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是唐朝初期一位著名的将领,他在唐高宗时期的征战中立下了显赫的战功,东征西讨,屡次凯旋。然而,在征西的过程中,薛仁贵也遭遇了惨痛的失败,几乎全军覆没,回朝后更是被唐高宗削职为民。那么问题来了,薛仁贵明明在战争中屡屡获胜,为什么会在对抗吐蕃时惨败呢?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呢? 唐高宗在位初期,吐蕃不断对唐朝发起挑战。首先,吐蕃驱逐了吐谷浑人,占领了吐谷浑的原地,接着又对西域地区展开了军事行动。唐朝此时正在进行东征,精力集中在其他地方,因此对吐蕃的威胁暂时未做应对。但到了670年,唐朝的安西四镇已完全被吐蕃占领,唐高宗这才决定出兵,教训一下这个日益嚣张的吐蕃。尽管朝中有不少名将,唐高宗却选择了薛仁贵来负责这一任务。
薛仁贵,字礼,山西河津人,虽然出身河东薛氏家族,但家道中落,早年靠种田为生。在唐太宗时期,薛仁贵看到了东征高句丽的机会,毅然从军。在辽东的战场上,薛仁贵身穿白袍作战,表现出色,赢得了李世民的赏识,迅速得到了提拔。到了唐高宗时期,薛仁贵先后征服了九姓铁勒和高句丽,成为当时的顶尖将领。 到了670年,唐高宗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负责西征,副将则有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人。此次出征的目的地是吐蕃的都城逻些。由此可见,唐高宗的战略意图是希望薛仁贵能深入敌境,给予吐蕃沉重的打击。然而,唐高宗万万没想到,薛仁贵带领的军队竟然在这场战役中遭遇了失败。 这场战争的最大困难之一是作战地点位于海拔极高的青藏高原,气候极为恶劣,地形复杂,唐军的进军路线和后勤保障都面临极大困难。而吐蕃方面对这片高原地带了如指掌,能够利用地理优势进行防守,采取了以逸待劳的战略,等待唐军自投罗网。更重要的是,吐蕃动员了数十万大军,严阵以待,准备与唐朝军队决一高下。 在这场艰难的战斗中,唐军内部还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副将郭待封与薛仁贵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好。郭待封是将二代,他的父亲郭孝恪曾是瓦岗军的将领,后来归降唐朝,并官至安西都护。靠着父亲的恩惠,郭待封年轻时就进入军队,曾任鄯城镇守。他心高气傲,常常不满薛仁贵指挥,甚至屡次违抗命令,这也为唐军的失败埋下了隐患。当唐军行进至大非川时,薛仁贵决定留下郭待封指挥一部分军队,并交代他在大非岭设立防线,留下辎重,轻兵快速行动,等到敌人未曾做好准备时发起攻击。然而,郭待封不听命令,擅自带领辎重继续前进,结果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遭遇了吐蕃的大军攻击。薛仁贵虽然尽力挽回局面,但他带领的军队最终在大非川被吐蕃军队围困,几乎全军覆没。即使薛仁贵战术高超,也无法逆转这场失败的结局。 这场惨败不仅导致了薛仁贵的失利,也让他在唐朝朝廷中失去了信誉,最终被皇帝削职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