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年,太子胤礽被废,大阿哥胤禔对康熙说:胤礽失人心,如若杀他,不必皇父出手。康熙阴沉着脸问道:你的意思是你可以代劳?见康熙面色不善,胤禔灵机一动:儿臣认为八弟适合储君之位,曾有相士说他必有大贵!
康熙在位期间,“九子夺嫡”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历史。自1708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开始,康熙的儿子们蠢蠢欲动,正式拉开了夺嫡大幕。
如果您经常看清宫剧,一定常听到一个词叫“八爷党”。所谓“八爷党”也就是以八阿哥胤禩为核心,企图谋取储君之位的一群人。这其中不仅有八阿哥的亲信党羽,还有他的几位兄弟。
实际上,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这个称谓。因为在夺嫡的这出大戏中,八阿哥表现的比较活跃,才会有了戏称的“八爷党”一说。
更重要的是,在某些事上,大阿哥和八阿哥甚至不是对立的。八阿哥的母亲出身辛者库,也是康熙后妃中身份最卑微的。所以,八阿哥早年是由大阿哥的母亲惠妃那拉氏教养的。因此,大阿哥和八阿哥起初也有一段“蜜月期”。
1708年5月,康熙带着几个儿子巡幸塞外,这其中就包括太子和大阿哥。
此时的大阿哥早就对太子心有不满,他是长子却不是嫡子,因此错过了储君之位,他自然不服气。但是,大阿哥深感有如天助,因为太子最大的拥护者——太子太傅索额图被圈禁,太子的实力也大大被削弱。
于是,大阿哥利用这次塞外之行,没少在康熙面前说太子的坏话。当然,大阿哥的话肯定动摇不了康熙,唯有太子所做之事才让康熙深为不满。
比如,太子品行不端,秉性暴戾,上到阿哥,下到兵卒“鲜不遭其荼毒”。还有太子的奶妈也仗势欺人,太子放纵奶妈的丈夫肆意敲诈勒索等等。
最让康熙愤怒的就是太子的越位,因为太子私自截留了蒙古的贡品。要知道,所谓贡品只有皇帝可以决定它的分配。在康熙看来,太子这是想要均分皇帝的权威。
也是在行围期间,康熙老来得子的皇十八子病重,而太子竟然无动于衷,这让康熙觉得太子毫无仁德之心。不久,太子夜晚靠近康熙的帐篷,透过小缝隙观察康熙,气得康熙斥责儿子这是“弑逆”,于是废掉了太子。
就在康熙气头上时,大阿哥以为康熙内心对太子毫无眷恋,打算给太子最后一击。他对康熙说:“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意思很明确:假如皇上想要处死太子,他胤禔愿意代劳。
这里忆柔说一下哈,在影视剧中,皇子们经常称呼皇帝为“皇阿玛”是不准确的。“皇阿玛”的说法是晚清汉化后的说法,标准叫法应该是“汗阿玛”或者“皇父”。
康熙在听到大阿哥如此说之后,内心是厌烦到极点。要知道,太子就是因为没有兄弟亲情才会触怒康熙,而大阿哥此举与太子有何区别?
但是,大阿哥看到康熙脸色不对,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心急,于是他说了一番话:“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
张明德可不止是清宫剧里杜撰的人物,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也正是他的存在直接让八阿哥失去了争夺储君之位的资格。
忆柔写过很多次,但凡有皇帝开国、继位或者篡位,都愿意以玄学造势。张明德可好,张口就说八阿哥有大贵,这不恰好暴露了八阿哥的野心吗?
您说,大阿哥是不是猪队友?
可能有人要说,大阿哥这是在陷害八阿哥。还真不是,他确实是要举荐八阿哥,原因很简单,在太子被废之前,大阿哥被三阿哥举报了,说他府中私藏镇魇太子的赃物。大阿哥也不傻,知道自己就此错过了储君之位,只好将希望寄托在了八弟身上。
但是,康熙当时并没有处理大阿哥陷害太子这事,而是在处理完张明德之后,将大阿哥“夺爵”并且“圈禁”。
张明德这个名字进入康熙视野后,八阿哥也引起了康熙的注意。他是个江湖术士,或者你可以说他是个江湖骗子。此人和明成祖朱棣身边的智囊姚广孝不同,黑衣宰相姚广孝是有智谋的,而张明德只靠坑蒙拐骗。
张明德最初投靠的是大阿哥,他说自己可以想办法刺杀太子。经过一番接触,大阿哥觉得张明德能掐会算且料事如神,的确有点本事,但是想到行刺太子事关重大,于是将张明德推荐给了八弟。
八阿哥刚见到张明德,这位江湖术士开口就给了他十六字评价:丰神清逸、仁谊敦厚、福寿绵长、诚贵相也。
还没等八阿哥反应过来,张明德立刻夸下海口:“贫道有十六位功夫过人的江湖朋友,随意找来两位,定可让太子人头落地。”
八阿哥心头一喜啊,但是他不能表现出来。张明德很有眼色,立刻评说八阿哥身上的“气”与众不同,他反问道:“王上加白是个什么字?”
八阿哥自然希望张明德的话能成真,但是他不能留这个人,于是将张明德赶跑了。过后,立刻将这事告诉给了九阿哥胤禟和十四阿哥胤禵。
大阿哥抖出张明德其人后,康熙立刻派人对其调查,并以八阿哥“知而不奏”为名要处置他。皇九子和皇十四子当即表示:愿与八皇子共生死,这才让康熙打消了念头,也对这个老八产生了畏惧。
可以让皇子为他赴死,康熙担心老八已成气候。最后,张明德被公开问斩时,台下的看客就是康熙特意安排观刑的八皇子。至此,尽管八阿哥贤明得人心,却彻底失去了储君之位。
不管胤禩是否有夺嫡的野心,他都未能成为张明德口中的贵人,反倒成为了九子夺嫡的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