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被普遍认为是乱世中的英雄人物,他不仅能在治国安邦上有所作为,而且在乱世之中也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当年董卓的暴乱震动了朝堂,曹操第一个挺身而出,拿起七星宝刀前往董卓府邸,亲自给董卓上了一课,表现出了他的勇气和决心。随后,曹操开始逃亡,并返回故乡,开始招兵买马,准备与董卓展开长期对抗。
到了公元190年,关东的各路诸侯推选袁绍为联盟的盟主,包括曹操在内,总共有18路诸侯响应。每一支军队的兵力都不少,最小的也有2万左右,而袁绍和袁术无疑是其中最为强大的。尽管如此,作为18路诸侯的领袖,曹操也获得了不少支持者,大家普遍看好曹操能带领大家联合抗敌。不过,由于曹操手头的兵力与袁绍差距较大,为了维护大局,曹操最终决定首先推举袁绍为联盟的盟主。 然而,董卓并非容易对付的对手,他派遣了自己的先锋大将华雄来迎战诸侯联军。华雄身材高大、力大无穷,乃是西凉的猛将。在随后的战斗中,华雄几乎是所向披靡,连续斩杀了联盟军的鲍忠、祖茂、俞涉、潘凤等四位大将,联军士气大受打击,袁绍也因此急忙召集各路诸侯商议对策。 袁绍焦急地对诸侯们说:谁能斩杀华雄,赏千金和良马百匹。然而,面对华雄的威猛,没人敢站出来挑战。包括曹操和公孙瓒等著名诸侯,都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战。 最终,关羽主动请求上阵,尽管他当时并非五虎上将中的一员,仅是一个不起眼的马弓手,几乎算是个无名小卒,连袁绍也当众羞辱了他一番。面对这样的羞辱,曹操立刻打断了袁绍的话,并借着关羽的请求,拿起了一杯热酒,激励关羽勇敢迎战。 关羽当时淡然回应:小小华雄,我无需借酒壮胆,去去就回。果然,关羽凭借出色的武艺,迅速斩杀了华雄,返回大营后还一饮而尽曹操递来的酒,这便是著名的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18路诸侯的发起人和领袖,曹操为何不派遣自己的大将直接挑战华雄、打击董卓的气焰呢?这其中,曹操的考虑有三点。 首先,曹操需要了解其他诸侯的实力。曹操早年曾在朝为官,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面对这些不太熟悉的诸侯,曹操首先需要了解各方的实际力量。毕竟董卓手下的猛将如云,华雄虽然仅为二流猛将,但也能给联盟军带来不小的麻烦。通过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可以将矛盾引向袁绍,逼迫董卓对袁绍发难,从而避开直接针对自己。 其次,曹操手下的将领并不多,他的兵力相对较弱。曹操参加讨伐董卓时,兵力仅有约1万不到2万,而且大多是新招募的士兵。至于将领,曹操手下只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乐进五人,而这些将领的武力水平和华雄相比也有所差距。夏侯惇和夏侯渊武艺高强,但直接与华雄交战,很可能有一方伤亡,因此曹操不愿冒险。 特别是乐进,虽然勇敢,但其身材较小、体力和华雄差距较大。当时乐进刚刚加入曹操阵营,曹操对他并不了解,也不敢轻易派他上阵。最后,曹操还需要观察刘备的动向。当时,曹操和刘备早有交情,而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并没有受到其他诸侯的重视。曹操巧妙地安排刘备三兄弟进入大帐,并公开赞扬刘备的高风亮节,这也是曹操在帮助刘备宣传。然而,刘备也回报了曹操的好意,他让关羽斩杀了华雄,展示了刘备的胆略和远见。 这一举动不仅让曹操更加重视关羽,也为之后曹操和刘备的合作埋下了伏笔。尽管刘备那时兵力单薄,但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手腕,成功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也意识到,这个年轻的刘备,未来必定有不可小觑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