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诸葛亮精心挑选的姜维,为何后期不堪一击?其实原因很简单
迪丽瓦拉
2025-07-11 13:03:41
0

姜维,何许人也?对于不太读三国的人来说,可能不是那么熟悉。但是说起诸葛亮的那句“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大家肯定不陌生。而得到诸葛亮这句赞赏的,是谁呢?当然非我们今天介绍的蜀汉名将——姜维莫属了。姜维的才能,是纸上谈兵、空有其表?还是确有帅才?从诸葛对姜维的评价,可以看出,姜维有才,他不仅对兵法领悟得当,而且品性敦厚纯良、勤劳忠心。从而赢得诸葛亮的信任,被带在身旁学习,颇得诸葛的章法。

再来看其他人,不论是郤正、还是钟会,对他的才干与品行都深信不疑。由此可见,姜维是帅才之人。可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又为何在诸葛亮过世之后,屡次兵败,不堪一击?个中缘由,且看细细分析

从战略上分析,缺少天时地利人和

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存亡,军民生死。需要从天时地利人和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比较分析,从而对战争的胜负情况进行合理的预判再作战与不战的决定。首先,关于天时之说。所谓天时,是指昼夜,寒冬酷暑以及季节气候的变化情况。它是时时变化的,对行军作战非常重要,这也是军书言“兵贵神速”的原因之一。

公元253年,姜维率领部队包围南安,即今天的甘肃。魏国刺史陈泰闻之,率军前往解围。姜维所部也因为久久没有攻下南安,粮食耗尽。更重要的一点是,突如其来的助攻,打得信心满满的姜维措手不及。这么久的时间下来,从春夏到秋冬,寒冷至极,将士们对这里的气候都不适应,战斗力大大削弱,所以只能草草收场,撤围退走。

其次,说说地利。在军事上,险要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论是守方还是攻方拥有,只要利用得当,都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元256年,是姜维第九次北伐出兵,依然想要攻下南安。这次遇上的是老对手邓艾,出师不利,被邓艾抢占了易守难攻的武城山。没了地利,于是乎,可预见蜀军大败。

最后,关于人和。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是没有天时地利,有人和也不失为一个优势,而且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优势。可是姜维的部队有吗?很显然,没有。在开篇的时候就交代,姜维是一名降将。这就意味着,在蜀汉除了有伯乐诸葛亮支持,其他基本没有得力的势力。哪怕自己身居高位,依然受到其他大臣的掣肘与排挤。比如费祎,不支持姜维北伐,不提供足量的粮草。还有后来的宦官黄皓等等。如此看来,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姜维的部队就如同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再看看曹魏的强大实力,两者相比,谁胜谁负,已见分晓。

从战术上分析,缺少知己知彼

古往今来,不论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谈判,或者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合作,哪怕是小到个人的求职面试,都讲究知己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由此可见,知己知彼的重要性。然而,纵观姜维的北伐之战,有没有做到知己知彼呢?答案是否定的。

当时,姜维的对手是谁?司马昭。作为司马懿最为看重的儿子,从小便跟着父亲耳濡目染,清楚官场之道与作战之术,对人心更是摸得透透的。这样一个自小就在官场跟战场上熏陶长大的首领,他自然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周围的人也是留有三分在内心。所以,他自始至终都在防着邓艾、钟会,将自己的心腹安插在他们的部下之中。反观邓艾钟会,他们知道吗?

再看钟会、邓艾的部将们,此时的他们已经跟着主将攻下了蜀国,算得上是立下了大功。一旦回到魏国,他们必定万众瞩目。奖赏,也会随之而来。还有司马昭那私底下的承诺。所以,一旦主将的风吹草动被他们察觉,他们会坐视不管、放弃即将到手的荣华富贵吗?不,他们当然不会。而且,他们还会把握任何可以立功的事件。对于此,钟会他们知道吗?依然不知道。

而且,姜维是计划通过离间钟会与邓艾,坐享渔翁之利,让他借机复蜀。但是,姜维同样不甚了解自己的部队,他不知道哪些降将是与他有同样的心思要复国的,没有与降将们联系,得到扶持,也没有联络之前的蜀国将领大臣们,跟他们里应外合,制定一套完整的复蜀计划,以及以防万一的备用方案。而是匆忙间,让钟会对邓艾下手。不知己又不知彼,导致在战术上主观臆断,犯了军事大忌。如同盲人摸象,毫无章法可言。如此一来,一阵乱窜瞎摸。姜维的复蜀梦,想要胜利,谈何容易!

