暂时告一段落。 代价惨重 怀庆攻坚战的失败,对北伐军的士气和信心造成了极大打击。这座小城的攻占如此艰难,极大地削弱了北伐军的进攻动力,接下来他们在天津外的进攻也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此外,这50多天的围城战,也极大消耗了北伐军的时间和资源。原本可以继续北上的部队,因怀庆的拖延失去了最佳进攻时机,进入了敌人更加严密的防线。 可以说,怀庆攻坚战的失败,直接加速了北伐军的崩溃。 从战术上来看,林凤祥的表现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