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玄武湖,谁不知道呢,六朝烟水,十里长堤,一说就是江南的好风光,可很少有人晓得,这片漂亮的湖,曾经在地图上凭空消失过,北宋那个搞变法的王安石,大笔一挥,愣是把它变成了万顷良田,几百年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又给它重新蓄满了水,划成了皇家禁区,高墙围起来一关就是差不多三百年,同一片湖,两个历史上的大人物,怎么就干出完全相反的事儿来,这背后,其实是两个朝代完全不一样的治国思路,也是两个大佬完全不一样的心思。
这事儿得从北宋熙宁年间说起,那时候的宋神宗赵顼,年轻有想法,就想让国家富起来强起来,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王安石身上,王安石也是临危受命,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核心目的就是给国家搞钱,他的眼睛很快就盯上了那时候还叫“后湖”的玄武湖,在他看来,这么大一片水,不种地不养鱼,光看看风景,简直就是天大的浪费。
说干就干,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一推行,一场“废湖还田”的大工程就开始了,官府组织人手,把湖水排干,让湖底的淤泥晒太阳,曾经波光粼粼的湖面,一下子就变成了沟沟壑壑的烂泥地,这些新开出来的地,很快就叫“后湖田”,分给没地的农民去种,条件是你得给官府交很高的租子,王安石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既让流民有饭吃,又给国库增加了收入,多好的事儿。
可他明显是把大自然想简单了,玄武湖那地方地势低,本来就是个天然的蓄洪区,你硬把它改成农田,南京城的水系调节能力就差了一大截,一碰上大雨城里就看海,更要命的是,湖底的土根本不肥,排水也不行,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收成差得可怜,老百姓忙活一年,打下来的粮食还不够交租子的,当时苏轼这些文化人就拼命反对,说这是“与水争地”,跟老天爷对着干,早晚要出大问题,可惜,那时候变法跟打雷似的,谁还听得进这些。
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了,北宋也亡了,这片“后-湖田”也就慢慢荒了,经过南宋、元朝几百年,有时候被水淹了,有时候又露出泥巴,就那么半湖半田地尴尬着,直到一个叫朱元璋的放牛娃,从安徽一路打到南京,建了大明朝,玄武湖的命运才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朱元璋,这个从最底层爬上来的皇帝,对“控制”这两个字有种超乎寻常的迷恋,他要把整个国家每个犄角旮旯,都死死攥在自己手心里。
为了这个目的,朱元璋发明了个东西,叫“黄册”,这可不是普通的户口本,这简直就是明朝的“国家大数据中心”,黄册拿户当单位,你家有几口人,哪里人,多大岁数,长什么样,名下有多少地,该交多少税,写得一清二楚,每十年全国查一次,重新做一本,可以说,谁拿到了黄册,谁就拿住了整个帝国的钱袋子和兵源,这么机密的国家档案,放哪儿最保险呢,朱元璋想来想去,目光就落在了那片荒废很久的后湖上。
朱元璋的想法跟王安石是拧着的,王安石看到的是土地的经济价值,朱元璋看到的,是水域的战略价值,一片巨大的水面,它本身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他下令重新挖河道,引水进湖,让玄武湖又变回了烟波浩渺的样子,接着,在湖中心最大的那个岛上,修了个规模特别大的“黄册库”,专门用来放全国各地送来的黄册,从那以后,玄武湖改名叫“后湖”,成了皇家禁地,四周高墙围着,军队天天巡逻,普通老百姓连边都沾不上。
你想想那个画面,浩瀚的湖面上,没有渔船,没有歌声,只有运黄册的官船在严密的保护下,慢慢开向湖心岛,岛上房子盖得特威严,全是卫兵,无数的文书在里头整理、核对那些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册子,对南京城的老百姓来说,后湖成了一个又神秘又让人害怕的地方,它不是风景,也不是农田,它是帝国的心脏,是皇权的象征,这种绝对的隔离,既能防火,又能防盗,还能防造反,在古代算是保管档案的顶级方案了。
就这么着,王安石当年费老大劲填平的湖,又被朱元璋费老大劲给挖了回来,一个为了“利”,一个为了“权”,一个盯着眼前的经济账,一个算着王朝的长久账,这背后,就是文人政治家和草根皇帝在治国理念上的巨大差别,王安石的改革,充满了读书人那种“为天下谋利”的理想,却常常忘了现实有多复杂,而朱元璋的设计,则全是实用主义和铁腕控制,他要的是一个精准、高效、不许任何人挑战的统治机器。
玄武湖作为皇家禁地的历史,贯穿了整个明朝,足足二百七十多年,直到明朝灭亡,清军进了关,黄册制度慢慢没用了,这座神秘的皇家档案馆才跟着失去了作用,清朝的时候,后湖虽然不再是禁区,但还是官方管着,没完全对老百姓开放,直到晚清,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才下令向民众开放,还恢复了它“玄武湖”这个古老的名字,以前的皇家禁区,总算变成了老百姓能划船散步的公园。
今天,我们走在玄武湖边上,看着湖光山色,可能很难想象它曾经背负了那么沉重的历史,这片湖水的聚散清浊,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王安石变法的雄心,也刻下了朱元璋的帝王心术,它从一片寄托着富国梦的农田,到一个守护着皇权命脉的禁区,再到今天大家都能来玩的城市客厅,每一次身份的改变,都是一个时代的影子,历史的奇妙就在这儿,它总是在不经意间,把那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和事,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给连在了一起。
参考文献: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明] 《明太祖实录》
顾诚:《明代的黄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