从方案上分析,缺少心态的串联

心态的串联,是指什么?是指从上到下,有同一个精神支柱,使得军民一心,同仇敌忾。对于当时的蜀国,已经飘零不已,想要复蜀胜利,就需要凝结能凝结的力量,形散神不散。翻开事实一看,就知道,这一条,同样没有。首先,就是当时蜀汉的皇帝——刘禅的心态。俗话说“上下齐心,其利断金”。可是,蜀国的刘禅是什么心态呢?直接投降了,而且小日子较之前更胜一筹,过得更潇洒滋润以至于都“乐不思蜀”了。姜维一介将领,还是投降过来的,如同前面的分析,缺少人和。此时,仅凭他一己之力,又能掀起多大的浪?

其次,说说军民心态。所谓军民心态,就是使民众与君主的意愿一致。当然,这里的君主并非指刘后主,而是姜维。姜维大大小小的北伐进行了九次。姜维的九次北伐严重损耗了蜀汉的国力,使得蜀汉的经济水平每况愈下,与曹魏、东吴的实力差距也是越拉越大。所以,从当时的实情看,打胜仗都不一定得到军民的支持。更何况,各种各样的原因让姜维北伐并未取得可喜可贺的胜利。所以,上至朝廷,下到百姓,对于姜维高频率的北伐很是不满,反对北伐的呼声也是随着经济的愈加匮乏,百姓的负荷愈发沉重而一浪高过一浪。得不到军民的支持,姜维就更加寸步难行了。

最后,关于民众的心态,民心所向,所向披靡。话说王公贵族不支持,那当时底层的民心是向哪的呢?姜维的旗号是恢复汉朝。而此时,汉朝灭亡已经很久了,热度已经过了,老百姓对于汉朝的留恋也淡忘了,并没能激起老百姓的旧情。并且,古往今来的每一次战争,最终受苦受难的都是老百姓。相比之下,现在魏国的各项制度都更加完善、人性化。民心之向,不言而喻。所以,北伐又岂是这么简单就能成功的。

写在最后

因此,无论是从总揽全局的战略,还是从实际的战术,抑或是最细致的方案,姜维都不占上风,后期不堪一击也就早已注定了。对此您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乱世英雄辈出,众多武将和军师在纷乱的战局中崭露头角。英勇善战的武将如关羽、赵云、...
原创 朱... 洪武四年,朱元璋宴请功臣,大家猜酒划拳,喝得东倒西歪。刘伯温却眉头紧锁,一不小心碰倒了酒杯,看到底部...
原创 2...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从很早之前人类就有了群居意识,正因为群聚在一起,所以需要一些核心领...
原创 为... 在世界历史上,国家疆域的变化并不稀奇,而其中大部分是通过武装冲突、王位继承等方式完成的。不过进入了近...
原创 南... 公元1644年,是一个不安静的年份。这一年,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清兵入关南下,占领了...
原创 朱... 朱元璋给儿子请老师,老师:不听话能打吗?朱元璋四个字表明立场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贫农...
原创 为... 毛主席是党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在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后,首都...
原创 胡... 在蒋营中,胡宗南和戴笠的交好众所周知。他们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猜测和传闻,关于他们为何会成为好朋友...
原创 皇...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被尊称为太上皇的人其实并没有当过皇帝,他能得这个尊号,完全是因为生了个好儿子。这...
原创 史... 说起历史上风气最乱的朝代来,可能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唐朝,因为唐朝时期武媚娘作为唐太宗的小妾,却被其儿...
原创 生... 公元213年,曹操举兵南下,与孙权会猎于濡须口,双方打得难解难分。后来孙权用水攻,取得战场上的优势。...
原创 “... 晚清时期,胡雪岩是一个广受人知的名字,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红顶商人和政治家,更是徽商代表人物。他的...
原创 鲁...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受招安历经四大征后,好汉们死得死,伤得伤,最终跟随宋江归京...
原创 他... 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结束后,天津正式解放,当时黄克诚担任了天津市委书记。提起天津,很多人都知道天津...
原创 曹... 公元219年,曹操下令处死杨修,这个事件引发了不少争议。杨修,聪明才智出众,是东汉太尉杨彪之子,家世...
原创 宋... 北宋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亲率大军,开始了由南到北大扫荡。 短短数年,赵匡胤的宋军逐一征服了位于南...
原创 宋... 在梁山泊的绿林好汉中,虽然各有千秋,但关于谁才是真正的领头羊,众人心中似乎早已有了答案。宋江,这位在...
原创 渤... 送渤海王子归国疆理虽东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
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开...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8月4日,“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在山东博物馆重磅...
原创 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通过蒙恬的率领,成功攻破齐都,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然而,正当秦国刚刚统...