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大禹凭借出色的治水功绩获封为夏王朝开国君主。然而,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这一广为流传的说法却日渐动摇。一系列新的考古证据显示,在尧舜时代之后的200多年里,中原地区并非一片安宁,反而经历了动荡的大迁徙和族群混战。夏朝的真正建立似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历史的面纱又将如何被揭开?
一. 考古发现的矛盾
在探寻夏朝建立的考古线索时,研究者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矛盾。一方面,有一处名为二里头的遗址被认定为夏朝中晚期的文化遗存,其上限年代只能追溯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然而根据《竹书纪年》等史书记载,夏朝的国运长达471年之久,这意味着夏朝的建立年代应远早于公元前1750年。
另一方面,在陕西省境内的陶寺遗址又为夏朝的建立时间提供了佐证。这座规模浩大的古城遗址,不仅地望与史书记载的"尧都平阳"相吻合,而且其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距夏朝的消亡年代约有四五百年之遥,与夏朝在位逾四百年的记载相符。
面对这两处关键遗址年代的巨大差异,考古学家们陷入了困境。如果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上限就是夏朝的开端,那陶寺遗址又怎会成为尧舜时代的遗存?反之,如果陶寺遗址真是夏朝前身,那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又出现了将近200年的空白期,夏朝的建立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在这个矛盾难解的节点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曾经对陶寺遗址的定性是"与尧都契合"。但仍有学者对此质疑,认为陶寺过于宏大,实在难以跟尧舜时代的"禅让之治"相衔接。
无独有偶,河南地区各处与二里头文化存在明显继承关系的遗址中,人口规模和城市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如新砦文化遗址仅局限于郑州新密一隅。相较之下,二里头文化的面积和城市规模陡然扩大,有着坐镇洛阳、辐射晋冀鲁豫的广阔疆域。
种种矛盾现象环环相扣,昭示着从陶寺时代到二里头文化崛起期间,必然发生过一些重大的历史变迁。那么,这一时期内到底发生了什么?夏朝的确立过程又是怎样的?让我们继续追溯,见证历史的真相被一点点揭开。
二. 气候异常引发大迁徙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后,华夏大地上正上演着一场巨大的人口迁移运动。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吴文祥的研究显示,在这个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了新仙女木事件以来最为寒冷的一次降温过程,黄河流域更是洪水频发。
这场持续百年的极寒事件,给中原乃至整个华夏大地带来了巨大冲击。最先感受寒流侵袭的,是生活在内蒙古中部和山西中部一带的老虎山文化群体。为了寻求更适宜的生存环境,他们不得不举家南迁。
随着北方部落的大规模南下,曾经位于山西临汾盆地的陶寺文化很快便遭到了重创。陶寺遗址晚期出现了屠城毁墓的惨状,大量属于老虎山文化的双鋬鬲器物被发现。这无疑证实了,当年正是北方游牧部落在南下时,摧毁了陶寺文化的繁华。
而在远离陶寺几千里之外的陕西宝鸡,当地的客省庄文化(陕西龙山文化)亦在这一时期突然消失了。紧接着,原本以甘肃为中心的齐家文化群体开始了向东南迁徙的步伐。洛阳盆地随之出现了齐家文化典型器物——束颈圆腹罐,预示着外来移民的到来。
一场波及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大迁徙就此拉开序幕。各族群为了在更适宜的地方谋求生存发展,不得不放弃祖辈生活了百年、千年的故土。然而,迁移的路途又岂是一帆风顺?为了争夺那些富庶的土地和资源,激烈的战争在所难免。
人迹所至,战火必随之而起。洛阳盆地虽然接纳了齐家文化移民,但他们带来的也不仅是陶器和生活方式,更多的是一柄锋锐的斧刀和一付沉重的铜戚。此后,齐家文化在这里所孕育出的二里头文化,环首刀、斧戚等部落武器无不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子。
生存,注定了这个时代命运多舛的一面。在继续追溯夏朝建立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华夏大地都被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惊心动魄的大迁徙和族群混战之中。那么,在这人祸加天灾的动荡时期,夏族文化的前身又将何去何从?他们的命运将如何与其他群体发生交集?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这段空白期的历史面纱逐一揭开。
三. 族群混战与文化融合
气候变迁引发的大规模迁徙,令中原地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各族群之间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爆发的战争接连不断,文化融合与冲突此起彼伏。
最早卷入这场浩劫的,是曾经辉煌一时的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的中心区域位于湖北天门,根据所处地域和呈现出的文化面貌,被考古专家判定其族群属性为古三苗遗存。
然而,就在公元前2000年的这个关键时间点上,石家河文化遭遇了来自北方的王湾三期文化(龙山文化晚期)的疯狂进攻。方圆千里,原本繁荣的石家河文化陷落疆场,突然覆亡。这一过程,正与史书上所记载的"大禹征伐三苗"的事件若合符节。
