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奋六世之余烈”中完成了统一华夏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秦朝。这一时期,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统一了文字、设立了郡县,并进行了统一度量衡的工作,为统一后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然而,刚刚结束战乱的华夏大地理应进行休养生息,秦始皇却选择了大肆建立帝陵和追求长生不老之术。这一决策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篡改遗诏,立拥立胡亥为新皇帝。
与此同时,秦国超负荷运转引起了百姓的不满,爆发了大泽乡起义。这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去民心的秦朝最终走向了灭亡。而当初协助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将领中,只有章邯一人在抵抗刘邦。
这使我们不禁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早在秦昭襄王时期,蒙氏一族就开始崭露头角。蒙骜、蒙武、蒙恬与蒙毅祖孙三代共同效忠于秦国,为秦国统一华夏奠定了基础。
然而,蒙氏一族的没落却如同折去秦朝的一支臂膀,对秦朝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加速了秦朝灭亡的进程。
王翦父子与李信在秦王嬴政扫荡六国时期是主要的作战力量。王翦在攻打赵国和燕国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而李信则在攻燕中表现卓越。
然而,在灭楚一战中,王翦回答嬴政需要六十万兵马,而李信却表示只需二十万。这一回答令嬴政非常不满,最终派遣李信攻打楚国,但李信中了项燕的计谋,秦军遭受重创。
这说明了在权谋与军事才能之间的微妙平衡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关键角色。
章邯、杨瑞和、桓齮以及王齮等将领都在秦国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灭燕一役中,白起的功高盖主引起了秦昭襄王的警惕,最终白起被赐死。
而在楚汉之争中,章邯在长平之战中节节失利,最终败给了刘邦。这一系列的事件表明,即便是军事才能再高超,也难以免除庙堂之上的政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