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中国古代历史时,万户侯这一荣誉往往频繁出现,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被封为万户侯的人物。例如,西汉的开国功臣张良就曾获得过这个封号。那么,究竟什么是万户侯?它代表了怎样的荣耀?为什么历代皇帝总喜欢用这一封号来奖励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臣子呢?
其实,万户侯这个称号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词语,它由万户和侯两个部分组成。这里的万户是指采邑制度和封国制度,而侯则是与爵位制度有关。那么,采邑和封国制度分别是什么意思?它们在中国历史中又扮演了怎样的重要角色? 如果把古代的万户侯放在现代社会来比拟,可以类比为哪些社会群体?其中又隐含了怎样的社会结构呢? 首先,采邑制度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但实际上,它早在周朝建立之初就已经开始施行。采邑制度和分封制度是同时推行的。周天子将自己的亲族分封到各地,让他们守卫疆土。这些被封为王的贵族不仅拥有土地的所有权,还能建立起自己的官僚体系,掌握军队,几乎成了一个小型的独立王国。除了天子享有一些专有权利外,封王几乎掌握了所有统治权。 采邑制度的核心在于,封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模仿周天子将土地分给自己的下属。虽然这些下属的权力不如封王,但经过层层分封,逐渐形成了周朝的政治体制。在各自封地上,封建主几乎掌握了所有的权利,包括征税、训练军队和招募私兵等。虽然这些权力有助于加强地方治理,但也导致了地方诸侯权力过于庞大的问题。 最初,周天子能够有效地控制诸侯国,但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国逐渐削弱了中央的控制权,进入了东周时期,随后进入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采邑制度的弊端使得周天子沦为一个象征性的君主,真正的权力逐渐集中在诸侯手中。 诸侯们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正是因为采邑制度赋予了他们巨大的自主权。因此,他们开始有意削弱这一制度下的权利,尤其是在军队方面,他们几乎不允许他人干预或掌控军队。进入战国时期后,采邑制度的实际权力大幅削弱,留下的只是部分税收权和一些不会威胁到中央的特权。 根据爵位的不同,采邑的规模也不同。最低级的男爵享有十几户或几十户的采邑,而较高等级的侯爵则拥有数千户,功绩卓越者的采邑甚至可达到万户。依据采邑制度,拥有爵位的贵族可以按比例从采邑中获得一定的财富或资源,作为他们的收入来源。 采邑主要授予王公贵族或有功大臣,它类似于俸禄,但它并不是日常的薪水,而是皇帝特别的恩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对采邑制度的存在,他曾计划要废除这一制度,转而实施郡县制,以增强中央集权。然而,实际操作中,如果彻底废除采邑制度,可能会引发国家动荡,秦始皇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 在中国封建历史中,采邑制度从周朝一直延续到清朝,一直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尽管春秋时期采邑制度十分盛行,但在战国时期,采邑制度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权力大幅削弱。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战国时期开始形成了封国制度,与爵位制度结合使用。封国制度的目的是安抚封王和功臣,以防止他们叛变。秦朝延续了这一制度,尤其在郡县制无法完全控制有功大臣的情况下,赐给他们封地和部分经济特权,鼓励他们安分守土。与采邑制度的完全自治不同,封国制度要求中央派遣监管官员,并在封地内实施郡县制,使得行政和军事权力更多地归中央,封王的特权相对有限。汉朝建立后,刘邦发现单靠郡县制不足以稳固自己的皇权,于是采取了分封与郡县并行的政策,这样藩王便应运而生。 藩王同时享有采邑和封国的特权,既能掌握经济权力,又有一定的军事权力,类似于春秋时期的诸侯。起初,藩王较为顺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许多叛乱事件,如著名的七国之乱,险些导致西汉的灭亡。为防止藩王权力过大,汉帝采取了削藩政策,并通过推恩令等手段来限制藩王的权力,避免重蹈周朝的覆辙。 采邑制度与封国制度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是否世袭。采邑制度允许世袭,但因其权力逐渐减弱,最终走向消亡。封国制度则严格禁止世袭,除非特殊情况,否则爵位和封地不可传给后代。因此,封国制度逐渐取代了采邑制度,成为历代王朝常见的封赏方式,直到清朝末期才被废除。 侯是爵位制度中的一种,最常见的是五等爵制,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正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所言,封侯是一项极其难得的荣誉。爵位制度源远流长,而且每个朝代有所不同。例如,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度中就有二十多个等级。 西周时期的爵位分为六等,除了五等爵外,还设有王位,代表着天子的最高地位。到汉朝时,爵位制度基本定型,其中王爵通常用于分封同姓的王室成员和异姓的功臣,前者用以巩固王权,后者用来奖励立下功劳的臣子。 王爵和侯爵都属于封爵的一部分。封爵的特权包括获得封地或采邑、爵位世袭、免税等特权,以及一些政治权力。爵位的继承尤为重要,通常是嫡长子继承,庶子很难继承。如果没有合适的继承人,爵位就会被朝廷收回。 对于朝廷来说,爵位是一种负担,因为它分散了皇权和国家的资源。爵位家族越少,国家越有利。爵位的一个特殊政治特权是有罪先请秩禄上通,即拥有爵位的人在受到刑罚前,必须先得到皇帝的批准,否则不能随便处决。这一特权在汉武帝时期就有所体现,当时太子因奸臣江充的举报而被追捕,最终田仁私自放走了太子。丞相想要杀死田仁,但御史基于法律规定,强调必须得到皇帝的许可才能执行死刑。最终,丞相不得不放弃杀田仁,而是将他囚禁并报请皇帝决策。 这一特权在后世发展成了类似的政策,比如宋朝的不杀士大夫原则和明朝的勾朱制度,死刑犯的名单需要由皇帝亲自勾画决定,未勾画者不得执行死刑。 因此,万户侯是指从一万户以上的户籍中抽取赋税,这些税收成为万户侯的固定收入,且随着爵位的继承持续领取。除了经济收入,万户侯还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如爵位世袭、官职继承权和招募私兵保护家族等。 万户侯通常是朝廷中的高官,拥有显赫的地位和巨大的权力。如果将他们与现代社会中的群体相比,可以类比为韩国的财阀,这些家族掌握了庞大的财富和影响力,尽管财阀的政治权力更加集中和强势,但万户侯的权力大小则取决于皇帝的意愿和能力。 尽管侯爵可以世袭,但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力仍然无法与现代的家族财阀相比。随着时代的变化,王侯将相的时代已经结束。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