与此同时,中原腹地已酝酿新的变局。广袤的中原平原,从黄河中下游直抵山东半岛,曾经是夏族人的根据地。随着气候转暖,这里也成为了各路迁徙者的必争之地。原本生活在河南洛阳一带的夏族部落,在齐家文化东迁入主的影响下,被迫西迁至豫西地区。
在豫西偃师、郑州一带,齐家文化移民与当地的夏族渐渐发生了融合。这种融合,最早在考古遗存中呈现为二里头文化二期时的独特面貌:既有齐家传统的束颈圆腹罐,也有夏族的彩陶鸟形壶;既有齐家铁刀,也有夏族铜斧。正是两族文化在这一地区的融合,为日后二里头文化规模骤然扩张奠定了基础。
然而,二里头文化发展到四期时,出现了罕见的断裂。位于西北方向的三处军事要塞型城邑—大师姑、望京楼和蒲城店遗址,突然遭到了摧毁。这三座城邑皆具有二里头文化的特征,但从废墟中出土的陶器类型以及碳14年代,又与紧邻其南的造律台文化遗存高度吻合。
这一现象引发了新的争议:造律台文化到底是二里头文化的分支,还是另一种文化民族?它摧毁三座二里头文化要塞城的目的又是什么?众说纷纭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预示着夏朝内部又出现了新的动荡和分裂。
四. 百年内乱与夏王朝崛起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二里头文化形成后的内忧外患。而从这些内乱与外族介入的纷争中,一个新兴的统治集团逐渐浮现,为夏朝在中原大地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里头文化自四期后便出现了断层和内乱,背后隐藏着夏族内部的权力更迭。根据学者研究,这一时期的动荡很可能源于后世称为"夏后启"的人物对夏王朝前身部落的夺权。
启虽名不详载,但史书中提到了他弃官另立别帜的做法颇有龃龉。所谓"子孙作乱",启的行为无疑加剧了部落内部的分裂;而所谓"天下有治",启的统治范围也恰恰说明当时的夏族版图已经相当庞大了。
不过,单单依靠一个部落族群是无法控制中原这么广大的地区的。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所看到的,当时有着齐家文化入主洛阳、三苗势力横行南部、东夷族群在东部活动等等,二里头文化分支的势力范围被严重压缩和削弱。
很显然,单凭夏族一支力量是无法对抗周边其他族群的联盟的。于是,一个似乎来自外族的有力盟友成为了决定夏王朝前身部落能否夺取中原的关键。这支部落便是后世史称"有虞氏"的群体。
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900年左右,原本占据山东半岛的有虞氏族群开始了向内陆中原的扩张。他们不仅在内黄县发现了同时期的墓葬遗迹,而且在洛阳一带出土了大量有虞族特征的玉器和铜器。
有虞族和当时的夏族部落相遇之后,双方很快结成了同盟关系。依托有虞族的力量,夏族不仅能顺利夺取并控制住洛阳这个重要区域,更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彻底肃清了当地的齐家文化残余势力。
就在此期间,二里头文化晚期、新砦文化和新乡文化等一系列遗存陆续出土,呈现出融合了有虞族和夏族特征的多元文化面貌,预示着一个新兴统一体的形成。
而这个统一体,正是后世所称的"夏王朝"。从公元前1900年到1600年,整整三百年的动荡与内战终于画上了句号,一个包含有虞族和夏族等多元成分的新兴统治集团登上了中原舞台,一统华夏贯彻始终。只不过这个集团自称"夏",以致后人对其身世产生了诸多疑惑。
五. 统一中原的决战
公元前1600年前后,在经历了百年的内乱与局部战争之后,一个由夏族与有虞族结合而成的新兴统治集团,终于摆平了中原地区的其他族群力量,一统华夏,建立起史称"夏王朝"的中心王朝。
根据遗留至今的陶文和金文记载,这个统一过程中最激烈的应该是与东北部的"戎"人的决战。戎族系北方民族,当时已在河北、山东一带立足多年。虽然实力有限且文化相对落后,但他们作为土著部落仍然具有一定实力,并非完全不足为虑。
公元前1600年左右,夏王朝旧部开始主动对戎族发动进攻。有虞氏和夏族这些北方新贵们,为了夺取中原腹地地利人和的优势资源,显然必须先肃清这些顽固的土著势力。
最先爆发战火的地区是豫北地带。位于现今河南新县的戎人聚集地,遭到了来自有虞族部落的猛烈进攻。短短几个月间,新县地区便被彻底占领。接着,沿着淮河流域一路西进,战火迅速燎原至鲁西南和沂水一带。
考古发掘显示,与戎人对阵中,夏人已使用了铜制武器,相比戎人仍主要使用石器和木器,无疑拥有着显著的武力优势。在一处被认定为当年攻城遗址的洹水南岸,学者曾发现大量弹石和箭镞。而在就近的陶家湖遗址,又被发现甲骨几乎都有受到燎原之火的痕迹。这些证据无疑显示出了当年战火的凶残。
在豫鲁、鲁西南、沂水一带接连击溃戎族后,夏人又向东北方向推进,进一步在济南地区同当地戎人遭遇。于是,这场决战就此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
根据《考古》杂志发表的考古调查报告,在济南市西北隅有一处遗址,通过实地勘测所见,在距今四千多年时便已存在一座约百亩的城池,而且手工业相当发达。从遗物分布看,在其南侧城墙与外侧沟渠下方多处,存有将近三米至五米厚的烧红了的砖石遗存。这里很有可能就是一处夏人攻城的旧址。
在这场济南之战中,夏人再次占尽上风。随后又一路向东,持续向大部分分布于山东地区的戎人发起进攻,不到三年,便将这些戎族部落尽数击破。至此,历经数十年征伐,中原及其外围地区的主要族群阻力均已被清除。一个由夏族和有虞族为统治集团的新兴强权,终于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统一了中原大地,正式建立起史称"夏朝"的统一王朝。
就这样,在经历了将近200年的时间以及数代人的付出之后,夏王朝自一个微小部落孕育而生,不断向外扩张,吞并其他族群力量,最终一统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曙光初现之时的中心王朝。一个神秘的空白期,就此被填补。让我们为这段苍劲有力的历史,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