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时期,蜀汉集团的实力非常强大,人才众多。 在武将方面,不仅有张飞、关羽、马超和黄忠这样的顶级武将,还有魏延、赵云、陈到和吴懿等一批有着赫赫战功的名将。 而在文臣方面,像诸葛亮、庞统、法正、黄权等人都是非常出色的,李严和刘巴等人也是非常有才华的俊杰。 文官和武将都堪称顶尖,整个团队的规模和素质,都不逊色于曹操的集团。 然而,到了蜀汉后期,蜀汉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人才逐渐流失,甚至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地步,蜀汉的实力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蜀汉的人才会出现这样大幅度的下降呢? 中生代人才的大量损耗 刘备集团的黄金时期,是他刚刚称汉中王的时候。 在那时,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诸葛亮、法正、刘巴和黄权等都在集团中,堪称文武双全,人才济济。 但与此同时,曹操和孙权的势力也在经历着人才的新老交替。特别是武将方面,刘备集团的顶级将领,如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年纪都已经很大,甚至接近或者超过了当时的平均寿命。 虽然不至于让他们马上退休,但实际上,这时确实是逐步进行人才更替的关键时刻。 原本,刘备并不需要担心这一点。因为魏延、刘封、孟达这些年轻将领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冯习、陈式、高翔、张南和吴班等人,也都在入川、汉中之战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在荆州,关平、马良等青年才俊也在不断成长。 可以预见,未来这些年轻将领会逐步接过关张马黄的重担,继续带领蜀汉走向辉煌。 然而,现实却是,许多原本被寄予厚望的人才很快就陨落了。 首先是关羽率领的荆州军团全军覆没,这意味着当时在荆州的许多青年才俊也随之丧命。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句话,正是描述了当时的困境。廖化作为唯一幸存者,他曾一度假装投降,再次归队,最终成为蜀汉的顶梁柱之一。 可以看出,关羽的荆州军团本来也是人才济济的。接着,东三郡的年轻将领们也先后遇难。 那时,刘备的中生代人才中,唯一能够独当一面的,只有魏延、刘封和孟达。可是在上庸,刘封与孟达发生了矛盾,孟达投降魏国,带领魏军攻打上庸,最终刘封败退,被刘备亲自斩杀,这让刘备的中生代力量再度遭遇重大打击。 最后,夷陵之战的惨败,更是加剧了蜀汉的人才流失。冯习、张南、傅彤和马良等年轻将领纷纷死于战场。 冯习在夷陵之战中担任大督,张南则是前部指挥。可以说,刘备对于这些年轻将领的重视程度,几乎仅次于魏延。 马良,作为马氏五常之一,在当时是非常受人推崇的,他的才华也被诸葛亮所看重。 这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就这样陨落了。 因此,原本应该接替刘备大任的中生代将领,大部分都比刘备早早离世,导致蜀汉的人才后继乏力。 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若其中一代人才突然大量流失,后续的人才发展自然会受到巨大冲击。 选材面狭窄 另一个原因是,蜀汉后期的人才来源变得异常狭窄。 当年,虽然刘备屡屡受挫,四处漂泊,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在全国各地广泛收集了大量人才。 在河北,他收编了关羽、张飞、赵云;在徐州,他吸纳了糜竺、孙乾等人;在荆州,他结识了诸葛亮、庞统、黄忠、魏延以及蒋琬、费祎等一大批人才;到了益州,他又收罗了法正、李严等人,并且接纳了马超。 刘备虽地盘不大,但他的人才来源却遍布全国各地。 然而,随着蜀汉稳定了益州这块根据地后,人才的来源也逐渐局限在了益州这一地区。 而这种局限,不仅仅体现在地理范围上。当年,北方战乱不断,许多北方士人纷纷南下,避难至荆州和益州。因此,在这两个地方,蜀汉能够选择到大量的外来人才。 但随着曹操逐渐安定了北方,北方人士不再像之前那样逃亡至南方,这使得蜀汉的人才来源变得更加局限,人才的选择面迅速缩小。 独特的权力结构,导致人才梯队不正常 除了中生代人才的损失和选材面狭窄外,蜀汉的人才发展体系本身也存在问题,这使得蜀汉的人才储备进一步遭到削弱。 蜀汉的统治结构相对特殊。作为外来统治者,刘备首先需要团结本地人才,并适当将一些职务交给益州人。然而,为了确保对政权的控制,核心职位却始终由外来人掌握。 结果,尽管益州本地人才在蜀汉政权中的比例很高,但许多重要的决策职务依然由外地人占据,导致了人才的层次结构不合理。 这样一来,虽然蜀汉的基层有大量的益州人士,但能够参与决策的却主要是来自荆州等外地的人才,蜀汉的人才选拔面变得更加狭窄。 伯乐水平急剧下降 即使在这种种困境下,蜀汉仍然能够培养出一些优秀人才。然而,蜀汉的伯乐水平却在逐渐下降,导致人才的发掘与培养逐步减缓。 刘备时期,他的用人眼光几乎是冠军级的。他能够识别出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才华,并且把他们提拔到重要岗位。甚至在战败后,他依旧能够慧眼识人,提拔马忠和李严等人。 刘备的用人之道,不仅注重人才的能力,还能准确识别出哪些人不适合继续重用,比如他临终时特别提醒不要大用马谡。 然而,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在人才发掘和使用上的水平明显不如刘备。虽然他在一些方面有所成就,但依然没有完全达到刘备的高度。到了蒋琬和费祎掌权时期,人才的培养几乎停滞,蜀汉基本上是在吃老本。 而当蒋琬、费祎之后,蜀汉的人才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权力斗争的损耗 虽然蜀汉没有像曹魏和东吴那样发生激烈的宫廷斗争,但权力斗争对人才的损耗却可能是最严重的。刘备去世前,将国家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然而,很快,李严因权力斗争被下架,而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和杨仪成了军中的重要人物,他们曾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继承诸葛亮的接班人。 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和杨仪相继遇害,蜀汉的内斗使得人才不断流失。 权力斗争在蜀汉的形式是暗斗,看似和平,但实质上却对人才造成了极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